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心及十信位。

    今明習種姓故。

    性離粗垢。

    勝解行中。

    雲從初發心乃至名解行住。

    出其行位。

    測雲。

    述兩釋。

    一雲。

    十信已上皆名發心住。

    一雲。

    十解已上方名發心(文)。

     瑜伽論四十九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地品)如前所說十三住中。

    應知随彼建立。

    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

    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

    何等為七。

    一種姓地。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

    四行正行地。

    五決定地。

    六決定行地。

    七到究竟地。

    如是七種菩薩地中。

    最後一種名為雜地。

    前種姓住名種姓地。

    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文)。

     略纂十二雲。

    論解七地中。

    雲第七如來等雜立為地者。

    前名第七唯在第十地。

    今何以通取者。

    據實通在佛中。

    前唯約因位故。

    略不明佛也。

    今實錄之。

    故兼取佛(文)。

     遁倫記十二雲。

    前中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者。

    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

    今何以通取者。

    據實通在佛中。

    前唯約因位故。

    略不明佛也。

    今實錄之。

    故兼取佛(文)。

     問。

    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

    十三法師中可取佛果耶。

    進雲。

    疏雲。

    而佛非十三之數(文)。

    付之。

    十三法師者。

    廣可亘因果二位。

    何不取佛果哉。

    是以披探玄記餘處釋雲。

    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

    謂十二住及佛是也(文)。

    師資解釋豈非相違哉。

     答。

    仁王經意。

    以三賢十地立十三法師也。

    故清涼大師釋雲。

    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

    即當第一。

    言十三者。

    一習種性。

    二性種性。

    三道種性。

    四善覺摩诃薩。

    五德惠。

    六明惠。

    七爾焰。

    八勝達。

    九常現真實。

    十玄達。

    十一等覺。

    即八地。

    十二惠光神變。

    即當九地。

    十三觀佛菩薩。

    義當十地及等覺。

    而佛非十三之數(文)。

    加之嘉祥大師解仁王經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之文。

    廣疏(下)雲。

    十三觀門者。

    謂三賢十聖為十三(文)。

    略疏雲。

    言十三門者。

    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文)。

    此等釋意。

    宛同清涼大師定判。

    尤可為指南實義也。

    何況仁王經中說十三法師雲。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文)。

    若十三法師中取佛果者。

    不可雲應如佛供養哉。

    是以香象大師梵網經疏中。

    解彼經(下)見一切疾病人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之文。

    破有人八福田中取佛果之義雲。

    既言如佛無異。

    複言八中第一。

    明知非是後二種八。

    此應是初八之内方為第一也(文)。

    準而思之。

    既雲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

    明知十三法師中不取佛果雲事。

    但于探玄記餘處釋者。

    經文慥不指其體故。

    且作一相之釋。

    更非再往之義欤。

     疏三下雲。

    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

    即當第一。

    言十三者。

    一習種性。

    二性種性。

    三道種性。

    四善覺摩诃薩。

    五德惠。

    六明惠。

    七爾焰。

    八勝達。

    九常現真實。

    十玄達。

    十一等覺。

    即八地。

    十二惠光神變即當九地。

    十三觀佛菩薩。

    義當十地及等覺。

    而佛非十三之數(文)。

     鈔十上雲。

    言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者。

    即奉持品。

    彼新經文。

    初三名同。

    從初地已去。

    皆牒地名。

    今雲爾者。

    名異義同。

    言善覺者。

    初證真如得無分别智故。

    二地戒德清淨入修惠故。

    三地聞持發惠光故。

    故舊為明地。

    四地是焰惠故。

    亦雲爾焰亦雲所知燒。

    于所知惠焰增故。

    五地入真達俗為難勝故。

    六地般若。

    寔智常現前故。

    七地依空涉有為玄達故。

    八地得一切法如寔覺故。

    九地善惠具四十辯。

    普應多會。

    使情非情皆說法故。

    十三菩薩地。

    盡入佛境故(文)。

     玄八雲。

    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

    謂十二住及佛是也(文)。

     疏五下雲。

    仁王經說十三法師。

    如來滅後流化不絕。

    亦名法師(文)。

     演義鈔十三上·刊定記八(無釋)。

     梵網經下雲(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法門品)。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文)。

