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第五修行所依身章心。
小乘佛身皆分段實身非化可雲耶。
答。
章雲。
若依小乘。
但有分段身。
至究竟位。
佛亦同然。
是實非化(雲雲)問。
依小乘薩婆多心者。
唯此洲釋迦實非化佛。
餘四天下佛皆可化佛也。
何如此釋乎。
答。
問。
始教大乘意。
有回心·直進二義。
且回心教意。
以分段身至究竟可雲乎。
答。
章雲。
若始。
教中。
為回聲聞。
亦說分段至究竟。
佛身亦爾。
然是化非實也(雲雲)故此回心教意。
以分段至究竟可雲也。
問。
凡大乘心。
有二種生死。
但何雲分段至究竟乎。
況聲聞人依延促壽邊除定力受變化果報耶。
又于佛身論三身功德。
甯但付化身不論變易乎。
答。
二乘人以分段身永入無餘圓寂故雲爾也。
次于佛身者。
先小乘中。
以王宮誕生身雲實。
今始教中雲化故。
付化身引小乘。
是其意也。
問。
問。
始教大乘實報門意。
以分段身至金剛已還可雲耶。
答。
章雲。
二就實報。
即說分段至金剛以還。
以十地中煩惱障種未永斷故留至金剛故。
更有惑障。
何得不受分段之身。
十住經中。
十地已還有中陰者。
是此義也(雲雲)故此實報門意。
以分段身至十地可雲也。
問。
八地以上于煩惱障永伏不行。
更無現惑。
何更受分段身耶。
次引十住斷結經何說證之耶。
答。
凡此章之意。
菩薩留煩惱種子至金剛心故。
已有惑障。
何不受分段身。
若八地以上決定受變易身者。
何于第八地初不斷一切煩惱種耶。
次十住經中說。
佛入無形觀三昧。
見五道中陰衆生。
乃至後見彼中陰形質。
從一住地至于十住地(雲雲)大師引此說判十地分段也。
問。
瑜伽·唯識中。
專判七地以前分段。
八地以上變易。
所謂八地已上智障為緣受變易化也。
皆瑜伽·唯識性相判地上皆分段耶。
次十住斷結經說。
菩薩為利生所化現也。
更非實分段欤。
答。
凡始教大乘意。
有寄顯實報二門。
唯識·瑜伽八地以上變易文。
當寄顯一義。
若依實報門意者。
十地皆分段也已。
故留惑至金剛心。
何不受分段身哉。
依之雜集論雲。
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
唯未永斷。
然此處不說現行。
彼由随眠勢力。
合生相續中。
有初相續刹那。
唯無覆無記。
以是異就故(雲雲)又梁攝論之中說。
諸菩薩永除上心欲。
但留随眠欲故。
諸菩薩得出離成佛。
何以故。
若不留此随眠欲。
則同二乘涅槃。
若不除上心欲。
則令凡夫不異(雲雲)準此等文。
理實報意分段皆可亘十地也。
但至七地以前八地以上分段變易者。
寄有功用無功用二位。
定此等差别也。
故依寄顯心引諸聖教出十門不同。
即此意也。
問。
且此寄顯意者。
假說準實義欤。
如何。
答。
此寄顯意。
更又準假說也。
深可存其心耳。
問。
就寄顯十門。
且第四門心。
七地以是寄羅漢。
八地已上寄菩薩位(雲雲)爾者引何經說證之乎。
答。
引仁王經證之也。
故章雲。
仁王經雲。
遠達菩薩伏三界習因業果滅。
住後身中。
住第七地阿羅漢位。
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
以分大少等(雲雲)問。
勘彼仁王經說。
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雲雲)何皆經說現文。
引住第七地乎。
答。
勘彼仁王般若說受持品中。
說十三法師行訖。
複次玄達菩薩等說第七地功德也。
故雲第十地者。
加三賢位至第七地雲住第十地也。
所以四五六七地寄四果故也。
經文明鏡也。
疑難不可來欤。
問。
私事雲。
言十地者。
加前三賢故。
名十地之中。
是第七地故。
案雲。
章家七地準之可知等(雲雲)上下引彼經疏等文可見之。
問。
始教大乘中述。
八地以還菩薩略有二種類。
一悲增上。
留惑受分段身。
二智增上。
伏惑受變易身(雲雲)爾者此義大師許之乎。
答。
大師破此義也。
問。
此說會變易初地已上八地已上二說。
尤葉道理。
大師何不許此義乎。
答。
破此義雲。
如此所說良恐未然。
何者。
若悲增上其惠必劣。
劣惠導悲。
悲應滞見。
滞見之悲。
豈名增上。
縱悲智齊均。
尚不名悲增上。
況以劣智導悲。
而言增上。
若智增上悲劣。
劣悲導智。
智應滞寂。
滞寂之智。
何名增上。
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凡小故。
悲智相導。
念念雙修。
如車二輪鳥之兩翼。
何得說彼有增減耶。
當知由此始終二教粗細異故有二生死。
非由悲智互增上也(雲雲)問。
爾者此悲智雙導義。
大師依何論藏說如此釋耶。
答。
大師依起信論為如此釋也。
故章引起信論雲。
地上菩薩。
種姓發心修行皆等。
無差别也(雲雲)問。
問。
圓教意可立分段。
變易二種生死乎。
答。
圓教心不說分段變易也。
故章雲。
若依圓教。
不說變易。
但分段身至于十地離垢定前。
以至彼位得普見肉眼故知是分段也。
又如善财等。
以分段身究于因位故也(雲雲)問。
何故此圓教心不說變易乎。
答。
如世界性等已上身份。
甚極微細。
出過諸天。
應同變易。
但以此教不分生死粗細之相。
總就過患以為一際。
至信滿後頓翻彼際故不說也(雲雲)文意者。
以三乘教所說變易。
望圓教世界性等分段。
猶以粗淺有異。
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