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七

首頁
    同時也。

    後義本末相分者。

    本教末教。

    二相各不同也。

    與本非一者。

    以不即義故也(已上)初義三故。

    後義二故。

    問。

    後義何故不反初義。

    亦立三故。

    唯舉二義。

    答。

    欲反初三。

    義不相對。

    然本末相分。

    對末不離本。

    餘非反前。

    不可有别教故。

    是三乘等故。

    是後義唯出二故。

     章此二各有二類下。

    三分類。

    此二等者。

    同時異處二者。

    一三與一同時異處。

    二小與一同時異處。

    異時異處二者。

    一三與一異時異處。

    二小與一異時異處說。

     章初者如密迹下。

    二依門别釋。

    亦二。

    初同時異處。

    二異時異處。

    初中亦二。

    初引教示相。

    二同答釋成。

    初中亦二。

    初三與一同時異處。

    二小與一同時異處。

    初中亦二。

    初标門。

    二如密迹力士經下。

    辨相。

    亦二。

    初引教。

    二結示。

    初中亦二。

    初密迹經。

    二大品經。

    今初。

    言如密迹力士經說等者。

    折薪雲。

    即大寶積經。

    第三密迹力士會(起第八卷。

    正當第十卷末。

    第十二卷初。

    而清涼指第八卷者。

    但指此會起于第八爾)第十卷末雲。

    佛降魔竟。

    夙夜七日。

    悉存法樂。

    觀佛道樹。

    不以為厭。

    目未曾眴。

    百千天來供養。

    發無上意。

    百億四王。

    各獻缽已。

    佛悉受之。

    使諸天王。

    各不相見。

    各為如來獨受我缽提謂波利。

    五百賈客上[麥@少]。

    八萬四千諸天。

    悉貢供養。

    佛悉受之。

    各不相見。

    一一各為獨受我供養。

    餘無進者。

    以是忻豫。

    逮不退轉。

    然後當得無上正真之道。

    為最正覺。

    度衆危厄(即今文中。

    佛初成道七日思惟己也。

    第十二卷初雲)菩薩往詣佛樹。

    以成佛道。

    未轉法輪。

    開導衆生。

    巍巍如是。

    所化無量多于初發行道時心及坐佛樹。

    所濟衆生。

    豈可此言哉。

    妙戒梵天王。

    與六十八萬億該百千眷屬。

    勸佛轉正法輪等。

    佛既許已。

    梵王詣波羅奈。

    鹿苑之野。

    神仙所遊。

    布師子坐。

    高三千二百八十裡。

    若幹種品。

    文飾微妙。

    衆珍嚴校。

    更有十億梵天。

    十億天帝。

    十億百千非垓諸菩薩。

    亦布師子座。

    高廣俱等。

    各念如來常坐我座。

    轉于法輪。

    佛詣鹿苑。

    坐師子座。

    一一各為獨坐我座。

    坐已十方佛土六變。

    平等如掌。

    六道衆生。

    悉皆蒙益。

    十方諸佛世界。

    不可計數菩薩。

    來聽佛說經。

    大千界中。

    八部皆集。

    光遍大千世界。

    無如毛發空不周者。

    皆同一心。

    咨受大道。

    于時如來。

    遍轉法輪。

    随時之宜。

    從衆生心。

    各各得解。

    乃至其可聲聞。

    不樂緣覺。

    不志聲聞。

    若慕二乘。

    不說大乘。

    若宣大乘。

    聞其義趣。

    不好二乘。

    如來以斯。

    随衆生心所可愛樂。

    而轉法輪。

    各令得所。

    釋曰。

    以此對文。

    居然可見。

    故雲乃至廣說如彼經中(已上)密迹力士。

    昔西晉竺法護三藏譯。

    一部七卷。

    别行世間。

    然大周則天皇後。

    長壽二年癸巳。

    菩提流志。

    方來周朝。

    于時賢首。

    年五十一。

    厥後經十四年。

    大唐中宗皇帝。

    神龍二年丙午。

    菩提流志。

    始譯大寶積經。

    一部百二十卷。

    四十九會。

    于中二十六會。

    流志新譯。

    二十三會。

    古譯唐譯勘合。

    梵本次第編入。

    新舊合列。

    總成一部。

    第一三律儀會三卷。

    流志新譯。

    是第二譯。

    與舊大方廣三藏經。

    同本異譯。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

    流志新譯。

    舊譯無之。

    是單本也。

    第三密迹金剛力士會七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勘同編入。

    是舊譯單本。

    從第八卷。

    至第十四。

    如是新舊單重。

    總集合成。

    以為大部。

    神龍二年。

    賢首年六十四。

    此年流志。

    方譯寶積。

    厥後至玄宗皇帝開元元年癸醜。

    首尾八年。

    譯訖寶積。

    其第三會。

    必定神龍二年編入。

    自爾已前。

    既是别行。

    不名寶積。

    不立會名。

    直名密迹力士經。

    賢首大師造五教章。

    年齡三十有餘之時。

    疏志未來。

    未譯寶積。

    故唯名經。

    章中所引。

    正是此本。

    義苑雲。

    七日思惟已。

    謂法樂既畢。

    即于鹿園。

    正當第二七日。

    時同處異。

    言載斯經加。

    以衆寶莊嚴法座。

    揀非攝曆三乘安庠草座。

    同教化儀。

    言必有中也。

    得大小等果者。

    三乘各證。

    不同法花同歸一實。

    若約化法而判。

    當于始教耳(已上)彼經化儀。

    廣大殊妙。

    所獲之益。

    唯在三乘。

    是故今引。

    為此門證。

     章又大品經雲下。

    二大品經。

    言佛初在鹿野園等者。

    此所引文。

    彼經中無。

    智度論中。

    即有此文。

    智論第六十五。

    所牒經中。

    時諸天子。

    空中發音。

    作贊歎言。

    于閻浮提。

    見第二轉法輪。

    此中無量百千天子。

    得無生忍。

    此以大品般若。

    名第二法輪。

    此對鹿園初轉法輪。

    論主因此。

    備明初轉法輪之相。

    故彼論雲。

    初轉法輪。

    八萬諸天。

    得無生法忍。

    阿若憍陳如一人。

    得初道。

    今無量諸天。

    得無生法忍。

    是故說第二法輪轉。

    今轉法輪。

    似如初轉。

    問曰。

    今轉法輪。

    多人得道。

    初轉法輪。

    得道者少。

    雲何以大喻少。

    答。

    曰。

    諸佛事有二種。

    一者密。

    二者現。

    初轉法輪。

    聲聞人。

    見八萬一人得初道。

    諸菩薩。

    見無數阿僧祇人。

    得聲聞道。

    無數人。

    種辟支佛道因緣。

    無數阿僧祇人。

    發無上道心。

    無數阿僧祇人。

    行六波羅蜜道。

    得諸深三昧陀羅尼門。

    十方無量衆生。

    得無生法忍。

    無量阿僧祇衆生。

    從初地中。

    乃至十地住。

    無量阿僧祇衆生。

    得一生補處。

    無量阿僧祇衆生。

    得坐道場。

    聞是法。

    疾成佛道。

    如是等。

    不可思議相。

    是名密轉法輪相(已上)鹿園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