     疏下雲。

    八福田者。

    有人雲。

    一造曠路美井。

    二水路橋梁。

    三平治險路。

    四孝事父母。

    五供養沙門。

    六供養病人。

    七救濟犯厄。

    八設無遮大會。

    未見出何聖教。

    有雲。

    供養三寶為三。

    四父母。

    五師僧。

    六貧窮。

    七病人。

    八畜生。

    亦未見教。

    賢愚經雲。

    施五人得福無量。

    一知法人。

    二遠行來人。

    三遠去人。

    四饑餓人。

    五病人。

    是以三寶亦為八種。

    既言如佛無異。

    複言八中第一。

    明知非是後二種八。

    此應是初八之内方為第一也(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

    大牟尼言。

    有修行十三觀門。

    諸善男子。

    為大法王。

    從習忍至金剛頂。

    皆為法師。

    依持建立。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

    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文)。

     廣疏下雲。

    就初略答中有三。

    初佛答。

    勸修觀門略歎其德文雲十三觀門者。

    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前之四忍各有三品。

    以為十二。

    寂滅忍下。

    忍為十三。

    從習已下。

    第二辨位。

    習忍者即習種性。

    至金剛頂者。

    即十地。

    标初舉後。

    中間十一略不具列。

    依持建立者。

    明十三種合可依止。

    汝等下。

    第三初大衆如法供養文。

    雲應如佛供養者。

    教其重敬供養也。

    故二谛品雲。

    一念信波若。

    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況乃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文)。

