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重議封神榜的意見,如屬必要,亦可并入議案。
當然,他是否将發表意見,此刻尚難推測,可是在我們的立場,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準備。
”
通天教主聽了,認為有理,再三首肯,于是瞿真人道:“大法師高見極是,貧道不敢反對。
”
于是大會通過第一項議案,暫時擱置,等待玉仙列席後再行辯論。
接着大夫子提出第二項議案,“歸還靈山佛土”。
他右手一掀美髯,道:“靈山租借地也是當年猴公所提出的問題,至今未能解決。
為了這什懸案,雙方發生大戰,損兵折将,言之令人痛心。
不過,公理所在,即使佛國,也應放棄強權而低頭,但何故卻賴着不走,企圖永久霸占,拟請我佛如來解釋。
”如來佛起身合十道:“夫子的話,名正言順,本佛不敢分辯,惟此案也是當年玉仙所提出的,可否也等待他列席後再行讨論?”
大夫子也不理會通天教主同意與否,立即反對道:“不可?”
如來佛道:“同一是玉仙當年的提案,何故彼案準予從緩商讨,而此案不可援例?”大夫子道:“重議封神榜,和重封神祗等問題,牽涉了幾個國家,株連仙佛神聖衆多,範圍廣大,情況複雜,而影響也極為嚴重,似非隻言片語所能解決,不像歸還‘靈山佛土’,隻是你我兩國之間的事,而問題也極為單純,那就是猴公來,你要歸還靈山,猴公不來,你也要歸還靈山。
所以老夫拟請我佛不必徒勞唇舌,藉故推托,幸甚,幸甚!”
如來佛聽了點頭道:“既然夫子提出異議,自當遵命,立即讨論這個議案。
不過,此刻本佛另有要求,不知夫子肯接納否?“’
大夫子掀髯道:“請說!”
如來佛合十道:“靈山佛地,敝國借用多年,教義普及,道場興旺,國基所在,業已生根,一時難以遷移。
現在本佛提出三個辦法:向貴國購買靈山;次之,以新創的世外仙境交換靈山;又次之,續租靈山,定期十億年。
以上辦法,拟請夫子考慮,如蒙采納第一個辦法,則不勝企盼感禱之至。
”
大夫子道:“續租靈山,絕不可能,請毋庸議……”他看了如來佛一眼,接下去道:“遷移一個國家,事實上确有許多困難,但佛法無邊,問題似乎不大,諒必我佛容易解決。
”
如來佛道:“佛法無邊,若不受外界限制,自屬包羅萬象,但不知貴國肯否同意本佛将靈山所有的佛家産業和全部人民遷離?”
大夫子搖頭道:“不,人民與物業乃屬靈山所有,若一旦都被撤離,靈氣立即消失,佛地變成荒土,尚有何用?所以貴國不能移動當地的百姓和一草一木,但諸佛菩薩、比丘僧尼,和佛用器具例外。
”
如來佛道:“有此限制,佛法就不能無邊了。
為了這事,雙方大動幹戈,生靈塗炭,傷亡慘重,損失無法估計,實非善策。
因此,本佛提出退而求其次的辦法,為宇宙和平的永久之計,至祈夫子讓步,使敝國有路可走。
”
大夫子沉吟片刻,道:“且容老夫與敝王商量!”
于是大夫子要求玉帝休會半小時,即獲同意,接着他會同通天教主暫離會場。
過了一支香的時間,通天教主與大夫子重入會場,天文星君随即宣布恢複會議。
于是大夫子起身道:“敝國為了誠心争取和平,決定接納佛祖的第二個辦法:以新創的世外仙境交換靈山佛土,但佛國必須付清所拖欠曆年利上加利的租金。
”如來佛聽了,心中甚喜,連忙起身合十,道:“夫子厚意,本佛不勝感荷,但曆年租金,利上加利,數目必甚龐大,不知敝國經濟力量能否負擔?”
大夫子道:“靈山租金,若以每年黃金百兩計算,再加年息一分,暫定時期二千年,利上盤利,也不過是區區天文數字而已。
”
如來佛聽到天文數字,不由轉喜為憂,鼻尖上滲出冷汗來了,道:“天文數字,絕非區區小額,敝國實難負擔。
”
大夫子道:“這一點,佛祖不必擔心。
我王早已考慮到貴國僧侶都以‘吃十方’為生,哪有餘錢付此租金?所以拟定了一種特别處理的辦法。
”如來佛道:“請夫子詳告。
”大夫子道:“在天文數字的租金本利之中,拟請佛祖撥出黃金千兩,作為象征式的償付,其餘之數就作為敝國布施貴國,一筆勾銷,不知佛祖高見如何?”
如來連忙合十道:“善哉,善哉!貴國仁慈為懷,本佛代表敝國上下道謝緻敬!”
這時,會場裡響起一陣陣歡呼和鼓掌聲,久久不絕,接着天樂齊奏,妙音充耳,頓時殿内産生了一股和平氣氛。
過了一會,玉帝道:“靈山懸案多年不能解決,哪知今天未經辯論,雙方三言兩語,就化于戈為玉帛,獲取了圓滿的妥協,使聯高興萬分。
現在朕将新創的世外三個仙境之一的地契交給魔國,由其國主永久管業。
”他說着,從案頭拿了地契,由太白金星送交大夫子轉呈通天教主收執。
另一方面,佛祖如來也派了大明佛送一張千兩黃金的即期票據,面交大夫子轉呈通天教主,當場由金郎君寫了收據,并經大夫子簽名後,交給大明佛。
接着,玉帝朗聲道:“新創仙境交換靈山佛土,結束了佛魔兩國的糾紛,可喜可賀。
這事不但有助于宇宙和平,而目也是列國人民的幸福。
所以,依照聯的意見:這個新創仙境似可定名為‘和平仙洲’,以留紀念,不知各位代表高見如何?”
