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任探玄記餘處并綱目。
或唯舊無新。
如六·七二會。
或唯新無舊。
如三·四·五三會。
或亦新亦舊。
如初·二·八三會之釋。
第二會同聞衆有新舊二衆之中。
會初所列大菩薩衆者。
是可舊衆也。
其故。
定八會新舊二衆之時。
設雖從他方來衆。
此界佛眷屬衆名舊衆故也。
而今文不雲他方佛眷屬衆故。
可非新衆也。
光明覺品中雲。
以佛神力故。
百億閻浮提。
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
所謂文殊師利菩薩○賢首菩薩。
是諸菩薩所從來國。
金色世界○如實色世界。
各于本國佛所。
所謂不動智佛○伏怨智佛所。
淨修梵行之文。
列新衆也。
是即他方佛眷屬衆故也。
等二會同聞衆雲亦新亦舊之中。
其新衆者。
指此文也。
故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二以佛神力下。
現新衆來集(文)。
但于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者。
雖從他方來。
此界他眷屬衆故名舊衆。
無相違也。
次于探玄記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之釋者。
是非定八會同聞衆新舊二衆之門。
于舊衆中。
且以他方來衆名新衆之一門廢立也。
以何知之者。
任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之釋。
第六會中雖唯有舊衆不列新衆。
探玄記餘處中。
釋第六會初與大菩薩衆俱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但來集會之經文雲。
簡新異舊(文)。
準彼思之。
簡新異舊之今釋。
于舊衆中。
且以他方來衆名新衆之一門廢立欤。
今此義者。
去嘉祯四年十一月被行探玄記第四卷三十講之時。
藏圓得業對宗性得業疑此論義。
其座愚答之趣也。
但未生決智也。
問。
名号品經文雲。
盡一生補處(文)。
爾者可有簡始異終義耶。
答。
可有二意也。
兩方。
若有簡始異終義者。
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簡終異始。
謂一生補處故(文)。
如解釋者。
不可有此義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餘處中釋十地品經文雲。
簡始異終。
謂别于十地初心等故。
彼雲皆一生得阿耨菩提等。
此文略也(文)。
準彼釋思今文。
可有簡始異終之義也。
如何。
答。
凡約簡言有二義。
謂或撰取義。
或嫌舍義也。
而探玄記今解釋中。
解盡一生補處之經文。
雲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
撰取終義也。
謂一生補處故之所以。
其旨分明也。
何況見探玄記一段之釋。
雲一簡多異少謂十佛國土微塵數故者。
撰取多義。
二簡大異小謂大菩薩故者。
撰取大義。
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者。
撰取新義也。
準彼思之。
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
撰取終義雲事炳然也。
加之探玄記餘處。
解離世間品悉是一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經文雲。
三簡終異始。
其意亦同之。
故據此義門之時。
不可有簡始異終之義也。
但于探玄記餘處簡始異終之釋者。
實為難思。
若夫于彼處。
且約嫌舍義。
雲簡始異終欤。
謂别于十地初心等故之所以。
撰取終之旨分明故也。
或亦簡始異終者。
展轉書寫之謬也。
可雲簡終異始之義可有也。
重難雲。
二義會通俱不可然。
先就初義難思。
勘探玄記餘處一段之釋。
雲一簡大異小謂别地前者。
撰取大義。
二簡住異退謂别于七地已還者。
撰取住義。
四簡新異舊者。
撰取新義也。
至中間簡始異終之釋簡者。
嫌舍始義雲事。
皆前後簡言甚難依用哉。
次就後義亦不明。
勘探玄記多本。
皆雲簡始異終。
全無簡終異始之本。
明知簡始異終者。
是正本雲事。
答。
問。
名号品經文雲。
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
爾者可有簡主異客義耶。
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
若有簡主異客義者。
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簡新異舊。
謂從他方來集(文)。
準而思之。
不可有簡主異客之義哉。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餘處中。
解十地品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之經文雲。
亦是簡主異客(文)。
依彼釋推今文。
可有簡主異客之義也。
如何。
答。
簡言頗雖有所可思。
探玄記釋處處之習。