     略疏雲。

    然初略中言十三門者。

    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

    文相可知(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

    複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文)。

     廣疏下雲。

    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

    第一觀佛者。

    法雲地名也。

    第二住寂滅忍者。

    标忍名也。

    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

    合為第十三法師也。

    言住寂滅忍者。

    若就其别。

    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

    若就其通明。

    佛及菩薩皆立寂滅忍也(文)。

     尋雲。

    如此釋者。

    以第十地及佛果。

    合為第十三法師(見)。

    如何。

     答。

    上文疏雲。

    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故以佛果不可為第十三法師雲事炳然也。

    其旨如上成之。

    但于今釋者。

    尤似難思。

    可問本宗人也。

    試且會之雲。

    以第十地及佛果同為寂滅忍故。

    雲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也。

    其中以第十地下品寂滅忍為第十三法師故。

    釋合為第十三法師也欤。

    下文雲言住寂滅忍者若就其别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者。

    别舉為第十三法師之寂滅忍。

    雲若就其通明佛及菩薩皆雲寂滅忍者。

    總出上下品寂滅忍也。

     問。

    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

    寂滅忍可有中忍耶。

    進雲。

    清涼大師釋雲。

    寂滅忍各有上中下(文)。

    付之。

    依清涼解釋見仁王經文說。

    寂滅忍上下全無有中忍。

    是以披探玄記餘處定判。

    依仁王經。

    或雲第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

    或述。

    後一唯分二謂因果。

    何況勘清涼大師處處解釋。

    或釋十地及佛得寂滅忍。

    或判于寂滅忍唯有上下。

    若爾清涼大師。

    寂滅忍各有上中下之一處釋。

    非隻背本經說。

    違宗家釋。

    自解釋。

    豈不緻相違哉。

     答。

    仁王經中。

    文雖無等覺之名義。

    亦見等覺之旨故。

    處處之釋其趣相替也。

    若就名言雲之者。

    不立等覺之名故。

    寂滅忍者唯限第十地·佛地二位。

    不可有中忍也。

    疑難之中所被出彼經文并香象·清涼解釋。

    即述此門意也。

    若依實義論之者。

    可有等覺位故。

    寂滅忍亦立中忍雲意可有也。

    故見彼經處處之文。

    觀空品雲。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文)。

    菩薩教化品雲。

    複次寂滅忍。

    佛與菩薩同用此忍。

    入金剛三昧。

    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上忍中行名為薩波若。

    受持品或雲。

    諸善男子。

    為大法王。

    從習忍至金剛頂。

    皆為法師。

    依持建立(文)。

    或雲。

    複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乃至)。

    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文)。

    圓測法師釋此文雲。

    住金剛台者。

    金剛三昧。

    正明等覺(文)。

    行信法師解此文雲。

    住金剛等者。

    金剛三昧。

    即等覺位也(文)。

    加之勘諸師解釋。

    文句(四)中引有人義雲。

    花嚴·璎珞·仁王·攝大乘·十七地論五。

    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文)。

    義燈中述自正義雲。

    仁王·花嚴·優婆塞戒經等。

    皆有四十二賢聖。

    不說五十(文)。

    任此等經文并解釋。

    仁王經意立等覺為别位之旨分明也。

    一經中有此二門故。

    經文解釋更非相違欤。

     疏三下雲。

    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

    此當伏忍之下。

    言五忍者。

    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

    各有上中下。

    如次配三賢十地等覺妙覺(文)。

     演義鈔十上·刊定記五(無釋)。

     花嚴經二十七雲(十地品)。

    無生法忍雖未現前。

    心已成就明利順忍(文)。

     玄十二雲。

    言無生忍未現前者。

    以七八地上是無生忍位此地非彼故雲未現。

    然順彼忍故名順也。

    理實初地亦得無生。

    為寄五忍以配諸地故作是說。

    謂地前名伏忍。

    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名為信忍。

    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為順忍。

    七八九地是菩薩位名無生忍。

    十地及佛因果究竟名寂滅忍。

    此地是順忍中上品故名明利(文)。

     華嚴經三十七雲(十地品)。

    得明利随順忍。

    未得無生法忍(文)。

     疏七下雲。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

    謂伏·信·順·無生·寂滅。

    前四各有下中上品。

    地前但得伏忍。

    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

    十地有佛得寂滅忍。

    若璎珞經。

    開出等覺則亦有三品(文)。

     鈔十六上雲。

    仁王下。

    第二彰忍數類。

    仁王五忍曆位俱成十四。

    璎珞加一。

    五忍之相菩薩差别中當影出之(文)。

     刊十一雲。

    未得無生忍者。

    以七地已上是無生忍位此非彼地故雲未得。

    然此順彼名為随順。

    理實初地即得無生。

    為寄五忍配諸地故。

    分滿異故。

    謂仁王經說三賢位中名伏忍。

    初二三地名信忍。

    七八九地故名無生忍。

    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

    若璎珞經。

    寂滅忍位亦有三聖。

    謂于前二加等覺故(文)。

     疏八上(十定品處)雲。

    是以諸教開合不同。

    仁王等合此勝進入于十地。

    是以不立等覺故。

    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

    于寂滅忍唯有上下。

    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即第十地。

    上忍中行為薩婆若。

    此謂如來。

    若依璎珞。

    開此勝進為無垢地。

    即是等覺。

    然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

    又賢聖學觀品中。

    說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文)。

     鈔十八上雲。

    是以諸教下。

    二引教成立。

    雖有開合。

    疏意扶開。

    故下結雲有等覺明矣。

    引二經一論文有二節。

    二經一開一合。

    一論具于開合。

    言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者。

    即彼經第一品。

    當第三賢聖覺觀品。

    經雲。

    佛子。

    六佛性者。

    是一切菩薩功德璎珞莊嚴。

    菩薩二種法身。

    菩薩所著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璎珞。

    若一切菩薩不入璎珞功德門。

    得入正位者。

    無有是處。

    佛子。

    六種性者。

    所謂習種性。

    性種性。

    道種性。

    聖種性。

    等覺性。

    妙覺性。

    釋曰。

    一習種性即十住。

    二性種性即十行。

    三道種性即十回向。

    四聖種性即十地。

    五六可知。

    複名六堅者。

    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頂堅即等覺。

    覺堅即妙覺。

    言六忍者。

    經雲。

    複名六忍。

    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

    而言等者。

    等取六惠六觀。

    經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