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

    複名六慧。

    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複名六觀。

    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

    亦有相承說于六定。

    璎珞無文。

    言六定者。

    一習相定。

    二性定。

    三道慧定。

    四道種慧定。

    五大慧定。

    六正觀定。

    此五種六皆以第五當于等覺故有明矣(文)。

     刊十二雲。

    問。

    勝進等覺。

    今此依何。

    答。

    二俱無礙。

    所以然者。

    此但名殊而行相無别。

    約開合故諸教說異。

    謂仁王經以第十地位後二行合故。

    不立勝進。

    亦無等覺。

    故彼上卷教化品雲。

    五忍是菩薩法。

    伏忍上中下。

    信忍上中下。

    順忍上中下。

    無生忍上中下。

    寂滅忍上中下。

    乃至雲。

    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

    入金剛三昧。

    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上忍中行名為薩波若。

    共觀第一義谛。

    釋曰。

    寂滅忍既唯有上下。

    佛與第十地同用此忍。

    即明不立等覺位也。

    若依本業經。

    開彼二行立等覺位。

    故彼上卷初品。

    諸菩薩請雲。

    開示我意。

    佛本璎珞。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無垢地。

    妙覺地。

    為我說要等(雲雲)。

    又賢聖學觀品雲。

    六種性者。

    所謂習種性。

    性種性。

    道種性。

    聖種性。

    等覺性。

    妙覺性。

    複名六堅。

    六忍。

    六惠。

    六觀。

    并十住等六位名。

    總有六六三十六名。

    各各差别(文)。

     玄十五(十忍品處)雲。

    四種類者○或五謂地前名伏忍。

    初二三地名信忍。

    四五六地名順忍。

    七八九地名無生忍。

    第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

    此依仁王經○或十四。

    依仁王經。

    五忍中前四各分三。

    謂上中下。

    後一唯分二。

    謂因果(文)。

     疏八下雲。

    雖是一智。

    随義别說二三四五等(文)。

     鈔十八上雲。

    言五忍者。

    即仁王經。

    一伏忍等如十地。

    而言等者。

    乃有多義。

    一等六忍。

    如璎珞說。

    十定初已引○或說十四十五。

    如仁王·璎珞。

    并如十住十地品引(文)。

     刊十二雲(十忍品處。

    無釋)。

     仁王經上雲(觀空品)。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文)。

     廣疏上雲。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

    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盡也(文)。

     略疏雲。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

    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實也(文)。

     仁王經上雲(菩薩教化品)。

    佛言大王。

    五忍是菩薩法。

    伏忍上中下。

    信忍上中下。

    順忍上中下。

    無生忍上中下。

    寂滅忍上中。

    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文)。

     廣疏中雲。

    就前略中有二意。

    初生起。

    二立五忍意。

    初生起者。

    伏忍上中下即是得聖方便行。

    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聖之初門。

    三順忍上中下即是順無生之近緣。

    四無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

    五之滅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說。

    就立五忍意有三段。

    初五忍是菩薩法。

    标五忍屬人。

    二伏忍上中下下。

    出五忍位。

    名為諸佛菩薩下。

    第三結釋。

    初文可知。

    第二出位中。

    伏忍上中下者。

    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

    在三賢位。

    信忍上中下。

    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

    順忍上中下。

    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

    無生忍上中下。

    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

    寂滅忍上下。

    十地下·佛地上(文)。

     略疏雲。

    就前略中。

    五忍是菩薩法。

    總标五忍屬人也。

    伏忍上中下者。

    習忍下品。

    性忍中品。

    道種上品。

    此列得聖方便之行。

    在三賢信也。

    信忍上中下者。

    初地下品。

    二地中品。

    三地上品。

    即是入聖初門也。

    順忍上中下者。

    四地下品。

    五地中品。

    六地上品。

    即是順無生近緣也。

    無生忍上中下者。

    七地下品。

    八地中品。

    九地上品。

    即是向果之功能。

    寂滅上下者。

    十地下品。

    佛地上品。

    即是因果合說(文)。

     仁王經上雲(菩薩教化品)。

    複次寂滅忍。

    佛與菩薩同用此忍。

    入金剛三昧。

    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文)。

     廣疏中雲。

    初文雲佛與菩薩同用此忍者。

    是法雲地菩薩。

    依地論。

    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為無礙道。

    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依止智體圓滿。

    名解脫道。

    前之四忍斷生死未盡。

    不得寂滅之名。

    第二明行差别。

    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薩者。

    此定堅固永不退。

    名金剛三昧。

    無礙道因位所攝名下忍。

    依地經。

    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土微塵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薩婆若者。

    解脫道果位所攝。

    名為上忍。

    薩婆若者。

    此雲一切智。

    此忍因果位别。

    唯分上下二品。

    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

    各分三品。

    此無差别中作差别名。

    不可定執。

    此處五忍是通名。

    若忍通因果無礙解脫。

    皆名為忍。

    不同小乘唯見道無礙八忍等(文)。

     略疏雲。

    就明寂滅忍中。

    佛與菩薩同此忍者。

    是法雲地菩薩。

    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也。

    下明行差别。

    入金剛三昧下忍名菩薩者。

    此定堅固永不退故名金剛三昧也。

    上忍中行名薩婆若。

    此雲一切智。

    此忍因果位别。

    唯分上下。

    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名分為(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

