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一

首頁
    心所變故(因決前所引文)但成唯識當始教意。

    此密嚴疏。

    是終教宗。

    随宗得意。

    彼此無違。

    如此和會。

    事義契合。

    不可拘滞一邊。

    猥強穿鑿祖宗。

    問。

    如佛地論等。

    依四緣之他。

    何故今言分别之他。

    答。

    若據無明迷真。

    為言。

    定是分别之他。

    名依他起性。

    若據染污熏習因緣。

    亦是四緣所生為稱。

    因緣是親因。

    親辨自果故。

    餘三是疏緣。

    疏助生果故。

    色法二緣。

    心法四緣。

    如是和合。

    生起現前。

    于中二重。

    若依根本。

    真如為因。

    真理随緣。

    作諸法故。

    若依枝末。

    事種為因。

    熏習成立。

    作親因故。

    增上所緣之等。

    三種二門并同。

    并是總通染淨依他。

    是故當知。

    迷真之門。

    熏習之門。

    分别之他。

    四緣之他如應對當。

    緣起現前。

    密嚴疏意。

    且約染分。

    四緣之他。

    即通染淨。

    第三圓成實性者。

    真如理性。

    具三義故圓滿。

    成就。

    真實是。

    真如二義。

    謂不變随緣也。

    不變随緣。

    俱具三義。

    此古德義。

    不變三義。

    全同始教。

    如前段明。

    随緣三義。

    以不異常之無常故。

    無常之處。

    具常二義。

    具此二重。

    為終教義。

    法性宗三性。

    精要粗如是。

    今章所明三性。

    是法性宗義理。

    當至文處。

    随過随解。

    密嚴疏中。

    出體門雲。

    分别性者。

    但用分别妄心。

    盡度行解為體。

    又複人說。

    妄心所執妄境為體者。

    此言大謬。

    過如前述(已上)出所執體也。

    言過如前述者。

    前所執性。

    釋名之中。

    破有人妄境之義也。

    彼文亦雲。

    依他起體義有兩重。

    一者從本建立諸法。

    謂從無明。

    乃至顯識。

    顯識心中。

    見相二分。

    一時分出。

    所見相分。

    依無明等遍計性故。

    名依他性。

    于此義中。

    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

    二者觀行。

    除障入理。

    建立三性。

    于此義中。

    但立所取相分為體。

    良以。

    能取見分心者。

    不知自共相分塵。

    故執為心外實有情法。

    然意識心所。

    迷所執本質塵者。

    是顯識作。

    非意識作。

    故觀行者。

    達無實時。

    似有相分猶有非無。

    據此行義。

    世間迷徒。

    說依他起是有不無(已上)此中依性體二釋。

    初以見相二分為體。

    後唯相分。

    以為其體。

    長歲大德。

    釋二義雲。

    初釋意。

    諸能緣心。

    總為見分。

    諸行緣境。

    總為相分。

    為二分也。

    見照義等。

    名為見分。

    後三分。

    同照境故。

    不相應法。

    随彼分位攝故。

    從依他起本。

    建立依諸法。

    即無明與三細類耶。

    為法起本。

    意無明。

    熏動心海成三細也。

    依三細展轉資熏。

    成彼六粗。

    故為諸法生本。

    故密嚴疏雲從無明乃至顯識心中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後義意。

    觀行者前。

    建立三性。

    彼所知依他法。

    為依他體。

    能觀心。

    亦成相分義。

    故總相分為體。

    此見相分依他。

    總以心法為體。

    故文雲。

    良以。

    大乘一切諸法。

    以心所變。

    所變諸法。

    不離彼心。

    以心為體以上歲志盡也古德引此義已雲。

    今雲。

    後義意。

    染第六識。

    緣境界時。

    第八所變境為疏所緣。

    本質心中現相分。

    為親所緣。

    彼第六識。

    成觀智時。

    染見相分。

    皆并除滅。

    唯疏所緣。

    是第八顯識作。

    非意識作故。

    觀智達實無。

    彼本質猶有。

    故相分為依他起。

    問。

    若爾。

    能變賴耶猶有。

    故可為依他。

    答。

    今約緣相分時。

    疏所緣說故。

    非例也。

    問。

    緣第八識時。

    亦彼第八識。

    為疏所緣。

    何不取彼。

    答。

    不正此例。

    故為不正。

    今雲。

    後得智。

    緣諸法時。

    染心染境。

    共所遣除。

    唯觀不染淨境故。

    緣觀心所緣相分。

    為依他性。

    問。

    初釋有何過。

    答。

    無明三細中初二及六粗名依他起義。

    隐不顯故。

    不理盡說(已上私記文也)密嚴疏中。

    第三性雲。

    圓成實體。

    準即如常(已上)真如妙理。

    諸法體性。

    衆德滿足。

    湛然寂靜。

    故雲如常。

    上來因彼标分三性。

    粗明法相法性三性義理。

    當章所明。

    是法性宗。

    終教已上。

    專在此門。

    為知二宗差别分齊。

    兼陳法相三性義理。

    雖事是繁重。

    為養神解耳。

     章真中二者下。

    第二正開。

    言真中者。

    真謂真如圓成實性。

    名真如性。

    當知。

    真如召體為稱。

    圓成實者。

    是就體上義理為名。

    亦名真實性。

    如梁攝謂等。

    是雙就體義立名。

    以真如是諸法體故。

    或真如之言。

    亦就體義。

    真是真實義故。

    言一不變義者。

    真如體相。

    寂靜湛然。

    不生不滅。

    本來常恒。

    自性不動。

    是不變義。

    言二随緣義者。

    真如之法。

    不守自性。

    随迷悟緣。

    舉體運動。

    成染淨法。

    是随緣義。

    問。

    唯識論第九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真謂真實。

    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

    于一切位。

    常如其性。

    故曰真如。

    即是湛然。

    不虛妄義(已上)此釋真如當不變義。

    與今不變。

    為同異耶。

    答。

    彼是始終不變而已。

    即是不變不變不許随緣義故。

    此是雖有不變之門。

    舉體随緣。

    作一切法。

    即是随緣不變。

    不動不變而随緣故。

    若據此義。

    唯俱不變。

    始終義相。

    彼此不同。

    然其當體。

    不變易義。

    彼此是同。

    常恒性故。

    故指事雲。

    此随緣義。

    于三乘權教中。

    未所說也(已上)始教大乘。

    及法相宗。

    唯談不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