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數天我離開潞安州,要想到太原來走走,在路上忽聽人說,這裡金雞山上有一夥綠林英雄,内中有個姓楊的是個美少年,還有姓項的弟兄二人。
我靈機一動,料定楊兄必在山上,所以不揣冒昧,上山探訪。
果然舊雨重逢,巧極了,使我心裡非常快慰的。
”
楊乃光和項氏弟兄也都十分高興。
項雷又命廚上早預備筵席,為鄭耀華洗塵。
大家坐着飲酒談心。
飲至半酣,鄭耀華忽然對楊乃光說道:“小弟有一件事情,要請諸位兄長幫忙。
”
楊乃光道:“耀華兄有什麼事,請你告訴我們。
大家是自己弟兄,當然肯相助的。
耀華兄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
鄭耀華喝了一口酒,又說道:“你們大概知道,先父雖然早已作古,而我還有一個胞妹,名喚秋華,以前嫁與洛陽鄧家堡青面虎鄧衖為妻,那鄧氏弟兄号稱洛陽七怪,在中原地方是很有聲名的,誰人敢惹動他們!不料去年一個書生,姓譚名永清的,來做洛陽太守,竟把那鐵壁銅牆的鄧家堡破去,把鄧氏弟兄殺的殺,擒的擒,隻有兩三個免脫。
我妹妹和妹夫鄧衖都在仇人手下而死。
我得了這個消息,十分痛心,誓欲為我妹妹複仇。
”
楊乃光道:“那個姓譚的既是個書生,他手下的捕役未必見得有何本領。
鄧氏七怪我也一向聞名的,怎會敗在他們手裡呢?”
鄭耀華道:“起先我也有些奇怪,後來細細探聽,方知那譚永清自己雖沒有力量,而有許多劍俠,不知從哪裡來的,相助着他,卻搗毀鄧家堡。
在他手下有一奇人,名喚公孫龍的,劍術高強,是他貼身的侍衛。
洛陽地方人都知道的。
因此我一個人不敢冒險前去複仇,非得如楊兄這樣遠勝于弟的豪傑,不足制勝。
所以我要請求你幫助。
”
楊乃光笑道:“你号稱活閻羅的尚且未敢孟浪從事,我楊乃光有什麼能為呢?”項雷卻嚷起來道:“你們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那公孫龍又不是三頭六臂的人,有了楊兄和鄭兄,難道還怕對付不了嗎?小弟也願前去相助一臂之力,代鄭兄胞妹和鄧氏弟兄複仇。
叫那些瘟官不敢輕視我們江湖上的好漢。
”
鄭耀華點頭道:“很好,有你們兩位相助,自然也不怕了。
”遂又幹了一杯。
大家談談說說,興緻甚佳。
項氏弟兄于是又留鄭耀華住在山上,天天歡聚。
鄭耀華急切複仇,屢催楊乃光動身。
楊乃光遂和項雷結伴同行,留項雪把守山寨。
蓮姑也願跟随前去,楊乃光自然願意帶她一同走。
四人端整行囊,各帶兵刃,别了項雪,離了金雞山,趕奔洛陽而去。
進得洛陽城,住下一家小客寓,便探聽衙門裡的消息。
上下人等莫不稱道譚永清的德政,不愧是個循吏。
但他們急于報私仇,而不顧公義了。
楊乃光便和鄭耀華、項雷踅足到府衙前面來窺探動靜。
恰逢譚永清太守打道回府,他們悄悄地站在一邊偷窺。
隻見一肩綠呢大轎之内,坐着一個面貌和善的官員,靠着扶手闆,态度十分莊嚴。
他們本想乘此下手,一則未帶兵器,沒有預備。
二則又見太守轎前有一匹高頭大馬,下面坐着一個紫袍少年,腰懸雙劍,面貌十分清秀,氣宇異常軒昂,一望而知是有能耐的人。
所以不敢動手,免得壞事。
那紫袍少年無意中瞧見了三人,馬已過去了,又回轉頭來向三人很注意地看了一眼。
三人等譚永清的官轎進衙後,又到府衙四周去察看途徑,見牆壁雖然很高,而東邊有一處牆旁,正有一株高大的桐樹,正有接腳上牆。
三人記好了,才回轉客寓,告訴了蓮姑。
守到晚餐以後,四人關了房門,假作安睡,一齊脫去外邊的衣服,取出兵刃,聽聽四面人聲已靜,遂開了窗一齊跳到庭中。
又把窗戶掩上,輕輕跳上屋面,越牆而去。
洛陽地方人民睡得很早,街巷裡又沒有路燈,早已沒有人行走。
四人夜間的眼光很好,楊乃光當先引導,項雷押後,鄭耀華、蓮姑居中。
四人施展飛行功夫,撲奔縣衙而來。
不多時已至府衙東側日裡看定的地方,大家先攀桐樹而上,楊乃光第一個先飛身跳上高牆,身輕如燕,果然不愧一陣風三字的大名。
蓮姑等三人也跟着跳上了高牆,飛檐走壁,向裡面飛奔而去。
楊乃光越過三重屋脊,聽聽下面毫無聲響,停住腳步,向四下裡瞧。
隻見西面有一座閣樓,閣中燈光亮着,回頭便對三人說道:“這閣子瞧上去很是宏麗,大概是那太守批閱公牍的所在。
此時尚未熄燈,也許那太守正在裡面,我們過去把他一刀兩段,豈不爽快?”鄭耀華點頭說一聲是。
于是四人鶴伏鹭行,向那閣了悄悄地走過去。
那邊屋面很是平坦,四人在窗前一字兒立定,聽裡面沒有什麼聲音。
鄭耀華将窗紙濕透,戳了一個小孔,一眼向裡瞧看。
見正中那書桌前坐着一位官員,在那裡看書,認得就是日間在衙門前窺見的那個譚永清太守。
身邊沒有一人,此時正好下手,遂回頭向三人暗暗打了一個招呼,将手中錘猛力擊開窗戶,托地跳将進去,手起一錘,觑準譚永清太守頭上打下。
那看書的譚永清一言未發,早已仰後而倒。
但是鄭耀華的錘擊下時,手中軟綿綿的覺得有些異樣,不由一楞。
同時很快地在他頭上落下一個很大的鐵罩子來,恰巧把鄭耀華罩在裡面。
罩子裡四下伸出許多小鐵鈎,把他緊緊鈎住,不能活動。
楊乃光等在閣外看得清楚,知道不妙,自己已中了他人的詭計。
剛想進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