列國聽了,均甚贊成,同聲共呼萬歲。
這時,文曲星君已把記錄繕妥,朗讀一遍。
于是天文星君宣布大會開始讨論第三項議案:“召回下凡投胎的仙佛神聖和妖魔精怪,以及集體管理鬼國六道輪回的制度。
”
這是鬼國幽冥教主的提案。
他起身道:“我國在淪陷時期裡,被魔帥計真掌握幽冥行政,搗亂了地府的輪回制度;任意将許多作惡多端的妖魔人物轉入仙、貴、福、富各道投股為人,在陽間倒行逆施,傾覆社會秩序,使無數衆生遭遇浩劫,言之實為痛心。
因此,本教主要求大會通過決議;召回那批錯投輪回的妖魔人物,才能使兆姓安居樂業,享受甯靜生活。
不過,根據上次天廷會議的記錄,若單獨召回妖魔人物,魔國必将提出異議,所以,本教主又要求大會通過決議,把所有堕入紅塵的仙佛神聖也同時召回。
”
大夫子起身道:“幽冥教主講得不錯,隻要列國召回下界的仙佛神聖,敝國自當步其後塵,遵照大會的決議行事。
”
元始天尊道:“話雖如此,但理應留個餘地,不要絕其改惡為善的自新之路。
”
大夫子問道:“什麼餘地?”
元始天尊提議道:“如果投股為人的妖魔精怪,或堕入紅塵的仙佛神聖,在世修練道行,已具佳績,我們不妨讓其繼續進修,得成正果,也是一件功德。
”
大夫子掀髯喜道:“天尊仁心,老夫佩服之至。
”
幽冥教主道:“從下界召回仙佛神聖和妖魔人物的問題,現已獲得妥協,确是一件好事,而天尊的提議,暗寓鼓勵為善之意,真所謂好事成雙,難能可貴。
關于六道輪回,主宰衆生出世的總樞,注定其終身壽夭、貧富、盛衰、榮辱的過程,必須嚴加整頓,使之納入正軌,以免不肖之徒仗勢利用轉輪,假冒出世的身份。
這事關系重大,過去常有仇家投訴,指責轉輪閻羅,管理不善,因此,敝國為了自避嫌疑,今後不敢獨攬輪回之事,拟請列國派員共同監視;以資鄭重,至祈各位代表讨論。
”
衆所周知,鬼國元首所說“……不肖之徒仗勢利用轉輪、假冒出世的身份,以及過去常有仇家投訴,指責轉輪閻羅管理不善”等語,顯然是針對魔國而加以批評。
由于事實确是如此,大夫子當然不便辯護,以免欲蓋彌彰,但他也不甘心任由對方肆意抨擊,而靜默無言,自喪銳氣,于是反擊道:“今日天廷會議,目的在于争取和平,希望各代表發言具有建設仕的内容,尤其是過去的事切忽重提,更忌話裡有刺,語中帶骨,最易引起對方反感導緻舊恨,産上新怨,此皆無補于實際,卻有礙于和平。
不過,老夫對于幽冥教主提議;‘列國派員共同監視輪回一節,尚稱可取,似宜從速表決,付諸實行。
”
幽冥教主聽了大夫子褒貶參半的話,一時倒也無可置喙,主要由于對方以“和平”兩字作為幌子,把他鎮住,次要是懾于魔勢,心有顧慮,因此,他雖語猶未盡,卻不敢暢所欲言,以免影響和平。
接着,地文星君綜合了上述讨論的意見,作出了決議,由文曲星導三讀之後,随即通過。
于是神武子宣布讨論第四項議案:
大夫子提出:改革(一)神仙甄别大考;(二)妖魔精怪五百年小比;(王)千年大比的制度。
萬古以來,修道行善的人,在其功德圓滿,受封神職,或濟身于仙階之前,必須要經過一次由天國所主辦的甄别大考。
落第者,不論其道行如何玄深,武功如何高妙,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散神或野仙而已。
過去,大夫子十試十敗,并非由于道行武功低劣,而考題僅限于神仙經典,多虛玄的教條而缺乏實踐的本質,因此,得隽者往往品德有餘而才幹不足,而登仙或成神之後,便自高身份,超然物外,從此與紅塵隔離,拘謹自守,獨善其身,無複有救人濟世之心。
大夫子雖修得大羅金仙之道,但才氣磅礴太甚。
縱橫不可一世,以緻為考官所忌,不但黜其試卷,而且群起而排擠之,于是一怒而投魔國,遂能大展鴻圖,名聞宇宙。
後來天仙兩國百計争相羅緻,願贈最高的仙銜,但他終因前嫌,拒不受命。
在天仙佛魔四國戰争時,他擊敗了許多神仙,其中幾個卻是當年的大考試官,這才使他躊躇滿志,揚眉吐氣了。
此外,妖魔精怪的五百年一小比,和千年一大比,其試題亦限于神仙經典,既尊德行,無可厚非,又重殺戮,似屬殘忍,于是衆心不服,而有大鬧一場,擊傷試官,以及海内十一洲仙境淪陷之變(參閱千年大比故事)。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種怨恨,早已長期積壓,報複之心,亦醞釀已久,等待時機成熟,機會降臨,亂事立即爆發,終于不可收拾,嚴重打擊了天、地、仙、佛、水、太空和鬼等七國的威聲。
由于上述的前因後果,大批被天仙兩國考官所黜退的野仙散人狂客等,都已投奔魔國,分别得到通天教主的重用,包括反對和痛诋考試制度最激烈的大夫子在内,遂使魔勢逐漸坐大,且有兼并宇宙列國的企圖。
經過了慘烈的戰事教訓,玉帝體會到人材外流,助敵攻己,就不得不歸咎于考試制度的缺點,正拟加以改革,而适逢大夫子在會議中提出了這個議案,無形中先得其心,投其所好,不由暗喜,立即面谕大夫子和元始天尊組織一個委員會,以便共同研究改革神仙和妖魔人物的考試制度,又當場派定了協辦委員,文曲星君、文中子、天文星君、地文星君,規定在十天之内完成計劃。
