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意。
其相雲何。
答。
彼此義異。
不可混亂。
光宅師意。
不簡小教聲聞及以大聲聞。
一切皆是三車所攝。
據教有淺深。
約體唯是一。
此門不同賢首所立。
問。
光宅師意。
法花何處。
說三乘中菩薩之文。
答。
方便品偈雲。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已上)彼疏釋雲。
有佛子心淨。
此下三行半偈。
是第二别出三乘中大乘之人教。
中亦有二。
初有一行半偈。
先出三乘中大乘人教。
說是大乘經者。
是昔日三乘中之大乘。
非今日大乘。
第二行偈。
正開是方便。
自有二。
初我記如是人下一行半。
略記成佛。
第二佛知彼心行下半行。
正開是方便。
佛知彼心行。
為說三乘中之大乘也(已上)即是三乘中菩薩乘。
而非小乘偏行六度菩薩。
上宮王疏。
禦解亦爾。
章後代信行禅師下。
三舉類。
信行魏人。
少而落辨。
博綜群經。
蘊獨見之。
明顯高蹈之迹。
與先舊德解行弗同。
雖受具戒。
而後舍之。
居大僧下。
在沙彌上。
門徒悉行方等結淨。
頭陀乞食。
日止一食。
在道路行無同。
男女普皆禮拜。
似不輕行。
作對根起行雜錄三十六卷等。
制作非一。
立三階宗。
判斷聖教。
約時就機。
建立非一。
懷感法師。
造淨土群疑論七卷。
彼第三卷。
一一破柝。
不許彼義。
藏經之中。
有三階集錄五卷。
引諸經論正文。
成立教義。
而前後雜亂。
始終混同。
義意難見。
宗旨難得。
彼所制雜錄等。
隋開皇二十年。
敕斷不聽流行世間。
信行乃是隋朝之人。
行如是之化憶斷實無準。
言謂一乘三乘等者。
此二教相。
雖依光宅。
而開合異。
三乘為一。
并與一乘故。
成二教。
體同光宅。
有三一故。
三乘一乘。
各有三義。
即成三對。
一普引一對。
二同别一對。
三回直一對。
亦名漸頓。
别法解行。
隔曆不融。
普法解行。
圓融相攝。
三根定别。
谛緣度等。
同歸一性。
皆成佛道。
回小人大小俱說。
不依迂回。
頓入大乘。
如應三乘一乘之相。
義苑雲。
前教體同光宅。
但開合之異。
次教與前稍異。
是以光宅但同歸一實。
此乃具德圓融。
故明普解普行花嚴法門也。
然此判教。
既宗法花四乘。
前教連同光宅。
次教一乘。
乃是随機調練。
權漸終歸。
翻指花嚴及真進者。
豈非頓漸始終之相隔耶(已上)言前教者。
是三乘教。
次教即是一乘教也。
言。
連同者。
連字寫謬。
可是還字。
故義顯矣。
折薪雲。
信行此師所立。
但合三為一教。
與光宅異爾。
又此中一乘三乘。
有二對。
初普别為一對。
次漸頓為一對。
皆可見(已上)此記釋意。
三對之中。
後之一對。
合為一對。
名為漸頓。
後古雲。
别解别行者。
解行一一曆别。
三乘差别。
谛緣度異也。
先習者。
謂大由小起。
亦大小俱陳也。
普解普行者。
一具一切故。
此非花嚴。
餘宗則無(已上)二教各三義。
随一成二教。
三義總通。
名為二教。
章十依大唐三藏下。
第十三種教。
分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大唐三藏玄奘法師。
大疏唯雲唐三藏焉。
會解雲。
唐三藏者。
名玄奘。
本名禱。
姓陳氏漢大丘仲弓之後也。
洛州維氏人焉。
有兄素出家。
即長捷法師也。
以奘少羅窮酷。
偏意攜守。
年十一。
誦維摩法花。
東都恒度為僧。
後入蜀受學。
後别兄偏往參學焉。
曾歎曰。
餘周流吳蜀。
爰逮趙魏。
未及周秦。
頗有講筵。
率皆登踐。
已布之言。
今雖蘊胸襟。
未吐之詞宗。
解簽天地。
若不輕生殉命誓往花胥。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一睹明法了義真文。
要返東花。
傳楊聖化。
于是砺志。
得達印度。
于那爛陀寺戒賢論師處。
留五年。
學瑜伽·顯揚·對法諸論。
又停二年。
于缽代多國。
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等。
卻往枝山勝軍論師居士所。
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
首尾二年。
又先于曲女城。
學佛使曰胄二毗婆娑。
于毗耶摩耶三藏所。
經于三月後在枝林山。
夜夢時内及外林邑火燒成灰。
見一金人。
告曰。
卻後十年。
戒日王崩。
印度使亂。
當如火蕩。
覺已向勝車說之。
奘意方決嚴具東返(後永徽之末戒日死并饑荒如今夢所見驗矣)貞觀十九年。
正月二十四日。
屆于京郊。
後所翻經論七十五部。
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享壽六十五歲。
序雲。
卷秋寒暑。
時經一十七年。
耳目見聞處。
越百十七國。
雖偏參學。
而偏宗戒賢。
故依彼判三時教。
如下具述。
時在印度。
造會宗論三千頌。
會融瑜伽·中論之旨。
又造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制十八部小乘。
破九十五種外道。
後戒日王。
欲為流通。
于曲女城。
集十六國論師。
斷雲。
能破一偈。
當截舌已謝。
經十八日。
無敢破者。
故西域稱為脂那大乘天也。
其見重西域也如是。
況歸此國。
王臣觎敬。
亦可知也(已上)如下具述者。
大疏明頓漸不定三種教。
漸中武丘山岌法師。
三時教之處。
指同玄奘。
會解即釋此處。
是故指下。
叙天竺立教。
戒賢三時之處。
玄奘三藏。
所翻經論。
于所赍梵本中。
是最少分。
未譯之者。
不可勝計。
慈恩傳雲。
法師于西域所得大乘經。
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論。
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經律論。
一十四部。
大衆部經律論。
一十五部。
三彌底部經律論。
一十四部。
彌沙塞部經律論。
二十二部。
迦葉辟邪部經律論。
一十七部。
法密部經律論。
四十二部。
說一切有部經律論。
六十七部。
同論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