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
今以義。
準前之善惡。
之加三種(已上)意雲。
俱舍唯明勝起無記。
然善惡中。
各有四種。
是故準彼。
亦應四。
故加後三。
即自性等。
二自性無記謂異熟威儀工巧變化也。
三相應無記。
與此四心相應。
心心所法。
四等起無記。
如從威儀心。
起威儀路色。
二乃至從變化心。
發通果色也。
此是略明三性相也。
十八界中。
八唯無記。
餘通三性。
八無記者。
眼等五根。
及香味觸。
此八一向唯無記性。
餘通三性者。
餘之十界。
體通三性。
謂七心界。
及色聲法。
如七心界。
與無貪俱。
名之為善。
與貪等俱。
名不善等。
乃至色聲三性亦爾。
此約十八界。
攝七十五法。
五蘊十二處相攝。
準可知也。
下三門。
且約十八界。
攝法具足。
是委細故。
七十五法。
約三界者。
欲界色界及無色界。
名之三界。
欲界五趣。
有二十處。
色有四禅。
無色四空。
十八界中。
欲界所系。
具足十八。
色界所系。
有十四界。
除香味境。
及鼻舌識。
色界無段食。
故無能所緣。
無色界系。
唯有後三。
意界。
法界。
意識界也。
十色是無。
故五識無。
即約三界。
明十八界。
十八既攝七十五法。
是故所攝。
展轉可知。
謂欲界無無想果。
無想定。
滅盡定。
擇滅無為。
自餘皆有。
色界無香味境。
及鼻舌識。
無慚。
無愧。
小煩惱中。
不善性者。
不定地中。
睡眠。
惡作。
瞋恚。
不相應中中滅盡定。
無為中。
擇滅。
無色界。
無十一色。
五識。
諸不善性。
谄。
诳。
睡眠。
惡作。
尋。
伺。
無想果。
無想定。
名句文身。
擇滅無為。
如是等也。
七十五法。
漏無漏着。
飾宗亦約十八界明。
意界。
法界。
及意識界。
此通有漏。
餘十五界。
一向有漏。
以非道谛三無為故。
若直細攝。
無表。
意識。
大地。
大善地得。
四相。
通漏無漏。
擇滅唯無漏。
餘唯有漏。
七十五法。
約三斷者。
見所斷修所斷。
非所斷。
名為三斷。
諸無漏法。
為非所斷。
十八界中。
十色五色。
唯修所斷。
此十五界。
體非可斷。
但修道位。
斷此法上能緣煩惱。
即第九品惑。
煩惱若盡。
此得雖系名之為斷。
後之三界。
即通三斷。
意界。
法界。
意識界也。
此三界中。
若是八十八随眠。
及相應。
俱有等法。
皆見所斷。
同時心王。
是意意識。
餘者即是法界所收。
若貪瞋慢無明。
再相應。
俱有等法。
及餘有漏心心所等。
是修所斷。
三界無漏。
名非所斷。
謂意界法界意識。
若是道谛之所攝者。
及三無為。
此非所斷。
若直細攝。
五根。
五境。
及以五識。
唯修所斷。
若直細攝。
五根五境。
及以五識。
唯修所斷。
惠中五見。
及疑。
唯見所斷。
自餘諸法。
并通三斷。
七十五法。
約上五門。
要略陳述餘。
恐系厭。
上來且明薩婆多宗所說法數。
雪山多聞等部。
未傳東夏。
是故法數難弘。
宗輪論中。
薩婆多部。
所立法門。
略舉七十三義。
謂一切有。
諸是有者。
皆二所攝。
一名。
二色。
過去未來體。
亦實有。
一切法處。
皆是所知。
亦是所識及所通達。
生老住無常相。
心不相應。
行蘊所攝。
有為事三種。
無為事。
亦三種。
三有為相。
别有實體。
三谛是有為。
一體是無為。
如是等法。
恐繁不具。
此是本宗同義。
世友尊者。
是有宗人。
是故具舉自宗義。
次大衆等四部。
通舉五十三義。
次化地部。
舉二十八義。
自餘諸部。
皆叙少分。
其雪山部。
略舉九義。
謂諸菩薩猶是異生。
菩薩入胎。
不起貪愛。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有阿羅漢為餘所引。
猶有無知。
亦有猶豫。
他令悟入。
道因聲起。
自餘所執。
多同有宗同有宗者。
即為同宗。
餘義雖異。
有義是同。
宗輪多聞部。
略舉七義。
謂佛五音。
是出世教。
謂無常。
昔空。
無我。
涅槃寂靜。
名為五音。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大夫五事也。
此多聞部。
深智廣解。
故鈔批雲。
真谛雲。
佛在世時。
有一羅漢。
名祠皮衆衆。
昔作仙人。
被樹皮以祠天故。
後出家已随佛說法。
皆能誦持。
佛未涅槃。
遂住雪山。
坐禅不覺佛滅度。
至佛滅後二百年中。
方從雪山出。
至央掘多羅國。
尋同行人。
見十大衆部能弘三藏。
唯能弘淺義。
不能弘深義。
心甚驚怪。
謂大衆部。
于佛所說。
甚深之義。
不能通達。
悉皆棄并。
不複弘通所弘之者。
知淺義。
其羅漢。
便于大衆部。
具足誦出淺義及以深義。
深義中。
有大乘義也。
其中有不信者。
其有信者。
誦時大衆部。
有弘其所說。
有不弘其所說。
若弘其所說者。
别義一部。
名多聞部。
以所聞多先所習故曰也(已上)
文殊問經。
亦名多聞部。
真谛譯。
部異執名為得多聞也。
其末化地部者。
宗輪彼末宗異義。
總舉九義。
謂過去未來。
亦是實有。
亦有中有。
一切法處。
皆是所知。
亦是所識。
業實是思。
無身語業。
尋伺相應。
大地劫住。
于窣堵波。
興供養業。
所獲果少。
随眠自性。
恒居現在。
諸蘊處界。
亦恒現在。
此部末宗。
因釋一頌。
執義有異。
如彼頌言。
五法定能縛。
諸從此生謂無明。
貪·愛·五見及諸業。
此等即是末化地部義也。
上來三全一半所立。
并是我空法有宗義。
文化辛未八月三日。
以嵯峨大覺寺寫本校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