于是蔔子夏記錄了這個決議,三讀通過。
接着天魁星君、鎮元子和焰肩佛聯合提出第五項議案:歸還天國和仙國失竊的寶物,以及送回佛國被劫去的雷音寺。
這一議案未經辯論,立即順利通過,因通天教主一口答應所有在魔國的一切寶物和産業,等待天廷會議圓滿結束後,均将物歸原主,但屬于有攻擊性的武器和寶物則必須予以毀滅。
此外,他也有一個為列國所能接受的反提議,那就是過去的汕佛神聖從妖魔精怪手中奪去的寶物也必須如數歸還,以示公平。
仙佛神聖想到通天教主竟然這樣爽氣,似乎出于意表,除了感到驚異之外,會場發出一陣陣的歡呼喝彩和鼓掌聲。
過了一會,玄黃天君提出第六項議案,釋放俘虜,毀滅武器,停止戰争狀态。
其實一部分俘虜在開會之前早已釋放。
這議案也未經辯論,列國代表一緻表示贊成,迅即通過,并分别派出幹員互相協助,限定十天之内辦妥有關事宜。
接下去讨論天國太白金星所提出的,宇宙列國互派節使,交流文化。
毫無疑問,這議案一經提出,即由大夫子附議,全體通過。
第八項議案“上界的醫道和工藝傳授下界兆姓,使其延年益壽,安居樂業”是佛國藥王菩薩、魔國神醫子、天國的天醫星君和工藝神等所共同提出的。
各代表讨論結果,由列國委派醫工專家著書立說、依照過去鬼谷子的教學方式,到人間授徒傳藝,以求貫徹。
于是全體代表鼓掌通過。
接着天國的宇宙天君提出第九項議案:“成群結黨,興門戶之見,不識大體;争權奪利,開營鑽之路,不明大義,二者皆是禍害的根源,必須嚴厲弭止。
俾能促進邦國安靖,建立世界和平。
”
宇宙天君乃天國三十二重天總管集團的首領,有鑒于部分總管樹立私黨,各自為政,互相排擠,且在這次對外戰事中未盡全力,缺乏合作精神,影響所及,使友軍遭遇重大的損失。
因此,他就毫不容情地以應得之罪懲處了那些有關的失職總管,并在天廷會議中提山這個議案。
當然,這種事實并非隻在天國發生,而其他宇宙列國也并不例外,尤其是在魔國和地國的許多部落裡,黨禍更為顯著。
所以宇宙天君在大會裡發表高見……
“相助匿非曰黨,物以類聚,成群結黨,集合勢力,而為非作歹,必須嚴厲禁止。
身為仙佛神聖,妖魔人物,甚至凡夫俗子,若自高身份,俨然以領導者的姿态,不為公益,而營私結黨,專制霸占,制造是非,攻擊異己,迫使對方也結黨抵抗,于是雙方傾軋排擠,層出不窮,此起彼伏,擾亂不已,古今黨禍不勝枚舉,為害蒼生,言之痛心。
因此,本代表主張:列國元首必須嚴谕群臣兆姓,互相愛護,一視同仁,尊重大衆利益,群而不黨……”
恰在這時,忽見千裡眼和順風耳兩位尊者匆忙地進入靈霄寶殿,高聲向玉帝報告道:“臣等探悉魔國的正邪兩個黨派發生了沖突。
”
通天教主聽了,面色微變。
隻聽得玉帝問道:“為了何事?”
順風耳尊者道:“聽說亂黨千手老怪和獅首力士率領許多妖魔精怪企圖奪取寶物,但被傀儡子和龍公所阻,所以雙方大戰不已。
”
玉帝道:“什麼寶物?”
順風耳尊者回頭向通天教主看了一眼之後,道:“是多年前千手老怪從天仙兩國偷盜而去的那批寶物。
”王帝皺眉問道:“通天賢卿,你看這件事怎麼辦呢?”
通天教主不及發言,而大夫子已經搶先代答道:“謹禀我皇,這件事無須憂慮!臣在臨行之前,已安排了妙計,預料傀儡子和龍公必能弭止這件禍事。
”
玉帝迷惑地道:“千手老怪和獅首力士的道行武功萬分高妙;隻怕……”大夫子連忙接口道:“不錯,他們确是無敵高手,不過,臣早已暗作準備,另邀一個野仙幕後協助,所以寶物可保無虞。
”
玉帝道:“是準?”大夫子道:“水金書生。
”
玉帝不信地道:“他有制服幹手老怪和獅首力士的能耐?”
大夫子尚未回答,燃燈古佛已插嘴道:“水金書生确有真才實學,我們諸佛菩薩、衆羅漢都已領教過了,非其敵手……”
言猶未畢,殿階值班神将傳來聲音:“魔國緊急文書到!”不久,孩兒散人急步進入會場,走近主席台,雙手遞呈文書。
大夫子接過文書,轉呈通天教主,拆閱之後,展後笑道:“果然不出夫子所料,本國的内亂之事已經弭平。
”說着,又将文書交給大夫子看了一遍。
亂事的經過是這樣的……獅首力士不甘心将千手老怪艱苦地偷來的寶物歸還原主,所以煽動那老怪聯合屬下群魔衆妖乘機作亂,企圖恃強劫寶,好在大夫子早已洞悉其奸,臨行留下錦囊妙計,并暗邀水金書生在幕後監視,遂使他們的貪欲終成泡影。
現在獅首力士已被傀儡子和龍公擊斃,而千手老怪也敗于水金書生之手,狼狽而逃,不知去向。
餘孽非死即傷,或已被擒,聽候國王發落。
接着玉帝面對大夫子,問道:“賢卿怎知千手老怪和獅首力士觊觎主物?”大夫子答道:“他們本來也是這次天廷會議的代表,但籍故推辭,不肯出席,臣就知其中必有陰謀。
此外,獅首力士目光閃耀,常向寶庫掃射,貪心早已流露,無形中被臣發覺,所以預作提防。
他們自恃實力雄厚,以為必能克制傀儡子和龍公無疑,但估計錯誤,終于被臣所布置的一着暗棋——水金書生所敗,可謂不幸中的大幸。
”玉帝聽了,贊道:“賢卿奇才,聯甚佩服。
