返回

第三章

首頁
    何好過。

     “先生人中龍鳳,小老果然沒走眼——居然還多帶了一個林邑奴啊。

    ”蘇諒接過符牒,仔細查驗了一遍,全無問題。

    這五份符牒,就是五支免稅商隊,可謂一字千金。

     林邑奴放下符牒,一言不發,乖乖退到門口去守着了。

    李善德着急催問:“外面有新消息了嗎?”蘇諒道:“鴿子都飛回來了,我已幫先生填入格眼。

    ”他又忍不住贊歎道:“你這個格眼簿子實在好用,遠近優劣,一目了然。

    我們做買賣的,商隊行走四方,最需要就是這種簿子。

    不知老夫可否學去一用?” “這個随你。

    ”李善德可不關心這些事,他匆匆走到牆前,擡眼一看,滿牆格眼都變成了墨點,字面意義上的全軍盡墨。

     第一路走梅關道,荔枝味變時已沖至江夏,距離鄂州一江之隔。

     第二路走西京道,最遠趕到巴陵郡,速度略慢,這是因為衡州、譚州附近水道縱橫。

    不過它卻是四路中距離京城最近的; 第三路北上漕路,是唯一渡過長江的一路,跑了足足一千七百裡,流汁前奇迹般地抵達同安郡。

    但代價是,馬匹全數跑死,人員也疲憊到了極限,再也無法前進。

     第四路走水路,之前說過了,深受險灘與溯流之苦,隻到浔陽口。

     李善德仔細研讀了墨點顔色與距離的變化關系,得出一個結論:在前兩日的變色期,雙層甕能有效抑制荔枝變化,但一旦進入香變期之後,腐化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四路人馬攜帶的荔枝,都在第四天晚或第五天一早味變,可見這是荔枝保鮮的極限。

     而這段時間,最出色的隊伍也隻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差距之大,令人絕望。

     “看來有必要再跑一次!” 李善德敲擊着案幾,喃喃說道。

    他注意到老胡商臉色變了一下,急忙解釋說,第二次不必四路齊出了,隻消專注于梅關道與西京道的路線優化即可,費用沒那麼大。

    蘇諒這才稍微松了一口氣。

     兩者一個勝在路平,一個勝在路近。

    如何抉擇,其實還取決于渡江之後去京城的路線。

    這其中變化,亦是複雜。

     兩人嘀嘀咕咕,全然忘了門口一雙好奇的眼睛,也在緊盯着那張格眼圖。

     五日之後,三月三十日,兩路重建起來的轉運隊,再次從化疾馳而出。

    這一次,李善德針對路線和轉運方式都做了調整,兩隊攜帶着半熟的青荔枝,看它在路上能否自然成熟,為變質延後一點點時間。

     阿僮望着他們遠離的背影,忍不住咕哝了一句:“這麼多荔枝全都糟蹋了,你莫不是個傻子?” “總要看到黃河才死心……不對,看到黃河說明已經跑過長安了。

    ”李善德現在滿腦子隻有路線規劃。

     阿僮不明白這句的意思,但聽語氣能感覺到,城人情緒很是低落。

    她一拍他後腦勺:“走,去我莊上喝荔枝酒去!今天開壇,遠近大家都去。

    ” “我就不去了,我想再研究下驿路圖。

    ” “有什麼好研究的!射出片箭放下弓,不差這一晚。

    ” “可是……” “你再啰嗦,信不信在從化一枚荔枝都買不到?” 阿僮不由分說,把花狸往李善德懷裡一塞。

    花狸威嚴地瞥了這個老男人一眼,李善德面對主君,隻得乖乖聽命。

     兩人一狸朝着田莊走去,身後還跟着一個沉默的林邑奴。

    到了莊裡時,一個不大的酒窯前已聚了好些峒人,人人手裡帶着個粗瓷碗或木碗,臉有興奮。

    酒窖的上方,擺着一尊鎏金佛像。

     據阿僮說,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荔枝即将成熟,這是熟峒——即種荔枝的峒人——在一年裡最關鍵的日子。

    大家會齊聚石門山下,痛飲荔枝酒,向天神祈禱無有蝙蝠鳥蟲來搗亂。

     這種荔枝酒,選的料果都是三月的早熟品種,不堪吃,但釀酒最合适。

    先去皮掏核,淘洗幹淨,讓孩子把果肉踩成漿狀,與蔗糖、紅曲一并放入壇中,深藏窖内發酵。

    到了日子,便當場打開,人手一碗。

     李善德一出現在酒窖前,立刻在人群裡引起嘻笑。

    一個聲音忽道:“倘若想讓它不變味,可有什麼法子?”另一個聲音立刻接道:“你别摘下來啊。

    ”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這是當日李善德請教阿僮的原話。

    峒人的笑點十分古怪,覺得這段對答好玩,隻要聚集人數多于三人,就會有兩個人把對答再演一遍,無不捧腹。

    幾日之内,傳遍了整個從化,成為最流行的城人笑話。

     阿僮喝罵道:“你們這些遭蟲啃,這是我的好朋友,莫要亂鬧!”李善德倒不以意,撸着花狸說無傷大雅,無傷大雅。

    長安同僚日常開的玩笑,可比這個惡毒十倍。

    假如朝廷開一個忍氣吞聲科,他能輕松拿到狀頭。

     阿僮讓李善德旁邊看着,然後招呼那群家夥開始祭拜。

    峒人的儀式非常簡單,酒窖前頭早早點起了一團篝火。

    諸色食物插在竹簽上,密密麻麻豎在火堆周圍,猶如籬笆一般密集。

    在阿僮的帶領下,峒人們朝着佛像叩拜下去,一齊唱起歌來。

     歌聲的旋律古怪,别有一種山野味道。

    李善德雖聽不懂峒語,大概也猜得出,無非是祈禱好運好天氣之類。

    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