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法。
今初。
義苑雲。
一名二色者。
名謂四蘊細故曰名。
色謂一蘊粗顯故曰色(已上)一切色法。
既名為色。
自餘一切四蘊所攝。
皆名為名。
故心為首。
心所不相應。
皆名四名。
行蘊中。
攝五十八法。
謂四十四心所。
十四不相應也。
問。
無為雲何。
答。
五蘊之中。
不攝無為。
與有為。
義不相應故。
今疏以蘊。
遠立色心。
是故此中。
不攝無為。
若攝無為即依界處。
界處二門。
建立色心。
準五蘊門。
其相可知。
章或四所攝下。
二四法。
言三世及無為者。
三世為三。
攝有為法。
三世轉移遷流法故。
無為反此。
故總為一。
此四攝盡法故。
立四法也。
章或五謂一心下。
三五法。
義苑雲。
一心謂六識心。
二心所謂四十五。
三色謂十一種。
四不相應謂十四。
五無為謂三種。
此等皆有故。
雲法有我無(已上)心所四十五者。
未詳何意。
有宗心所有四十六。
五法總合。
為七十五。
名之有為無為法數。
法勝·雜心·俱舍·婆沙·正理·顯宗。
所說皆同。
補亡飾宗雲。
準俱舍等。
總有七十五法。
攝一切法盡。
總束此法。
以為五法。
一色。
二心。
三心所。
四不相應。
五無為(已上)初色法中。
有十一種。
俱舍頌曰。
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
二心法中唯有一種。
名為心王。
亦名為意。
亦名為識。
此約法數門故。
總為一種。
若十八界門。
開為六識心。
五蘊十二處門。
亦同唯為一種。
三心所有法。
有四十六。
總為六位。
一大地法。
有十。
頌曰。
受想思觸欲界念。
與作意勝解三摩地。
遍于一切心(已上)二大善地法。
有十二。
頌曰。
信及不放逸輕安舍。
慚愧二根及不言勤。
唯遍善心(已上)三大煩惱地法有六。
頌曰癡逸怠不信惛悼恒唯染(已上)四大不善地法有二。
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已上)五小煩惱地法有十。
頌曰。
忿心亦複悭嫉惱。
害恨谄诳憍。
如是類。
名為小煩惱地法(已上)六不定法有八。
私頌曰。
睡眠悔尋伺貪瞋及慢疑。
非定屬五地。
名不定地法。
上是四十六心所也。
四不相應法有十四。
頌曰。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已上)無想是彼異熟。
二定是無想定。
滅盡定。
相即四相。
生住異滅。
名身等類者。
名身。
句身。
文身。
等文句故。
總有十四。
名不相應。
五無為法。
有三。
一虛空。
二擇滅。
三非擇滅也。
上來五位。
總有七十五位。
攝盡一切有為無為諸法。
釋名辨相。
恐繁不述。
飾宗記中。
建立十門。
總明五法位數差别。
一明法俱生。
二攝上諸法。
為蘊處界。
三三性分别。
四三界分别。
五有漏無漏分别。
六有所緣無所緣分别。
七有執受無執受分别。
八内外分别。
九是見非見分别。
十三斷分别。
随一一門。
具明恐繁。
今取取意略明五門。
二三四五第十是也。
七十五法。
攝為三科者。
五蘊十二處等界。
名之三科。
色受想行識。
名為五蘊眼耳鼻舌身意(名内六處)色聲香味觸法(名外六處)是六根六境。
合名十二處。
六根六境六識。
名之為十八界。
眼界色界。
眼識界乃至意界。
法界意識界。
如是一一相對而明。
七十五法。
攝為五蘊者五位法中。
十一種色。
即色蘊攝。
四十六心所中。
受即受蘊。
想即想蘊餘四十四及十四不相應。
此五十八。
并行蘊攝。
第二心王。
即識蘊攝。
其三無為。
非五蘊攝。
故論頌曰。
蘊不攝無為。
義不相應故(已上)五蘊中法。
變礙·緣慮·造作·遷流·積集等義。
無為反此義不相應。
是故五蘊不攝無為。
七十五法。
束為十二處者。
五位初位十一色中。
五眼五境即是十處。
第二位心。
以為意處。
第三位四十六心所。
及第四從十四不相應。
第五三無為。
并初位無表。
此四類法。
總合六十四。
以為法處。
七十五蘊攝為十八界者。
色中前十。
為十色界。
第二位心。
離為七界。
六識界及意界。
此七并是心王。
餘三位法。
及無表色此類法。
合為法界。
法界攝法全同法處。
問。
此三科法。
雲何互攝。
答。
先明五蘊攝處界者。
且色蘊中。
攝十色處及法處中無表色。
受蘊攝法處中受。
想蘊攝法處中想。
行蘊攝法處中餘四十四心所。
及十四不相應。
識蘊唯攝意處。
攝十八界者。
色蘊攝十色界及法界中無表色。
受想二蘊。
如次即攝法界心所之中。
受想二數行蘊攝法界中四十四心所。
十四不相應。
識蘊攝七心界。
處界門中。
三無為法。
非蘊所攝。
此是舉蘊。
攝處界法。
如是舉處。
攝蘊界法。
以界攝蘊所法。
準例可知。
次約三性分别七十五法者。
先三性者。
一者善性。
此有四種。
一勝義善。
體是涅槃。
二自性善。
謂三善根。
慚愧等法。
三相應善。
謂心心所。
與慚等俱。
四等起善。
自性相應之所等起。
身語業色。
及不相應。
二不善性。
亦有四種。
一勝義不善。
是生死法。
二自性不善。
三不善根。
無慚愧等。
三相應不善。
與無慚等。
相應心品。
四等起不善謂身語業。
及不相應。
前二不善之所等起。
三無起性。
此有二種。
一者有覆無記。
二無覆無起。
無覆有四。
一勝義無起謂非擇滅。
及與虛空。
飾宗雲。
俱舍釋無起。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