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七

首頁
    六義含。

    以意取說。

    若配八相。

    即文具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之三相。

    據其微細。

    每一相中。

    皆具八相。

    是故八相。

    亦以備矣(已上)三六相門。

    此中總明七處八會。

    一切法門。

    同時顯現。

    即是總相。

    所現諸相。

    别言之。

    即别相。

    同是花嚴說儀之相。

    諸門諸法。

    互望不同。

    諸門感成說義。

    諸門各住自位。

    即是同果成壞四相。

    四性起門。

    性起品中。

    如來大用。

    十門性起。

    以顯始終。

    今文說儀。

    少少有之。

    佛初成道。

    是性起菩提。

    第二七日已下。

    是性起轉法輪。

    末代流通等。

    是性起見聞。

    乃至之言。

    有性起涅槃。

    四門文具。

    餘六即在因果等中。

    五三段門。

    一經三段。

    以明始終。

    佛初成道等。

    是序分。

    于中佛初成道。

    是主成就。

    第二七日。

    是時成就。

    菩提樹下。

    是處成就。

    高山即是衆成就也。

    序分六成就中。

    有四成就。

    上标别一乘。

    是信成就。

    高山之中。

    含文成就。

    于海印定下。

    是正宗分。

    乃至末代下。

    是流通分。

    非是文段流通。

    即是事之流通。

    諸門随義分别應爾。

    并是本教說儀之相。

     章何以故卷舒下。

    二征釋所以。

    亦二。

    初直征釋。

    二轉征釋。

    今初。

    征雲。

    何故過去無量劫。

    未來無盡劫。

    現在一念之中而現。

    若現在者。

    不可有過去。

    若過去者。

    不可有現在一念。

    答。

    此一乘教。

    卷舒自在。

    說十世者。

    是時劫舒。

    在一時者是時劫卷。

    若約法門。

    舉一法。

    是法門卷。

    顯萬法。

    是法門舒。

    若約事者。

    入一塵。

    是事卷。

    遍法界。

    是事舒。

    若具言之。

    法法事事皆有卷舒。

    皆是自在。

    今且約就本教一時前後頓說。

    以陳卷舒。

     章何以故同一下。

    二轉征釋。

    征雲。

    何故本教一乘。

    卷舒自在如是。

    答。

    有二義故。

    一同一緣起故者。

    依卷有舒。

    故舒即卷。

    依舒有卷。

    故卷即舒。

    相依而有。

    獨一不立。

    故卷舒無礙。

    同時不違。

    二無二相故者。

    攬卷為舒。

    故卷即舒。

    攬舒為卷。

    故舒即卷。

    既無二相。

    是故無礙。

     章經本雲于一塵中下。

    二引證。

    義苑雲。

    于一塵中者。

    花藏品雲。

    花藏世界。

    所有塵。

    一一塵中。

    見法界。

    法光現佛。

    如雲集。

    此是如來刹自在。

    又雲。

    如于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亦複然。

    又離世間品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深微細。

    何等為十。

    所謂在母胎中。

    示現初發菩提心。

    乃至灌頂地。

    在母胎中。

    示現住兜率天。

    在母胎中。

    示現處王宮。

    在母胎中。

    示現出家。

    在母胎中。

    示現苦行。

    在母胎中。

    示現詣道場。

    正等成覺。

    在母胎中。

    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

    示現般涅槃。

    在母胎中。

    示現大微細。

    謂一切菩薩。

    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别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诃薩。

    在母胎中。

    十種微細。

    母胎一相。

    八相皆具。

    萬德斯圓。

    故雲于一念中(已上)如是七相亦各八相。

    并是同時大微細門。

    一念既具八相。

    況轉法輪一相一念。

    不轉一切法乎一塵既作三世佛事。

    何況七處八會。

    不說一切法乎。

    況又七處八會一念同時者哉。

     章是故依此普法下。

    三釋成。

    亦三。

    初法說。

    二譬說。

    三合說。

    今初。

    宋本雲依此普門。

    和本雲依此普法。

    第二七日者。

    是順論釋。

    于此時中。

    且作圓融。

    言一時前後說者。

    圓融不礙行布故。

    一時一念。

    先說初會。

    後說第八會等。

    言前後一時說者。

    行布不礙圓融故。

    雖先說初會。

    而與第八會。

    同一時也。

     章如世間印法下。

    二譬說。

    印闆雕字。

    印師印之。

    工匠構作。

    印之同時。

    所印文字。

    前後不濫。

    工匠印法。

    遐代恒式。

     章當知此中下。

    三合說。

    句義前後。

    合七處八會次第前後。

    彼重會說。

    亦是同時。

    同時顯現。

    合一念之中。

    頓說一切法。

    同時而前後。

    前後而同時。

    故雲準以思之。

    複古記雲。

    孔目問曰。

    大智舍利弗等。

    佛出世。

    已在他國。

    異時異處。

    方與目連等。

    入其佛法。

    因何華嚴經會。

    第二七日。

    佛未移動。

    即有舍利弗等五百聲聞。

    其祇洹林。

    及普光法堂。

    并未建立。

    因何具述在經。

    答。

    如來依解脫德。

    建立一乘故。

    經雲。

    于一微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

    當知。

    今所成一乘教者。

    即其事也。

    依九世入智。

    融九世法。

    成其十世。

    即過現未。

    各有過現未。

    相即複相入。

    成其十世。

    當第二七日。

    如是等法。

    皆悉現前。

    又曰。

    若欲識華嚴經無盡教義者。

    當依六相因陀羅微細智。

    及陀羅尼自在法智知。

    今章即用彼文也。

    下文雲。

    廣如孔目問答。

    則知。

    自雲錄和尚微言。

    成于章疏。

    果不虛矣。

    不熟孔目問答。

    則不知此章元由。

    後賢不可不察(已上)加之玄記第二。

    破有人第八會後時釋已。

    成立祇洹鹫子。

    九世相入之義。

    即此例也。

     章第二末教三乘等者下。

    是即第二逐機末教。

    于中分二。

    初牒分通示。

    二依門别釋。

    初中亦三。

    初牒分。

    一通示。

    三分類。

    今初。

    言末教三乘等者。

    等言等取小乘教也。

    言與一乘同時異處說者。

    二七日間。

    名同時。

    菩提樹外。

    名異處。

    問。

    普光祇園。

    欲界四天。

    為是異處。

    是同處耶。

    答。

    彼亦同處。

    雖非道樹下。

    是七處内。

    說一乘處故。

    是故總名與一同處。

     章初義者是同教故下。

    二通示。

    複古雲。

    初義者。

    同時異處也。

    是同教者。

    表三一和合。

    同持說也。

    如次章所指。

    末不離等。

    所以皆同初時也。

    文中三故。

    字皆出所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