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四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因門六義。

    示名種子義。

    上明三性唯是緣起果門之法。

    此所緣起。

    本末三性六義一際。

    同異融攝。

    義理已顯。

    然其緣起因門。

    種子義理相狀。

    事未辨明。

    故立此門。

    陳其義相。

     章緣起因門六義法者。

    指事雲。

    緣起是所生。

    因門是能生。

    緣起之因門。

    則依主釋也。

    又緣起即因門。

    即持業釋也。

    是故經雲。

    佛種從緣起。

    又六義更互相由起故。

    故雲緣起因門六義(已上)述曰。

    此中二釋。

    初依主釋。

    所生法者。

    因中六義。

    和合聚集。

    生成一法。

    即是果法。

    若言緣起二字義者。

    緣是能起。

    即是目因。

    起是所起。

    當體是果。

    緣集所起果名緣起。

    緣之所起。

    是依主釋。

    言能生者。

    此六義體。

    全在因中。

    具足六義。

    能生果法。

    是故因門。

    即能生因。

    所起之因。

    故言緣起因門。

    成依主釋義也。

    後持業釋。

    若據此義緣本能生。

    起亦能起。

    在因種處。

    能起果故。

    是故緣起。

    皆即能生。

    緣起即因。

    成持業釋。

    言佛種從緣起者。

    此證緣起即因門義。

    佛種是成佛正因。

    随緣成佛果正因故。

    所有緣。

    在佛種中。

    成持業證。

    言六義相由者。

    此亦成立持業釋義。

    六義是因。

    六義之法。

    互相由藉。

    能生果法。

    是故六義。

    能成因緣。

    能起果法。

    成持業釋。

    問此因門者。

    既是種子。

    為指事種子。

    為六義因為當指真如法。

    為六義因耶。

    答若據始教。

    唯指事法。

    本性習成種子為因。

    若依修教圓教宗義。

    根本無明。

    迷本覺理。

    四相生起。

    自細至粗。

    理性随染。

    不能相違。

    四相轉中。

    本覺恒在。

    雖數熏習。

    成事種子。

    理性不失。

    恒在纏裡。

    是故事熏。

    以功屬理。

    法性随緣。

    通成種子。

    為染淨因。

    流轉之源。

    依此本性。

    反流之因。

    亦因此理。

    故法性宗。

    即成真如為種子義。

    具因六義問若爾。

    真如是常住法。

    豈成刹那滅等義耶。

    答真如随事。

    受熏成種。

    此事種上。

    建立六義。

    真如不染。

    而染義故。

    成六義緣。

    無有遮妨。

     章謂一切因皆有六義者。

    梁攝論第二。

    說阿梨耶識為一切法種子。

    更明于其種子。

    具足六義。

    即說偈雲。

    外内不明了。

    于二但假名及真實。

    一切種子。

    有六種。

    念念滅。

    俱有。

    随逐至治際。

    決定。

    觀因緣。

    如引顯自果(已上)此是無著本論偈也。

    自餘數偈。

    今略不引。

    天親釋論雲。

    外内不明了于二者。

    種子有二種。

    一外。

    二内。

    外謂谷麥等。

    于善惡二性。

    不明了。

    是有記故。

    内謂阿梨耶識。

    于善惡二性。

    則明了。

    或以染污清淨為二。

    但假名及真實者。

    外種子。

    俱是假名。

    何以故。

    一切法。

    唯有識故。

    内種子。

    則是真實。

    何以故一切法以識為本故。

    一切種子有六種者。

    如此内外種子。

    不過六種(已上)此是釋論解釋初偈。

    今此章主。

    依攝論意。

    言一切因有六種也。

    梁論。

    唐論。

    無性攝論。

    皆釋此偈。

    古來先德。

    壽令及諸私記。

    皆引梁論。

    顯示偈意。

    故今亦引梁論本釋。

    而章下文。

    引新論中六義頌文。

    問本論頌。

    言外内不明了者。

    義意雲何。

    答日域先德。

    訓此偈句。

    有二相傳。

    一雲。

    外于内不明了。

    此訓意雲。

    外種子者。

    是谷麥種。

    是無記故。

    言不明了。

    此句唯顯外種子義。

    何故不言内種子義。

    非是不言為種子義。

    既外待内。

    言不明了。

    故知。

    内種決定明了。

    不言自顯。

    故不别舉。

    二雲。

    外是不明了。

    内即是明了。

    明了二字。

    兩遍連讀。

    約外言不明了。

    三字連讀約内連讀二字。

    言明了故。

    此意顯示内外種子。

    明了不明了義理也。

    言外種子者。

    謂谷麥等。

    非情物種。

    言于善惡二性不明了者。

    不明了言。

    無記異名。

    不能分明記别善惡苦樂當來果相狀故。

    于善不明。

    于惡不明。

    俱于彼二。

    無記性故。

    言是有記故者。

    此約善惡。

    善惡是有記法。

    于彼善惡。

    不明了故。

    總名無記。

    即是谷麥種子相貌。

    言内謂阿梨耶識者。

    此第八識。

    一切諸法親種子故。

    賴耶衆名。

    種子是一。

    為諸法因。

    生現行故。

    問第八識。

    名種子識者。

    為此第八體是種子耶。

    為賴耶之外有種子耶。

    答阿賴耶識。

    體是異熟酬善惡業。

    所熏種子。

    牽引之因。

    所感所得。

    總報果體。

    即是無覆無記性法。

    然此識體。

    自證分處任持一切諸法種子。

    由此種子。

    生起諸果。

    是故賴耶與種各别。

    而阿賴耶。

    名種子者。

    所持種子。

    與阿賴耶。

    是非異故。

    既異熟識。

    與所持種。

    有非異義。

    故異熟識。

    為諸法種。

    言于善惡二性則明了者。

    賴耶所持。

    諸法種子。

    或有善法種子。

    或有不善種子。

    其善種子生善現行。

    不善種子。

    生不善現行。

    二性種子。

    記其現果明記果故。

    名為明了。

    問第八所持種子。

    總通三性有之。

    何局善惡。

    唯言明了。

    答所持種子。

    實通三性。

    故所生現。

    通三性果。

    今善惡者。

    且待外種唯無記性。

    不明了法故。

    雲于善惡則明了。

    非謂内種無無記法。

    新譯世親釋論意。

    通三性種子。

    問善惡種子。

    既是明了。

    若爾。

    異熟識體。

    亦應明了。

    所持種子。

    與識非異故。

    答不爾。

    異熟報識。

    唯無記性。

    無覆無記。

    等流因所生法故。

    因是善惡。

    果是無記故。

    問所持種子。

    體是何性。

    答種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