”
大夫子道:“我皇謬獎……”停頓片刻,他又道:“這件事現已告一段落,拟請大會繼續讨論議案。
”
于是宇宙天君朗聲道:“剛才大夫子所講的魔國亂事,顯然就是黨禍。
假如千手老怪和獅首力士平時沒有私黨勾結,他們怎能發動亂事?因此,本代表盼望列國元首随時注意這種隐患,并應立即讨論如何建立群而不黨的制度。
”大會對于這個議案極為重視,各副主席連忙派定小組,分别讨論:為“君”大公無私,一視同仁,以及為“臣”互相愛護,隻有為公而合群,沒有為私而結黨,進一步促進邦國安靖,建立世界和平,以及宇宙大同,然後綜合各小組的總結,并由每一個國家派出一個代表,會同研究,規定十日之内完成草稿分布,如有不妥,當再修正。
大會一緻通過了這議案。
由于大會久候玉仙——玉面神猴,不見他前來列席,現在通天教主又要恢複第一項議案:重議封神榜,重封神祗,以及調遷神職問題。
查反封神榜本是上屆天廷會議的懸案之一,天、地、仙、佛。
鬼、魔等國早已做了不少工作。
名義上,這件議案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位師兄弟背對背讨論,但實際上則由天國的東王公、鎮元子,仙國的玄都大法師、海潮真人,地國的梓潼帝君、黃大仙,以及魔國的大夫子、瞿真人、文元子、宇文子、陸朋、海東青、南宮操等分工合作,并動員了有關各國的的群仙、諸佛神聖和許多野仙、妖魔人物,展開各種聯絡、調查、研究和考核事宜,花用的時間精力和物力之多,牽涉仙佛神聖與妖魔人物之衆,降臨的地區之廣,受到打擊的範圍之大,不但是空前絕後,而且地位崇高的老君、元始、接引、準提和燃燈等也都列入被鬥争或清算的對象。
凡是舊的封神榜上有名的神祗,一律不準參加“反封神榜”的任務,因他們都是被調查、被打擊、應被貶職、應被調職、應升職、應革職、應仍草原職,或應受處分的神祗,時還要清算他們在職二千多年内的善惡功過,那确是一件非常細碎複雜和困難的工作。
由于調查者的觀點和立場不同,說好說壞都出于他們的嘴裡,欲加以功,何患無辭,而欲加以罪,亦何患無辭,所以,那批榜上有名的大部分神祗未免提心吊膽,忐忑不安。
反封神榜之事曾在天仙兩國表面上積極響應,骨子裡消極反應,以及實際上隻是陽奉陰違,虛與委蛇,以緻激起了通天教主的反感,再加上小老先生為了要自顯才能,揚名于宇宙,就乘機推波助瀾,從旁鼓動,終于造成了天仙佛魔四國多次的軍事沖突,使各方面損失慘重,生靈塗炭,弄得四敗俱傷,但反封神榜問題依然尚夫解決。
經過了慘痛的遭遇和教訓,老君、元始、接引和準提等仙佛重新估計目前的情勢,感到欲求和平,己方必須讓步,以便這事從速解決。
同時,通天教主的兇焰也消失了,從大題大做變成了大題小做,一切吹毛求疵,無理取鬧的指責都已自動在原定計劃中剔除,隻求其大體,不計較細節,而他也退居幕後,委托大夫子全權處理。
在這種情況之下,和事大老才能口吐蓮花,說服列國元首,促成和平,使他成為宇宙間最受歡迎的人物。
通天教主既已深悟前非,改變初衷,所以,出于仙佛神聖的意表,大夫子所提出的條件并不苛刻,而且某些被放棄的論點也都有合理解釋,足見魔國對反封神榜問題确已作出了重大的讓步。
大夫子态度溫和,發言簡明,道:“本國反對‘舊封神榜’的原因有三:(一)在舉行封神典禮之前,此榜未經原議者之一——我王通天教主最後批簽;(二)在封神典禮中,主辦人既未通知原議國——魔國代表列席監察,又未邀請天、仙、佛、太空、地、水、鬼等國的代表觀禮,于理不合;(三)姜尚非神非仙,不過是個下界的凡體人類而已。
當然沒有資格擔任封神的執行人。
上述三點,拟請各位代表讨論。
”元始天尊道:“關于大夫子提出的反對理由,第一與第二點極為正确,因(一)自從初簽封神榜起,至正式封神止,前後相隔的時期已有數十年之久,中間人事的實際變化,多端莫測,可能與初拟封神榜時的估計情況略有出入,或完全相違,這就導緻了所封神職的偏差。
可是,在正式封神之前,由于通天賢弟怒氣沖沖,拂袖而去,我們卻忽略了再開一次三巨頭會議,重新楦讨,修改或調整,作為最後批簽。
(二)在正式封神時,我和師兄老君因急于離開紅塵,又忽略了邀請宇宙列國的代表出席監視和觀察封神大典。
為了那兩項過失,我們接受大夫子的指責,并向各國元首道歉。
”他說着,對着主席台作了一個環揖。
接着,元始天尊又道:“關于大夫子提出第三點的反對理由,我覺得有申辯的必要。
依仙家目光看來,姜尚确是個下界凡夫,但在地國兆姓的目中,他協助姬發,吊民伐罪,德高望重。
有功于當世,可稱是個聖賢之間的人物。
推根查源,他以凡夫的體質,竟然列入玉虛門下,若非其前世有修道積善的功德,怎能逢此難得的機緣?因此,他受命于仙祖老君,以仙家本門弟子的身份和資格執行封神大權,也是順理成章。
若要推翻他執行封神的資格,那麼,他過去所封之神就将全部宣布無效,而其影響所及,群神衆祗必然聯合反對,導緻天翻地覆,宇宙立即大亂,不知大夫子以為然否?”