多名撰取義也。
而今解釋中。
受名号品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雲。
四簡新異舊。
謂從他方來集(文)。
主者舊義。
客者新義。
故他方來衆不可有簡主異客之義雲事必然也。
故餘處釋中。
解離世間品各從十方世界來集之經文雲。
四簡客異主。
不擇簡主異客也。
但于探玄記餘處亦是簡主異客之釋者。
是則展轉書寫之謬也。
實可雲亦是簡客異主也。
以道理思之。
上雲簡新異舊畢。
不隔言甯可舉與上義相違簡主異客之義哉。
重難雲。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
盡一生補處。
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
玄四雲。
初中有四。
一簡多異少。
謂十佛國土微塵數故。
二簡大異小。
謂大菩薩故。
三簡終異始。
謂一生補處故。
四簡新異舊。
謂從他方來集。
然此四位。
以前望後。
展轉奇特。
皆可準知(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
莫不皆是一生補處。
悉從他方而其來集(文)。
疏三上雲。
前中菩薩簡非凡小。
補處明非下位。
他方而來非舊衆也(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四悉從他下。
顯衆新集(文)。
華嚴經五雲(如來光明覺品)以佛神力故。
百億閻浮提。
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
所謂文殊師利菩薩。
覺首菩薩。
财首菩薩。
寶首菩薩。
德首菩薩。
目首菩薩。
精進首菩薩。
法首菩薩。
智首菩薩。
賢首菩薩。
是諸菩薩所從來國。
金色世界。
樂色。
華色。
瞻蔔華色。
青蓮華色。
金色。
寶色。
金剛色。
頗梨色。
如實色世界。
各于本國佛所。
所謂不動智佛。
智慧火佛。
淨智佛。
具威儀智佛。
明星智佛。
究竟智佛。
無上智佛。
自在智佛。
梵天智佛。
伏怨智佛所。
淨修梵行(文)。
私雲。
香象大師意。
第二會有新衆者。
指此文也。
故探玄記釋此文雲。
現新衆來集(文)。
玄四雲。
二以佛神力下。
現新衆來集。
于中佛神力者。
是前則如其像現神力是也。
所集中有三世間等。
可知(文)。
華嚴經一雲(世間淨眼品)。
與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俱。
其名曰普賢菩薩。
普德智光菩薩。
普明師子菩薩。
普勝寶光菩薩。
普德海幢菩薩。
普惠光照菩薩。
普寶華幢菩薩。
普勝軟音菩薩。
普淨德焰菩薩。
普相光明菩薩。
大光海月菩薩。
雲音海藏菩薩。
德寶勝月菩薩。
淨惠光焰自在王菩薩。
超趣華光菩薩。
無量智雲日光菩薩。
大力精進金剛菩薩。
香焰光幢菩薩。
月德妙音菩薩。
光明尊德菩薩。
與如是等諸菩薩俱。
皆是盧舍那佛宿世善友(文)。
玄二雲。
大段第二明衆生世間圓滿。
于中先總料簡。
後釋本文。
初中略作十門分别。
一明衆數。
二新舊○初衆數者。
謂此初會有五十五衆。
始從普賢至摩醯衆為三十四類。
後從善海還至普賢為十八衆。
帖前總為五十二衆。
海惠内衆并新集十方及勝音衆。
帖前總為五十五衆。
第二會中有新舊二衆。
帖前為五十七衆。
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衆。
帖前總為六十一衆。
第五會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衆及雲集一衆。
第六會有同生異生二衆。
及第七會一衆。
帖前總為一百一十七衆。
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及天王三衆。
帖前則為一百二十衆○二諸會新舊者。
或唯舊無新。
如六·七二會。
或唯新無舊。
如三·四·五三會。
或亦新亦舊。
如初·二·八三會。
餘意各如下文集衆中說(文)。
綱目雲。
第六衆數差别作十門。
一明衆數。
二新舊○初衆數多少者。
謂此初會。
謂五十五衆。
始從普賢至摩醯衆為三十四衆。
複從善海還至普賢為十八衆。
帖前總為五十二衆。
海惠内衆并新集十方及勝音衆。
帖前總為五十五衆。
第二會中有新舊二衆。
帖前總五十七衆。
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衆。
帖前總為六十一衆。
第五會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衆及雲集衆。
帖前總為一百一十四衆。
第六會中有同生異生二衆。
及第七會一衆。
帖前總為一百一十七衆。
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天王三衆。
帖前則為一百二十衆○二諸會新舊者。
或唯舊無新。
如六·七二會。
或唯新無舊。
如三·四·五三會。
或亦新亦舊。
如初·二·八三會。
餘意各如下集衆中說(文)。
華嚴經文義綱目别記上雲。
或唯舊無新如六七等者。
十地品初。
雲從他方世界俱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