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五教章下卷指事本

首頁
    至秘密善巧者。

    解深密第一雲。

    廣惠。

    若諸菩薩。

    于内各别。

    如實不見阿陀那。

    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

    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積集。

    不見心。

    不見眼色及眼識。

    乃至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見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

    為勝義善巧菩薩。

    乃至如來齊此施設彼。

    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測疏雲。

    此正明地上。

    是佛所說。

    于中有二。

    初約第八三名。

    辨如實知。

    後約十八界。

    明如實知。

    初中真谛記雲。

    菩薩若如此前來。

    見識色等。

    此依俗解。

    佛不記說此人解心意識秘密義。

    由如實。

    不見前來所明識義。

    佛方記說此人解心意識秘密義。

    此明識虛妄無所有即真。

    由達本秘密。

    于虛妄之末。

    方始明了也。

    又解雲。

    于内各别者。

    内謂真如。

    諸法自體。

    故名為内。

    各别者。

    随诠顯真。

    名為各别。

    不見阿陀那等者。

    如實不見阿陀那用。

    如實不見阿陀那體。

    賴耶及心體用差别。

    準此應知。

    不見色下。

    後明不見十八界故。

    名善巧菩薩(廣如疏說)曉法師雲。

    于内各别如實不見阿陀那等者。

    于内定心各别所诠之門。

    通達諸識。

    離言說性。

    不取随言所诠之義。

    故于一切。

    皆言不見。

    問驗瑜伽論并深密經。

    皆雲于内各别不見阿賴耶等(雲雲)今章家。

    言于内于外不見藏住不見熏習者。

    此何處文。

    蓋有本文。

    答曰。

    有也。

    是故梁論第一。

    引深密經雲。

    廣惠諸菩薩。

    由如實不見本識及阿陀那識等。

    于内于外。

    不見藏住。

    不見生及長。

    不見眼及眼識。

    乃至諸佛如來如理如量。

    由此義。

    記諸菩薩能通達意識心秘密義。

    彼論疏雲。

    菩薩若如此。

    前來見識色等。

    此依俗解。

    佛不記說此人解心意識秘密義。

    田如實不見前來所明識義。

    佛方記說此人解心意識秘密義此明識虛妄無所有即真。

    由達本秘密。

    于虛妄之末。

    方始明了也。

    又嚴法師問答雲。

    問于諸教内。

    建立意識差别雲何。

    答若依小乘。

    但有六識。

    義分心意識。

    餘如小論釋。

    依三乘教。

    初教文中。

    立有異熟。

    賴耶受熏成種。

    所以知之。

    故無性攝論雲。

    今立異熟賴耶。

    此亦無傷。

    既知。

    無傷故。

    知亦權立為回心聲聞未達法空。

    權舉異熟相。

    漸引小乘變易生死。

    漸向細滅。

    實即不然。

    若據實理。

    一切緣起。

    不離法界。

    所成理事。

    是法界能。

    由如金器離金無器。

    是金之能。

    言勳果報者。

    據位而說。

    此可思簡。

    故起信雲。

    真如熏無明。

    無明熏真如。

    此意向實也。

    義若如此。

    何故瑜伽論。

    異熟受熏。

    為愚者說。

    于内于外。

    無有熏習。

    即不見藏住。

    能如是知者。

    是名菩薩摩诃薩。

    起信即熏真如。

    因何辨成熏習。

    今會此意。

    瑜伽為對聲聞。

    先識異熟。

    後知無生。

    順觀行故。

    今起信論。

    為直進菩薩。

    識勝起相。

    即會無生。

    故作别說。

    廣如彼說(今此心識所依門者述彼義可知也)。

     言瑜伽中亦同此說者。

    第七十六卷。

    深密經文。

    亦同之也。

    問經及論。

    共雲于内各别。

    何章家雲于内于外。

    又經及論。

    共善巧菩薩。

    雲何亦雲菩薩摩诃薩。

    答此并釋成。

    非相違也。

    答前問雲。

    于如理智所觀真如内境。

    不見藏住等故。

    是故雲于内。

    于如量智所觀俗事外境。

    不見藏住等故。

    故雲于外。

    由如理智内證真如。