    大牟尼言。

    有修行十三觀門。

    諸善男子。

    為大法王。

    從習忍至金剛頂。

    皆為法師。

    依持建立(文)。

     廣疏下雲。

    就初略答中有三。

    初佛答。

    初修觀門略歎其德文。

    雲十三觀門者。

    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前之四忍。

    各有三品。

    以為十二。

    寂滅忍下忍為十三。

    從習忍已下。

    第二辨位。

    習忍者即習種。

    至金剛頂者。

    即十地。

    标初舉後。

    中間十一略不具列。

    依持建立者。

    明十三種合可依止(文)。

     略疏雲。

    然初略中言十三門者。

    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

    文相可知(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

    複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文)。

     廣疏下雲。

    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

    第一觀佛者。

    法雲地名也。

    第二住寂滅忍者。

    标忍名也。

    此第十地菩薩佛同在一忍。

    合為第十三法師也。

    言住寂滅忍者。

    若就其别。

    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

    若就其通明。

    佛及菩薩皆雲寂滅忍也○第四障位分齊高極者。

    文雲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者。

    第十地以為金剛台也。

    亦可。

    此句舉果顯因名佛。

    以為金剛台。

    以彼十地因滿故。

    佛住金剛台果也(文)。

     略疏雲。

    就初中言寂滅忍者。

    是寂滅忍下品也○登一切法金剛台者。

    以第十地為金剛台也(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複有十億菩薩。

    登金剛頂成正覺(文)。

     廣疏下雲。

    複有十億菩薩下。

    第六十億菩薩成佛(文)。

     略疏雲(無釋)。

     文句四雲。

    有人引華嚴·璎珞·仁王·攝大乘·十七地論五。

    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

    地前有四十心。

    何不用之。

    此人謬引華嚴。

    華嚴不明十信。

    縱使諸部明。

    地前四十心位者皆非斷道。

    何因用此解開佛知見。

    皆漫語耳(文)。

     疏記四雲。

    有人引花嚴等者。

    他人意者。

    卻責諸師地前有此四十心位。

    何不用釋開佛知見。

    而但用地前三十位耶。

    破有二失。

    一者謬用。

    花嚴十信一一者。

    賢位非佛知見。

    言花嚴不明十信者。

    古人亦以花嚴住前修十梵行空。

    即入初住時十梵行空對十信位。

    今文破者。

    經無信名故雲無也。

    攝大乘等位具如釋簽所引。

    恐是十地論。

    剩七字(文)。

     義燈七雲。

    西明釋雲。

    十信已前名性種姓。

    十行已上名習種姓。

    又解。

    仁王第一十住·十行·十回向。

    如其次第。

    習·性·及道。

    菩薩本業經亦同。

    不說十信為習種姓。

    而仁王言伏忍聖胎三十人者。

    且舉方便說十信。

    非即十信為習種姓。

    又信有二種。

    一位地十信。

    即在十住前。

    故本業經雲。

    未上住前。

    有十位名字菩薩。

    常行信等十心。

    二行解十信。

    通十住已上。

    即十住·十行。

    十回向。

    如次配屬習·性·道種三位菩薩。

    說位地信非名種習。

    今謂不然。

    初判十行已上方名習性。

    十住菩薩豈非習收。

    又雲。

    仁王第一十住·十行等。

    如次習·性等。

    本業經同。

    不說十信者。

    不然。

    仁王第一無别十住·行·回向名。

    即信·止·堅。

    如次配習·性·及道種。

    不可違文判十信等是三方便非住等收。

    本業經等不說十信名者。

    依總住說。

    不論别行。

    據十信是十住所收。

    有别說者。

    以初住難離出十信。

    如四善根内門難故。

    第十回向位中别開善根。

    既回向收。

    十信定是十住所攝。

    仁王·華嚴·優婆塞戒經等。

    皆說四十二賢聖。

    不說五十(文)。

     問。

    璎珞經意。

    以十信可立别位耶。

    答。

    璎珞經大宗以十信不立别位也。

    兩方。

    若以十信立别位者。

    任清涼大師依璎珞四十二賢聖之定判。

    以十信不立别位(見)。

    若依之爾者。

    見探玄記餘處解釋。

    或雲。

    依璎珞本業等。

    亦有七位。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

    七妙覺。

    或述。

    如璎珞經。

    地前信等四位。

    如次已作鐵·銅·銀·金四輪王故。

    若以地前四位寄四輪王報者。

    豈非十信立别位哉。

    例如仁王經。

    如何。

     答。

    案璎珞經。

    大宗立四十二位賢聖。

    以十信不為别位也。

    故勘璎珞經文。

    或處處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無舉十信。

    或雲。

    未上住前。

    有十順名字菩薩。

    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惠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

    佛子。

    修行是心·。

    若經一劫二劫三劫。

    乃深入初住位中。

    住是位中。

    增修百法明門。

    所謂十信心。

    信心有十故。

    修行百法明門。

    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

    得入習種性中。

    以十信為位之方便。

    不立别位。

    或立習種性·性種性等六種性。

    信堅·法堅等六堅。

    信忍·法忍等六忍。

    聞慧·思慧等六慧。

    習相定·性定等六定。

    住觀·行觀等六觀。

    唯取三賢十地等·妙二覺。

    施設六位故。

    探玄記餘處中。

    雲若約終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别位故本業經雲。

    引此文畢。

    結釋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

    述又準六種性·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

    引六種性等之文。

    證十信不立别位之義。

    清涼大師餘處。

    判六堅順位本業上卷以三賢十聖等妙二覺為六。

    同依此文成十信不立别位之旨也。

    加之重披經文。

    或立銅寶璎珞·銀寶璎珞·金寶璎珞·琉璃寶璎珞·摩尼寶璎珞·水精寶璎珞·六輪王位。

    不出鐵輪王位。

    或雲。

    第四十一地心者。

    名入法界心(乃至)。

    第四十二地。

    名寂滅心妙覺地。

    或說。

    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

    一切大衆皆應發三菩提心。

    不立五十二位。

    依之清涼大師釋雲。

    依璎珞四十二賢聖位(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