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或臨終時。
善辨聖旨。
設不能辨。
由願力故。
即以願力。
還生欲界。
出無佛世。
成獨勝果。
設不辨者。
未能無餘離諸欲故。
即以願力。
生欲界者。
彼能速證般涅槃故。
言故瑜伽雲至而斷故也者。
第六十三卷。
有心地決擇雲。
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
于一切時。
俱起不絕。
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
我慢。
我愛。
不共無明乃至廣說。
是諸煩惱。
當知。
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一時頓斷。
非如餘惑漸漸而斷。
言其餘一切至分有所斷者。
惠解脫者不斷。
如對法論第十三說。
謂已斷諸漏。
而未證八解脫定。
唯究竟斷惠所對治煩惱障。
故大乘基雲。
瑜伽。
顯揚。
并與此同。
此義意說。
障有二種。
一煩惱障。
能障聖惠。
不得應果。
二者事障。
就勝而說。
唯異熟生。
喜樂舍受。
有下劣性。
于上等至。
不肯進求。
所知障攝。
此人唯能斷初障惠縛。
得脫。
惠謂簡擇此離縛故。
即名解脫。
惠所有脫。
名惠解脫。
今顯此義。
是故雲不斷等。
言俱解脫人分有所斷者。
對法論說。
謂已斷諸漏。
及具證八解脫。
由煩惱障分及定障分俱得解脫故。
是故雲分有所斷。
言謂八解脫至所對治故者。
言八解脫障不染無知者。
顯揚論第二十卷雲。
由六障淨增上故。
謂解脫勝處遍處乃至六障淨者。
一變化障清淨。
由前二解脫。
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
由第三解脫。
淨與不淨。
皆清淨顯現故。
三往還障清淨。
由第四解脫。
四引無淨等聖功德障清淨。
由第五解脫。
五諸漏及有障清淨。
由第六第七解脫。
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
當知。
由第八解脫。
具釋障行相。
如大乘基師法苑林章及瑜伽抄說。
恐繁不集。
今欲明如是解脫障非煩惱染故。
雲不染無知。
言修八勝解所對治故者。
瑜伽論第五雲。
又八勝解脫。
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
謂未伏内色想心外無染污色勝解。
是名第一。
已伏内色想是名第二。
淨不淨非二色第一舍勝解。
是名第三。
此三解脫。
于一切色。
得自在故。
便能引發諸聖神通。
謂諸神通。
不與一切異生共有。
空無邊勝解。
識無邊勝解。
無所有所勝解。
非想非非想勝解。
微微任運心勝解。
此五勝解。
次第善修治故。
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
基抄雲淨不淨非二色第一舍勝解。
是名第三者。
由淨解脫。
有三種想。
一展轉相待。
二展轉相入。
此二通觀淨不淨色。
平等觀故。
名舍勝解。
三展轉一味想。
唯觀光明。
不他。
淨不淨名非二色第一舍勝脫。
平等觀光明。
最勝住故。
名第一舍。
具會違文。
如彼抄說。
修如是八勝解。
對治定障故雲也。
言如瑜伽說至得解脫故者。
瑜伽論第六十二雲。
又諸解脫。
由所知障解脫所顯。
由此聲聞及獨覺等。
于所知障。
心得解脫。
言以彼唯斷煩惱得故者。
俱舍論第四雲。
若爾此得有何作用。
謂于差别。
為建立因。
所以者何。
若無有得。
異生聖者。
起世俗心。
應無異生及諸聖者建立差别。
豈不煩惱已斷未斷有差别。
故應有差别。
若執無得。
如何可說煩惱已斷及與未斷。
許有得者。
斷未斷成。
由煩惱得離未離故。
乃至廣說。
大乘基唯識疏第九雲。
小乘難曰。
我無間道。
猶有惑得。
可起解脫道。
與得相違。
今汝無間道。
已無惑種。
何用複起。
解脫道用之何作。
論主答曰。
由前加行期心别故。
謂無間道。
能斷惑。
解脫道能證滅。
雖無間道已無惑種。
證彼無為。
有此用别。
起解脫道。
此一解也。
又無間道。
俱雖無惑種。
而未舍彼無堪任性。
為舍此故。
起解脫道。
解脫道起。
非唯為此及證此品擇滅無為。
即堪任與無間道。
俱滅證無為得。
與解脫道俱生故。
解脫道。
雖不相違。
惑得而亦有用。
此之謂也。
問驗俱舍論雲。
如是聖者。
所依身中。
無生惑能。
名煩惱斷。
或世間道。
損所依中煩惱種子。
亦名為斷。
與上相違。
名為未斷。
今何唯斷煩惱得耶。
答雖斷煩惱種子。
而若無得者。
以斷未斷義不成故。
由煩惱得離未離。
而斷義成故。
是故雲。
唯斷煩惱得。
廣如彼論說也。
言是故攝論至佛一切智者。
梁攝論第十四卷。
本論雲。
由惑至惑盡。
佛證一切智。
釋曰。
諸菩薩留随眠惑。
為助道分。
不同二乘速般涅槃。
由此事故。
修道究竟。
得習氣滅盡。
乃證圓智故。
言又梁攝論既雲留種等者。
即上引釋論雲。
諸菩薩留随眠惑。
為助道分等。
言故對法論雲又諸菩薩等者。
第十四卷。
如前引也。
言故攝論雲如毒咒所害等者。
梁攝論第十四卷。
本論雲。
諸惑已滅伏。
如毒咒所害釋曰。
諸惑謂見修煩惱。
于菩薩地中已滅盡。
餘心煩惱。
雖複未滅。
由智念所伏。
廢其功用。
譬如衆毒咒力所害。
無複本能。
心惑亦爾。
智念所守。
不能複生二惑染污。
言又此教中至押即築等者。
此非論文。
準釋論意。
謂惑種在滅相時如築。
聖道在生相時如押。
又惑種在滅相時如押。
聖道在生相時如築。
是故雲也。
言廣如對法論說者。
第七卷雲。
問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已滅故。
不從未來未生故。
不從現在道不俱故。
然從諸煩惱粗重。
而得斷為斷。
如是如是品粗重。
生如是如是品對治。
若此品對治生。
即此品粗重滅。
平等平等。
猶如世間明生暗滅。
由此品離系故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
是名為斷。
言又此障法至是其障義者。
此有二義。
若約種障依。
所本識無性故。
故能依種障。
亦無自性。
是故即空。
若約現障依。
所依心王。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