大夫子聽了,搖頭道:“天尊高見似是而非,但老夫願意收回第三點反對的理由……”他停頓片刻,低頭略加思索,繼續道:“姜尚雖是玉虛門下弟子,但修道不過四十年而已,即使有仙祖敕命,論其資曆也依然不足以執行大封天神地祗的任務,而被封的神祗之中,其生前道行不乏有千年以上的,他們如何肯服:例如聞仲等二十四位英靈迳闖封神台下,立而不跪,以示反抗,可資證明,若人間的帝王委一個九品或末入流的小吏去封朝廷大宮,這對受封者是一種諷刺,其内心必然不服,可是迫于帝王之威而暫受其封,猶如姜尚手中之有打神鞭,遂使聞仲等屈就封号。
不過,元始天尊所說若要推翻姜尚執行封神的資格,則其過去所封之神均将全部宣布無效,這一點倒是正淪。
假如老夫固執己意,堅持初衷,宇宙列國必然大亂。
後果之惡劣不堪設想,因此,魔國為了擁護和平,決定收回第三點反封神榜的理由,換言之,也就是撤銷了對仙國二位元首的控訴……”
列國的代表們,聽到大夫子的最後的那句話,都感到非常興奮,大家一齊鼓掌,會場歡聲如雷。
其實,通天教主和大夫子早已在多次讨論中,深思熟慮地研究,認為姜尚的道行武功均屬平平無奇,又乏神仙氣質,亢其量隻是世俗一個賢人而已,由他主持敕封天神地柢大典,顯然資曆不足,但他适逢風雲際會,時來運到,使其身列仙國元始天尊的門下弟子,位居周朝的開國元勳,又在吊民伐罪過程中,曾與當代許多武功超越、道行玄妙的野仙散人、狂客奇士、以及妖魔精怪等進行無數次的鬥争後,終于獲得勝利,此外,目前在天國的元帥——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金吒、木吒、哪吒、地國的神聖楊戬,和佛國的護法韋陀,過去都是姜尚屬下的勇将;一切聽其指揮調遣,所以,他有這樣的經曆,再加上仙祖老君的敕命,那末,由他擔任封神執行的人,在原則上是無可疵議的。
對于以大封天神地祗的權力,操諸一個未得仙體的姜尚手中,硬說他不夠資格一節,通天教主和大夫子在内心裡也都明白:這是斷章取義,強辭奪理的,但在表面上,他們為了要報仇雪恨,不免意氣用事。
存心吹毛求疵,就不得不猛烈地攻擊姜尚,并強調封神錯誤的責任加在老君和元始的頭上,而提出嚴厲的抨擊。
同時,通天教主和大夫子鄭重地分析列國的局勢,作出結論:如果魔國能夠(一)否決姜尚封神的資格;(二)推翻姜尚所封神祗的職位,并宣布他們的神銜全部無效的話,那末影響所及,這批天神地祗都将失業,試問列國應該派準去充任那麼多的空缺呢?被撤職的神祗是否都會拍拍臀部走路,還是他們立即聯合起來,共同反抗?他們反抗的對象是誰?這是列國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問題,假如處理失當,它就将演變成為軍事沖突,導緻宇宙震蕩、天下大亂,而魔國因是推翻封神榜的禍首,就犯了衆怒,勢必成為衆矢之的,首當其沖的罪魁。
這好比人間有些政治家,求治心切,一旦大權在握,立即着手整頓國事,往往不顧到群衆死活,進行大刀闊斧的裁員,包括大批公務員和士兵在内,使千萬人集體失業,猶似封神榜中的許多神祗,都被解除職務一樣,使他們無路可走,但為保衛本身的政治前途,勢必群起反抗,或被迫去投靠敵人,最後那些政治家必然受到整人反而害己的後果,這就是犯了俗語所謂“求治不可太速,改革不可太盡”的毛病。
通天教主和大夫子,一個是妖魔中的霸王,另一個是野仙中的翹楚,怎會不知這種道理?所以他們在最後适當的時間裡,便改變初衷,知趣識相地自動撤銷了對老君、元始和姜尚的控訴,并默認姜尚所封的天神地祗依然有效,除了少數被錯封者,以及應補封神銜者必須予以調整,更換,或退職之外。
否則,大批神祗造反,對魔國是極端不利的。
過了一會,大夫子繼續道:“關于錯封神職,老夫先提出纣王的四個佞臣:費仲尤渾,擅權作威、惑君亂政、貪污納賄、陷害忠良,飛廉惡來,狼狽為奸,誘惑主聽、敗國亡君、盜寶求榮,此種國家的敗類,生前大奸大惡,助纣為虐,死後不宜封神,妄占星座,理應分别革除勾絞星君、卷舌星君以及冰消瓦解的神職……”他說完話,就命野仙瞿真人分發傳單。
列國的元首和代表接過傳單,隻見上面寫着……
(一)費仲尤渾飛廉惡來等四佞臣應免神職的問題——已由大夫子當衆宣布。
接着是……
(二)纣臣冀州侯蘇獲之女妲己,幼承囤洲,幽娴賢淑,後被纣王強征,必然非其本願,哪知路經恩州,在驿館中為九尾狐精所迷,攝去魂魄,死于非命,于是此狐乃得借體成形,冒名惑主,使真姐己生前死後代受惡譽,而被世人千古唾罵,如此冤情,豈可不伸?所以,真姬己的正魂必須追封為神。
(三)攝去蘇妲己魂魄的九尾孤精本是魔國的安分良民,後被女娲氏使用招妖皤召赴殷京,奉命迷惑纣王,使其不務正道,斷送社稷,但功成之後,卻責那狐精——假姬己無端造業,殘害生靈,荼毒忠良等罪,而處以極刑,可謂大不公平,試問在當年的封建時代,那奉命行事的女流之輩,包括改名為胡喜媚的玉石琵琶精,與以王貴人身份出現的九頭雉精在内,除了惑主施行暴政,造成天下大亂之外,還有什麼良策能完成女娲氏所托付的任務呢?因此,那三個女妖是有功的,必須追封為神。
(四)在雪地跣足涉水,慘受斷胫驗髓的二個良民——一老一少,無端成為屈死之鬼,情實可憫,未蒙榮封,似屬不公,必須追贈神職,大小不拘,方稱合理。
(五)破三個孕婦之腹,俾能證明胎中是男抑女,造成三死六命慘事,亦應追封神位,以慰亡魂。
