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一

首頁
    料簡彼文。

    上來所明。

    會彼二證。

    成立終教八識能計。

    問。

    計度分别。

    是能遍計。

    五八無之。

    何能遍計。

    答。

    此亦古德會雲。

    三分别中。

    自性分别。

    七分别中。

    有相分别。

    任運分别。

    此等并是五八。

    皆有自分相應微細計故。

    是故五八。

    亦能遍計。

    其計度分别。

    唯在六七識。

    分别行相。

    随識異故。

    此會護法第三理證。

    問。

    執我法者。

    必是慧數第八無惠。

    何能計法。

    答。

    有德會雲。

    不達真如。

    漸成三細。

    雖無強勝計度之惠。

    而有不了微細橫計。

    是故迷真。

    起其法執。

    問。

    瑜伽等。

    說阿賴耶識。

    不與惑障而共。

    相應。

    何故今言彼有法執。

    答。

    第八不與二障。

    共相應者。

    是始教大乘之門。

    今起信論宗。

    終教已上意。

    無始無明。

    動如來藏。

    即成三細阿賴耶體。

    故第八中。

    即有無明。

    别相無明。

    親成此相。

    即是通相無明初相。

    是故第八與障相應。

    此是細相法執而已。

    元曉大師瑜伽所說。

    名顯了門。

    以是粗顯明了義故。

    起信等說。

    名隐密門。

    以是微隐深密義故。

    上會護法第四理證。

    問。

    若第八有法執。

    是能遍計體者。

    二執必與無明俱有。

    而不說無明有彼善性。

    如何善心。

    得有無明。

    而言起執。

    有癡無癡。

    俱起之過。

    應是有執引導空智。

    以加行智有法執故。

    即有有無俱起之過如何。

    答。

    已前諸難。

    是粗顯門。

    别相敵對。

    相反成立。

    今此教中。

    根本無明。

    迷本覺性。

    三細六粗。

    次第生起。

    其中所有一切事法。

    皆有無明。

    隐覆障弊。

    未斷根本無明地故。

    若其通相無明之法。

    諸位曆别。

    敵對相反。

    雖後位未斷。

    前位已斷故。

    今既根本無明。

    總通隐弊而轉。

    不礙于中别相對成。

    是故諸難。

    無不會通。

    此會護法第五六七及以八九五種理證。

    問。

    若第八有執。

    是能遍計者。

    即應第八是其能熏。

    所起法執。

    有勢用故。

    若爾。

    是颠倒。

    所還成能故。

    答。

    染淨熏習義。

    不一準。

    經論所說。

    理緻有以。

    起信論主。

    具明真如受無明熏。

    随流轉變。

    又說本覺性。

    熏彼無明。

    返本還源。

    彼論總說四種熏習。

    一淨法熏習真如三大。

    熏無明故。

    二無明熏習。

    根本無明。

    熏動真如。

    成業業故。

    三妄心熏習。

    業識心等。

    迷真無相。

    成境等故。

    四妄境熏習。

    六粗諸法。

    牽迷心故。

    後三并是染法熏習。

    真如。

    即是第八淨分。

    即熏無明。

    厭求返本。

    此以真如。

    為其能熏。

    無明妄心。

    第八染分。

    此并能熏。

    是故阿賴耶識之中。

    有能熏法。

    而其三法。

    并是所熏。

    故馬鳴宗。

    所說之義。

    阿賴耶識。

    通能所熏。

    此就無明動如之門。

    甚深微細。

    盡義相故。

    瑜伽唯識。

    就粗相說。

    是始教義。

    是故第八。

    唯是無覆無記性法。

    為所熏處。

    不通能熏。

    不兼真法。

    今依終教。

    非颠倒義。

    興福寺智憬大德。

    作起信唯識同異章。

    陳兩論義。

    研竅同異。

    彼第五章。

    熏習同異門雲。

    問。

    楞伽經及此起信論說。

    業識等者。

    是阿賴耶。

    既有業識根本熏習。

    然深密等諸經。

    及唯識等論雲。

    阿賴耶是無覆無記。

    是雖所熏。

    而非能熏。

    此論之中。

    阿賴耶識中。

    有不覺義。

    謂根本不覺。

    枝末不覺等。

    既與無明相應。

    亦可非所熏。

    若許爾者。

    違諸經論。

    阿賴耶識。

    具所熏四義故。

    為所熏處故。

    答。

    丘龍會雲。

    然此識中。

    想數為首。

    取相分别。

    即不了達無相真如。

    故名法執。

    亦名無明。

    非推求性計度實有。

    故無慧等餘心數法。

    又此妄想最極微細。

    唯與大圓鏡智相違。

    是故不妨諸轉識智。

    由此義故。

    亦能受熏。

    是無記故。

    非極香臭之所記故如人衣等仙。

    即覺臭。

    而亦能受香臭所熏非極臭。

    故此識亦爾。

    如攝論言。

    無記者是不可記極香臭義故。

    今此論中。

    約巨細道理故賴耶亦有通法執。

    與一心相違。

    取相分别故。

    亦名能熏。

    彼唯識論等。

    約粗相道理故。

    賴耶是無覆無記。

    都無執障。

    亦唯為所熏耳。

    故瑜伽及深密等經。

    建立心意識秘密善巧等。

    既言秘密善巧。

    豈如言可取哉(已上彼文)此中答文。

    引丘龍釋。

    出彼師二障義。

    今此論中下。

    憬師私言也。

    彼文次下。

    亦有難答引文等事。

    恐繁不載。

    元曉大師。

    二障義中。

    舉或說意。

    依深密經及中邊論。

    具明第八識中。

    有其法執無明。

    其中即有第八能熏。

    是故憬師。

    引以成義。

    問。

    起信論意。

    四熏習中。

    定有第八能熏之義。

    故憬大德。

    依論載義。

    亦引丘龍。

    和會相違。

    賢首大師。

    亦有第八通能熏所熏之義耶。

    答。

    本論既說八能熏義。

    釋家設雖不釋義理。

    有何所疑。

    況起信疏。

    正有其意。

    故彼疏下雲。

    泛論熏有二種。

    一習熏。

    謂熏心體。

    成染淨等。

    二資熏。

    謂現行心境。

    及諸惑相資等(乃至牒釋論文雲)言依真如有無明者。

    是舉能熏之法。

    所熏之法體也(已上)意雲。

    無明是能熏。

    即根本無明。

    真如是所熏。

    即無始本覺。

    無明本覺。

    并在梨耶。

    是故第八通能所熏。

    妄心熏中。

    能熏所熏義理亦爾。

    淨熏亦爾。

    随應亦有習資二熏。

    如是等文。

    随論極多。

    同論别記。

    陳意熏雲。

    能熏深原。

    徹五意故(已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