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聲論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以二十馬負而至(已上)所赍持來。
梵本如是。
共所翻譯。
七十五部。
所未翻者。
總有五百八十二部。
麟德元年正月之中。
請翻寶積經。
三藏辭雲。
報命已窮。
彼經大部。
縱雖企譯經。
不能訖。
遂辭不翻。
乃歲二月四日奄焉而卒。
乃春秋六十有五也。
當日本第三十九代。
天智天皇禦宇三年甲子矣。
厥後(從乙醜計)二十九年。
至大周則天皇後長壽二年癸巳。
南天竺菩提流志三藏。
方達都邑。
乃安置之佛授記寺。
本名達摩流支。
唐言法希。
天後改為菩提流志。
唐雲覺愛。
赍寶積經梵本而來。
即會義學諸德。
自大唐中宗皇帝神龍二年丙午。
至睿宗皇帝先天四年癸醜(改為開元元年)首尾八年。
翻譯大寶積經百二十卷。
四十九會。
于中二十六會三十九卷。
流志新譯。
餘二十三會八十一卷。
并是舊釋。
次第勘之。
編列成部。
加之多譯諸經有若幹部。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流志歸寂。
春秋一百五十六。
長壽二年。
春秋百二十二。
方着唐朝。
住于脂那。
經三十五年。
正玄奘三藏久住世者。
所赍諸典。
鹹皆應譯。
報命不久。
不果願焉。
所未翻譯。
諸經律論。
部帙難準。
已翻諸典。
事極不定。
如大般若。
六百為部。
婆沙二百。
瑜伽一百。
正理八十。
顯宗四十。
俱舍三十。
發智二十。
集異門足二十。
大菩薩藏經二十。
如是第減乃至一卷一部。
卷軸成部。
如是不定。
未翻諸教。
部量準知。
玄奘三藏。
歸寂之年。
賢首大師。
年二十二。
形在童子。
未出家矣。
而達花嚴自任。
建德。
至二十八。
出家受戒。
大敷花嚴。
弘通海日。
玄奘三藏。
亦名遍學三藏。
天竺小乘。
歎名屍羅提婆。
以雲戒天。
大乘歎名摩诃衍提婆。
此雲。
大乘天。
智辨辭鋒。
無有及者。
章即三法輪下三依法陳相。
亦二。
初舉名。
二釋相。
今初。
言即三法輪也者。
日域現流法相宗人。
唯名三時教。
所謂初時有教。
第二時空教。
第三時非空非有中道教是也。
三論宗人。
自空所立。
名三轉法輪。
謂根本法輪。
枝末法輪。
攝末歸本法輪也。
然法相宗所立。
亦是三法輪。
而常途名目。
稱有空中道三時教也。
章一名轉法輪下。
二釋相。
亦二。
初正明。
二詳核。
今初。
義苑雲。
一轉法輪者。
謂三輪四谛法輪。
說諸有為法。
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又緣生無我。
翻外有我。
然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是(已上)和本雲。
一名轉法輪。
宋本無名字。
言外道自性因等者。
數論外道。
二十五谛。
冥谛為因。
生餘諸谛。
舊曰冥谛。
鈔雲自性谛。
等者。
等取勝論外道六句義等。
自然無因等。
皆此中所攝。
邪因所生。
無因而有。
并是實有。
而自性谛本來實有。
佛法翻之。
是故建立六因四緣。
以為生法因緣。
而所生法。
亦是實有。
但所執人我。
本來空而已。
是故外道自然實有。
小乘因緣實有義可。
轉法輪者。
如來為物。
說四谛法。
轉凡成聖。
轉惑得智。
摧破之義。
是名輪義。
圓滿之義。
是名輪義。
毂輻洞輪。
具足名輪。
猶如聖王所有輪寶。
有示相轉。
是見道位。
有勸修轉。
是修道位。
有作證轉。
是無學道。
名之三轉。
各具四谛。
三四十二。
即名三轉十二行法輪。
而有為自轉。
如佛自經三轉十二。
有為化轉。
如佛為陳如等成三轉四谛等。
十二行相。
各具眼智明覺。
即為四十八行相也。
此是最初轉義炳焉。
是故小乘名轉法輪。
義苑又雲。
二名照法輪者。
以空照有故。
第二時中。
雖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等諸經(已上)折薪雲。
密意說者。
但說為空。
未說不空故也(已上)第二時教。
于三性上。
并說為空。
而其所執上之空者。
非是密意。
實是空故。
說彼依他圓成皆空。
是名密意。
此密意者。
對顯了故。
如實而說。
名顯了說。
即第三時。
所執是空。
依圓是有。
是名顯了。
今第二時所說非然。
以依圓法皆空無故。
義苑又雲。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解深密等經(已上)折薪雲。
持法輪。
顯了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者。
此中有二義。
一持三性理。
二持真如不空理。
理字昌上。
文中及字。
揀有二也(已上)複古雲。
三持法輪者。
謂雙持前二也。
三性真如。
皆約理說不空。
謂圓成是有。
依彼自宗。
但許不變湛然常存之有。
非随緣有(已上)言雙持前二者。
初時實有。
第二皆空。
雙持此二。
雲何持二。
第二空中。
所執空分。
初時有中依他假有。
圓成真有。
持此空有。
同時成立。
第三時中。
三性雙說。
所執空故。
即是非有。
依圓有故。
即是非空。
說三性故。
即顯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是故名曰雙持空有。
非謂亦持初時依他實有之分。
及所執有分。
第二時中。
依止圓空分。
初時約彼依他說有。
第二時約所執說皆空。
故我法二執。
當情現相。
皆是所執。
二乘我執之分皆空。
執諸法有。
即有法我。
當情現相。
是非所持。
是體無故。
問。
真如不空。
與三性中圓成實性。
有何差别。
而别舉之。
圓成實理。
是不空故。
答。
大途言之。
其體此同。
而總别異。
故别舉之。
三性是總。
如是别故。
又三性中真。
是不變如。
法相所立。
真如自體。
真如不空。
具過恒德。
随緣成事。
是終教義。
是故特言真如不空。
以終教之中。
必有随緣故。
以此教之中。
無唯不變故。
義苑又雲。
是則于彼三時。
初随有邊。
約依他說有故。
次随空邊。
約偏計空。
故俱非了義。
後時具說偏計空。
餘依圓是有。
契會中道。
方為了義。
此依深密所判。
一時定。
謂初時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