(六)纣王暴虐無道,殘害生靈,罪行不可勝計,正如猴公所說:人間出現暴君,天上何喜之有?故應将他逐出天喜星座,貶降幽冥國管制,使其面壁思過。
(七)姜尚前妻馬氏乃失德之婦,不宜妄占掃帚星座,應予革職。
(八)雲霄、瓊霄和碧霄三位仙姑道行高妙,若非老君、元始以大欺小,五虛門下十二弟子無一是其敵手,而她們死後卻封為坑三姑之神,尊卑倒置,反乎常情,諒必是執行封神的姜尚恨其施展混元金鬥,削除了同門群仙的頂上三花、胸中五氣,所以公報私仇,使其執行坑務賤役,實屬不公,理應另封高爵,以消其多年委曲忍辱的怨氣。
(九)商朝丞相比幹,生前已被摘取一顆玲珑七竅心,死後封為文曲星君,似屬不合。
以無心的天神而主宰人間文壇,遂使後世許多文人隻有繡口,卻無錦心,往往言過其實,口是心非,終于難戍大器。
當然這并非比幹之罪,而是封神錯誤。
因此,他應免去文曲星君之職,另封顯爵。
(十)趙公明修得仙體,被姜尚以左遭旁門之術,拜散了元神,又以桑枝弓和桃枝箭射瞎了他的眼睛,變成了有目無珠,于是含恨而殁,卻被姜尚錯封财神。
以一個盲神而主宰兆姓财運,遂使人間貧富不均,出現失調和颠倒的現象。
因此,他必須免去财神之職,而另贈别的厚爵。
(十一)姜尚所封之神,包括忠臣良将和不道之仙,尚稱合理,但奸佞之輩也蒙封贈神位,則不敢贊同。
此外,興周滅纣,連年戰争,許多為國捐軀的無名英雄,其中不乏忠義之士,何故無一受封神職?這事必須要敕命東嶽大帝,會同地府閻君,詳細查核後,彙報天廷,按其功績,授以神職祗位,使衆魂有所歸宿。
那傳單上所提出的十一個項目,内容完全根據事實,僅牽涉少數神祗,而許多細節以及攻擊性的指責都已被大夫子剔除。
此外,關于撤查姜尚所封之神在職二幹多年内的功過問題,此舉株連甚廣,易犯衆怒,所以隻字不提,顯然也被大夫子删去無疑。
于是來勢洶洶的反封神榜風潮隻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
仙佛神聖等看了那傳單後,個個面現喜色,因魔國為了顧全大局,确已作出了重大讓步。
他們共同商讨良久之後,由元始天尊起身發言:“夫子所提反封神榜各點,原則上我們同意接受,惟在幾個小節上,要求略為修正,并提供變通辦法……(一)費仲、尤渾、飛廉、惡宋、纣工、馬氏等準予免職;(二)榮封雲霄、瓊霄和碧霄為地國鬼仙,井助其繼續修道,五百午後,升作神仙;(三)九尾狐假妲己、玉石琵琶精胡喜媚、雉精王美人暫拟封為坑神,補充三霄姑娘的遺缺。
若她們能修道行善,拯世濟人,則五百年後,升調假妲己為掃帚星君,并封胡王二女為山林之神;(四)封真妲己蘇氏為地方正神;(五)慘被砍胫驗髓的老少二民拟封為土地神,百年後,升遷城隍;(六)拟封那破腹驗胎的三孕婦為保胎催生之神;(七)比幹任職文曲星君二千多年,促進人間文化。
不遺餘力,厥功甚偉,拟請保持原位,因慈航、藥王二菩薩和天醫星君早已準備了一顆九竅玲珑心,贈給比幹,以補其體内之阙;(八)查财神趙公明雖雙目失明,但在職二千多年中,其财産不但沒有超過正當收入,而且收入之數,都已贈給世間良善的窮人了。
他日進紛紛,日出累累,都是過手錢财,經過仙佛神聖會同稽核帳目後,證明并無分文差異。
身為财神,而兩袖清風,是見品格高尚,操守絲毫不苟,這是難能可貴的。
因此,具有千手千眼的慈航菩薩,敬其為神廉潔,願意捐贈兩隻眼睛,左曰恨錢目,右曰養廉目,使趙公明雙目複明,便能繼續保持财神職位。
外界傳說趙公明之所以不貪錢财,因他是個盲神,看不見花花綠綠的鈔票,和黃黃白白的金銀,否則他也許要貪污了。
這話似乎有道理,也可能是慈航菩薩捐贈那二隻恨錢、養廉眼的原因,财神之位雖是肥缺,但對廉者言,卻是苦差使,而别的神聖未必能夠比趙公明做得更好,所以他應該留任;(九)同意調查在興周滅纣戰争中所有為國捐軀的忠義之士——即無名英雄,一經核定,立即追封……”元始天尊說到這裡,停頓片刻,看了大夫子一眼,接下去道:“夫子所提出的各項問題,我已完全答覆,拟請列國各代表讨論。
”
于是會場裡許多小組開始辯論元始天尊的答案,但茲事體大,一般仙佛神聖都不敢妄作主張,惟有見風駛船,分别征求在場魔國代表們的意見,然後綜合起來,構成一個大網,原則上與元始天尊的答案出入不大,所謂換湯不換藥,以便符合大夫子的要求,又能使通天教主面上增加光彩。
接着大會熱烈地通過這個議案,并由地文星君作了記錄。
恰在這時,主席台上忽然出現了和事大老和時空兩老,他們同向玉帝和列國元首祝賀大會的輝煌成就,并預蔔宇宙永久和平。
會場裡響起子轟雷似的歡呼和鼓掌聲。
突然,歡呼聲和鼓掌聲停止了,會場——靈霄寶殿内所有仙佛神聖和妖魔人物紛紛起身,衆目盯着大殿門前的一位神仙,
“啊!原來是猴公,久違了!”通天教主首先嚷道。
“玉面神猴,風采依然!”地母娘娘叫喊道。
“玉仙到!”太白金星高聲道。
王仙雙目如電,向殿内巡視一周,舉步走到主席台前,拱手拜見玉帝後,就向列國元首緻敬,又對着群仙諸佛衆神聖以及過去的魔國同僚們作了一個環揖,朗聲道:“小仙因有要事,未能準時山席,千祈各位鑒諒!”
其實,大家都明白,玉仙并非真的有什麼要事,隻是為了避免作左右袒,所以不準備參加議案的讨論,卻故意選擇了“諸事即将議妥”的時機,突然降臨而已。
這時,玉仙已由太白金星迎上主席台,坐于預設的座位,開始傾聽文曲星君報告大會所議決的案件。
報告既畢,玉仙起身道:“本仙也有一項臨時提案,拟請列入議程讨論,不知各位代表是否同意?”