    後如量智外證俗事如幻故也。

    是故梁論雲。

    諸佛如來。

    如理如量。

    由此義。

    記諸菩薩能通達意識心秘密義。

    疏雲。

    此明識虛妄無所有即真。

    由達本秘密。

    于虛妄之末。

    方始明了也。

    此之謂也。

    有人雲。

    六根六塵。

    如次内外。

    此說不安。

    違上釋故。

    準上可知。

    答後問雲。

    若諸菩薩。

    于無我法。

    善巧通達信解者。

    名菩薩摩诃薩。

    是故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

    能斷金剛分雲。

    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

    功德莊嚴者。

    如來說非莊嚴。

    是故如來。

    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

    善現若諸菩薩。

    于無我法無我法。

    深信解者。

    如來應正等覺。

    說為菩薩摩诃薩。

    又第三百三十八卷。

    巧方便品雲。

    雲何菩薩摩诃薩。

    共住耶。

    又梁攝論雲。

    經言。

    是菩薩實有菩薩。

    釋曰。

    由說實有顯有菩薩。

    以真如空為體。

    此之謂也。

     言論雲不生不滅至阿梨耶識者。

    此起信論文也。

    藏記雲。

    如來藏清淨心。

    動作生滅。

    不相離故。

    雲和合。

    非謂别有生滅來與真合。

    謂生滅之心。

    心之生滅。

    無二相故。

    心之生滅。

    因無明成。

    生滅之心。

    從本覺起。

    而無二體。

    不相舍離。

    故雲和合。

    故下雲。

    如大海水。

    因風波動水相風相。

    不相舍離。

    乃至廣說。

    此中水之動。

    是風相。

    動之濕。

    是水相。

    以水舉體動。

    故水不離于風相。

    無動而非濕。

    故動不離于水相。

    心亦如是。

    不生滅心。

    舉體動故。

    心不離生滅之相。

    生滅之相。

    無非真。

    故生滅不離于心相。

    如是不離。

    名為和合。

    此是不生滅心。

    與生滅合。

    以是随緣門故。

    非生滅與不生滅合。

    以此非是向本真如門故。

    非一非異者。

    真心全體動故。

    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真性。

    故與生滅不一。

    依楞伽經。

    以七識染法。

    為生滅。

    以如來藏淨法。

    為不生滅。

    以此二和合。

    為阿梨耶識。

    以和合故。

    非一非異(非異門有三種。

    非一門有一種。

    如彼廣說)。

     言以許真如至業等生故者。

    此釋成上論意。

    謂終教中。

    以許真如随無明熏。

    舉體動而成賴耶不同前教業等生故。

     言是故楞伽至名為識藏者。

    四卷經文。

    元曉起信别記。

    引此文雲。

    其無明住地。

    與七識俱。

    當知。

    無明住地。

    非七識攝。

    亦非為彼所熏種子。

    根本無明。

    親依識體。

    而有故。

    心體為此無明。

    所熏動。

    作生滅相故。

     言又雲如來藏受苦樂等者。

    四卷經雲。

    大惠。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如來藏者。

    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

    元曉師别記。

    引此文雲。

    猶海水之動。

    說名為波。

    波無自體。

    故無波之動。

    水有體。

    故有水之動。

    如來藏與七識亦如是。

    準之可知。

     言又雲如來至無明七識俱者。

    入楞伽第七卷雲。

    阿梨耶識者。

    名如來藏。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如大海波。

    乃至廣說。

    元曉雲。

    此明藏識動而常靜。

     言阿梨耶識名如來藏者。

    如論說雲。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正是如來藏體。

    故名如來藏也。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者。

    欲明藏識之海。

    與無明共不相離故。

    随無明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