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章 一點精神(4)

首頁
    這些人懼怕進步,生存态度即極端妨礙進步。

    對進步惶恐與厭惡,因之詛咒它,诋毀它,盲目耗費力量極多。

    倘如把這點抵制進步的力量轉移到另一相反方面去,中國便不會像當前情形了。

     試從中國兩年近事取例:山東的韓複榘,妄想用一部《施工案》統治一省,用極端保守方式支持他的政權,不知國家為何物,結果戰争一起,局面一變,組織崩潰,誤國殃民,自身不保。

     廣西的李、白兩人,眼光較遠大,凡事知從大處看,肯從大處注意,對内政建設一切用近代技術處理,抗戰期中,成績昭著,足為全國模範。

    保守與進步不同處,它的得失,從上述兩例,即可明白了然。

     對保守情緒作進一步觀察,我們便知道它原來與“迷信”有關,同發源人類的自私與無知,魯濱孫在他的《心理的改造》一書中認為這是人類蠻性之遺留。

    他說: 研究原始人生活特質的人,往往驚訝其根深蒂固的保守性,不必要的束縛個人自由和絕望的慣例。

    人類和普通植物一樣,每易一代一代因循下去,其生活與祖先生活無異。

    必有強烈的經驗逼迫着他們,方能使其有所變革,并且每易藉端回複到舊習慣。

    因為舊習慣比較簡單粗陋而自然——總之,更與他們的本性和原始性相近。

     現在的人往往以他的保守主義自驕,以為人類是天生好亂的動物,幸有遠見保守派所阻遏,而不知正與事理相背馳。

    殊不知人類天生是保守的,好作繭自縛,阻撓變革,畏怖變革,緻使他們自生存以來,差不多全部時期處于一種原始狀态中,而至今猶有人在這種近代社會中,維持各種野蠻的習慣。

    所以根據什麼主張或什麼教條的保守家,在态度上是毫無疑義的原始人。

    這種人進步的地方,隻在他能夠為保持舊心境随時舉出若幹好理由來罷了。

     這位先生談的是世界人類問題,針對的是從支配世界頑固保守者、強權者,所以說到進步,他還以為隻要這些人觀念上能有所變革,人類就幸福多了。

    他說的雖是世界,拿來給中國人看倒也有一二點似乎很相似處。

    他的希望,是人們對于自身行為及其觀念上的改變,以為隻要觀念一改,國家的誇大,種族的仇視,政治的腐敗,以及一切缺點,必都可望降低至危險點以下。

     困難或許是觀念的改變。

    所以斯多噶派的古諺說:人們感受的痛苦,實起因于他們對事物的意見,而非由于事物本身。

    我們國人的弱點,也很可說正是做人的意見不大高明。

     社會由于私與愚而來的保守家到處存在,他們的意見成為社會的意見。

    所以三十年來的中國,在物質方面,雖可從沿海各地工商業物品競争摹仿上,見出一點進步,在負責者作公民的态度上,情形就令人懷疑。

    尤其是一種頑固保守家,經過一度化裝,在新的社會組織裡成為中堅以後,因對于任何進步理想都難于适應,感到惶恐,對進步特殊仇視,“進步”在中國更容易成為一個不祥的名辭。

     人類天性是易于輕信,且容易為先人印象所迷惑,受因習慣例所束縛的。

    尤其是中國這種社會,至今還充滿了鬼神的迷信,大多數讀書人還在圓光,算命,念佛,打坐,求神,許願種種老玩意兒中過日子。

    大多數人都習慣将生命交給不可知的運與數,或在賄賂,阿谀交換中支持他的地位,發展他的事業。

    從這麼一種社會組織中,我們對于進步實無希望可言。

     年青人都渴望進步,一切進步不能憑空而來。

    譬如種樹,必有其生根處。

    統治者便于治理,中産者便于維持,薪水階級便于生活,守常成為當然的趨勢。

    進步種子放在守常土壤中,即生根發芽,生長得也實在太慢了。

    這事從中國教育即可看出。

    普通教育的目的,應側重在養成大多數良好公民的人格和知識。

    一個人對于國家得到公民權利以前,先知所以盡國民義務。

    愛國家,知大體。

    對職務責任不馬虎苟且,處世做人時知自重自愛。

     不幸之至,教育收成正恰得其反。

    中國農民中固有的樸厚,剛直,守正義而不貪取非分所當得種種品德,已一掃而光。

    代替這種性格而來的特點是虛僞與油滑:虛僞以對上,就成為面谀。

     貌作恭順虔敬,其實無事不敷衍做作,毫不認真。

    油滑以馭下,則成為無數以利分合的小團體競争。

    有一點相同,即上下一緻将無知平民當作升官發财對象,切實奉行老子所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格言。

    三十年來的新教育,成就了少數專家學者,同時便成就了多數這種壞人。

    受教育者有許多尚不知公民道德為何物,尚不配稱為良好公民,卻居然成為社會負責者。

    這些人堕落了國家的地位,民族的人格,自己還不明白。

    因為社會上這類人占有相當多數,所以一切使民族向上的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