列國代表們聽了,一緻舉手,表示贊成。
于是玉仙道:“人間兆姓,良莠不齊,許多為非作歹之徒,往往善終,但有些良善之人,反遇惡死,于是引起世上許多未明‘前世不修今世苦’,以及‘生前不報死後報’的凡夫俗子,普遍不滿,紛紛指責天公無眼,天道不公,遂使惡人無所驚懼,繼續作惡,善人也因有鑒于此,不願多行善事。
此中矛盾,似宜糾正。
所以本仙提議,從今以後,惡得惡報,善受善報,一切因果,現世現招,不必等待來世再報,一切恩怨都應在其蓋棺論定之前消案了結,這樣做法既對惡人有所警惕,而減少罪行,又對善人有所鼓動,而增加善舉。
這事甚為重要,盼各代表共同研究。
”幽冥教主連忙起身,合十道:“善哉玉仙的提議!為了報應的事,地府賞善罰惡的兩司,動員了數以萬計的官吏,稽核衆生善行與劣迹。
由于種種複雜原因.他們的報應未能及時施行,甚至還要等待一個或幾個世紀之後才能清算,在悠久的年代裡,經手辦案的官吏業已更換了數任,記錄無從查考,檢閱困難,再加上舊案未清,新案又像雪片似地紛紛而至,終于新舊不分,積壓如山,一時難以清理,使有罪惡的人未受報應,永久逍遙法外,于理不合。
莫道報應不爽,有時地府辦案,忙中有錯,往往發生張冠李戴的事,或固同名同姓而不同人或不同鬼的原因,以甲乙代丙丁的報應,這就犯了疏忽失職之罪,且屢見不鮮。
因此,本教主身為鬼國之主,職掌一切陰問的輪回,包括善惡賞罰的大權,萬分贊成玉仙的提議,那就是不論善惡,必須幹淨利落,現世現報,此舉不但能兼收懲惡獎善之效,而且鬼國地府的工作又可因這種改革而大為簡化。
”
接着,時空二老相繼發表意見,也都贊成玉仙的提議,并強調“現世現報”的政策,能使他們便于決定時間和配合空間,讓惡人在此時此地親身接受絲毫不爽的報應,而無須拖泥帶水,藕斷絲連地擱置案子,等待以後再行發落等語。
經過列國代表們象征式的讨論後,立即全體通過,并由文曲星君記錄在案。
于是玉仙又起身道:“大會勝利完成,就是宇宙永久和平的開端,可喜可賀。
當然。
這與列國元首的努力,加上許多仙佛神聖和妖魔人物的精誠合作是分不開的,同時三個古仙——和事大老和時空二老也都是建立和平基礎的大功臣,大會全體代表應該向他們緻最崇高的敬禮!”
大會立即響起了一陣陣歡呼和掌聲,久久不停。
等到殿内氣氛轉趨靜穆後,玉帝道:“今天朕看到衆卿捐棄小我,擁護大我的精神,心中甚喜,現在朕拟乘此時機,召開天慶大會,并拟遍邀宇宙之間的上一輩仙聖,當代仙佛神聖,和有道的妖魔人物,同來參加,包括大小老先生父子與水金書生在内,不知衆卿之意如何?”
列國元首聽了,一緻表示贊成,同聲歡呼:“萬歲……”
王帝龍心大喜,道:“天慶大會準于十五日之内舉行,盼衆卿在此多盤桓幾天……”說到這裡,他停頓片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接着道:“天國新創了三個仙境,一贈玉仙夫婦;一由通天賢卿管業,作為靈山的交換地,取名‘和平仙洲’;尚有一境,朕已定名‘人民仙洲’,準備着給下界的兆姓,不論富貴貧賤,隻要修道行善,布施功德,都有資格進入此境,是以希望衆卿多加協助,接引有緣之人前來幽栖,安享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的無上幸福!”
殿内頓時發出了暴風雨般的歡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過了一會,殿内恢複于靜,玉帝又道:“今晚貴賓宮舉行隆重歡宴,應祝大會勝利完成,衆卿中有内眷者,盼連袂參加。
現在散……”玉帝口中尚未說出“會”字,而玉面神猴——玉仙卻搶着道:“且慢!”玉帝問道:“賢婿有何高見?”玉仙道:“小婿想要顯示身份!”
玉帝迷惘道:“什麼身份?”
玉仙也不回答,迅速地卸去了自己身上的外套和猴皮,頓時現出了一個内穿青衫,面如冠玉,相貌堂堂的中年上仙。
“是你?”如來、接引、準提、燃燈、老君、元始、通天教主、大夫子等異口同聲地驚道。
玉帝和許多别的仙佛神聖、妖魔人物也都大為驚訝,怎麼衆所周知的玉面神“猴”竟然是“人”所僞裝?
原來玉面神猴——玉仙自揭廬山真面目,就是上次救走大夫子,搶去燃燈古佛的定海珠,燒毀諸佛菩薩的法寶,以及另一次擊毀元始天尊、老君、接引古佛和白頭翁老祖的四寶——鎮宮玉印、佛麈、念珠、砸天寶石,救去小老先生和小夫子的中年上仙。
在那時,諸佛群仙用盡腦力,紛紛猜測,卻想不出他究竟是何方上仙,且誰也投有料到此仙卻是玉面神猴的真身。
這時,出于意表的事實突然降臨,無怪所有的列國代表們,個個感到非常驚異了。
玉仙——玉面神猴以人體而穿猴皮(參閱群魔亂舞的故事)卻能掩護得天衣無縫,姿态活龍活現,使宇宙列國的仙佛神聖、妖魔人物等全部失眼,以為他是真的猴精,包括如來的佛眼在内,那确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以常理論,無論如何精妙的面具化妝技術,充其量也隻能做到皮笑肉不笑而已。
若要皮肉兼笑,維妙維肖,除了神乎其技的化妝術之外,尚須高超玄功,使人體與猴皮巧奪造化,合而為一,才能毫無破綻,變成了猴的真形。
在宇宙列國之間,對于玉面神猴的假猴真人秘密,并非無人知曉。
誰知道他是假猴呢?
知此秘事者乃綠衣使者——鹦鹉和他的三位夫人——瑤池二女以及逍遙公主。
那綠衣使者在逍遙公主奉命嫁猴而感到悶悶不樂時,就暗告秘密消息,因此而獲得了她的重賞——金丹,使它增進道行,成為能變化人形的仙禽。
以義父母與義女之親,為什麼逍遙公主不将這秘事告訴玉帝和玉後呢?
由于玉面神猴——玉仙征得三位賢妻和綠衣使者的同意:決不洩漏他的人身真相,他才能保守這個秘密,直到目前為止。
三婦之所以遵守諾言,守口如瓶,這是為了愛夫情深,不忍稍拂其意。
那靈禽之所以嚴守秘密,也是為了深感主人之恩,并畏其仙威難犯,不敢饒舌多嘴。
這時,玉帝心裡格外高興,原因是:過去天國急于配合政治上的需要,才不得已以帝女逍遙公主招猴為婿,使玉帝玉後對她極為負疚,且大夫體面。
如今,玉仙自認非猴,并經過老君、元始的仙目,和如來的佛眼透視檢驗,證明确是人體,絕非幻形化身,真使王帝喜出望外,立即起身到玉仙面前,舉目仔細觀察,一邊傳命散會,并囑仙吏速赴内宮,向玉後報喜。
另一方面,列國元首也都前來湊趣,包圍着玉仙,盛贊後者道行高妙,武功奇特,堪稱宇宙第一大羅金仙。
玉仙拱手敬禮,遜謝不已。
正在歡笑之際,仙官進來報告:王後、瑤池西王母和玉仙夫人——逍遙公主鳳駕降臨。
于是殿内的全體仙佛神聖、妖魔.人物紛紛起身迎接。
是禮既畢,王仙夫婦敬邀玉帝、玉後、西王母、地母娘娘、和事大老、時空兩老、老君、元始天尊、如來、接引、準提、燃燈、通天教主、大夫子、太陽神、幽冥教主和敖廣等同赴驸馬宮款待茗飲。
此外,玉帝面谕:邀請其餘的仙佛神聖、妖魔人物都到貴賓宮茶叙,等待晚間共同參加盛大的宴會。
過去,宇宙列國歧視魔國,猶如眼中之釘,任意加以打擊,仙佛神聖對于妖魔人物,往往嗤之以鼻,怒目相視,不屑與之為伍,以緻彼此戰鬥殘殺;現在國與國之間互相親善,民與民之間也都已成為朋友,甚至雙方推心置腹,無話不談,這種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現象,實為亘古所未有,這就不得不歸功于玉仙在第一次天廷會議中為魔國争光,以及和事大老聯合時空兩老促成第二次天廷會議的召開。
經過當天晚間的聯歡宴會,列國君臣的友誼更進一步。
次日,玉帝傳命開放東南西北四大天門的禁區,讓列國君臣暢遊作樂,并由玉仙夫婦作東道主,大宴列國的仙佛神聖和妖魔人物,均各盡歡而散。
又次日,宇宙天君和玄黃天君合邀列國上下同赴三十三個重天觀光,遊覽天國的名勝古迹之後,又在九重天總督府的大廳裡舉行宴會。
第四天,玉仙夫婦,會同通天教主、大夫和天、仙、佛、太空、水、地、幽冥等國的元首前去視察天國所新創的三大仙境,其中之二就是玉仙夫婦和通天教主的領土。
等到他們視察了六天之後回來時,列國代表們同心協力,精誠合作,業已徹底履行了這次天廷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決議,使天慶大會能夠如期舉行。
過了三天,上一輩的九個六位仙聖,包括盤古氏、鴻鈞老祖、白頭翁老祖、大地公公、大小老先生父子、玄一、玄初等四位古仙,聾祖公夫婦、無名古仙、天眇、地跛等,都已連袂到達天國,自有仙官接待。
接着,佛國的阿彌陀佛率領諸佛菩薩、羅漢等也降臨了,
又過了一天,天國的天仙包括海内十一洲的神仙、地國的地仙大神、魔國的野仙、散人與妖魔人物、太空國嫦娥、吳剛、群知丈夫躲在何處,但大地公公卻悔當年自己心腸太硬,個性太強,不該離家出走,而如今反覺無顔自動回去。
經過時空二老的周密安排,暗中促使隐居深匿、不問世務的大地公公忽然靜極思動,反常地去管閑事,終于在天國的和平大會裡夫妻重逢。
那時,地母一見丈夫在場,心裡又生氣了,連忙沖前,不問情由,用力抓緊了他的耳朵不放,一邊大發獅威,高聲斥責丈夫的寡情。
大地公公不防其妻猝然動武,措手不及,為她所制,在大庭廣衆之前,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不由怒氣填膺,正拟發作,忽見和事大老越衆而出,走了過來.三言兩語,把他們夫妻勸得心服口服,于是各自認錯,雙方和好如初。
過去,地國政權都由地母娘娘掌握、管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經曆了無數萬年之後,國中部落從幾個發展到一百多個,再加上不計其數的邦族,人民也由幾十個孕育到數十億之多。
由于文化逐漸進步,經濟發展迅速,人類的貪欲也提高了,所以各部落和各邦族之間不斷地發生了你搶我奪,和互相殘殺的事。
同時,許多妖魔精怪也來興風作浪,推波助瀾,實行混水摸魚,搞得人間兆姓流離失所,不能安居樂業。
地母娘娘看到自己的子孫這樣不争氣,覺得非常痛心,想要嚴厲懲罰,卻為母愛所阻,不忍遽下毒手;想要驅逐那批助纣為虐的妖魔精怪,則自覺有心無力,孤掌難鳴。
如今有了大地公公,那麼.她就什麼都不怕了。
夫妻恩愛,同心協力,家和萬事興,不用再耽心那批子孫不改邪歸正了。
所以,她下了決心,一定要把地國重新整頓,直到所有部落和邦族裡的人類永無戰争,世世代代享受愉快和幸福的生活為止。
大地公公和地母娘娘等到天慶大會,又名宇宙和平大會結束後,就匆忙地向玉帝告辭,走出南天門,接着又與列國的元首拱手作别,立即駕起祥雲,趕回老家——地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