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法镕融。
混焉無礙。
理所成事。
如理如心。
融通無礙。
無所變塞。
言回轉者。
真性真爾。
常住不變。
而亦有其随緣流變。
不守自性。
順轉之德。
故随物緣。
轉變無方。
名為回轉。
随緣旋流。
即是回義。
成種種法。
是其轉義。
真如之德。
善成諸法。
無不轉變。
故雲善成。
一個教處。
具足境智行位等。
一切諸法。
融攝無礙。
攬理為教。
随所流理。
教等能依。
一切諸相。
無礙重重。
混通即入。
此以無礙所因之法。
成立無礙其門之義。
以有唯心随轉義故。
教義等法。
圓融自在。
章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者。
寶王如來性起德者。
十身如來。
性德法體。
自證圓極。
為體究竟。
一體不二。
理旨真法。
常恒不想。
生起業用。
法性自德。
任運故爾。
是故十門示現。
常恒施作。
此即海印三昧妙德。
自然大用。
不藉别緣。
此性起心。
所起諸法随心理故。
無礙周通。
重重無盡。
不可思議。
言如性起品說十心義等者即其事也者。
彼品中。
說性起意業。
有如來十種識。
一平等無依心。
二性無增減心。
三益生無念心。
四用興體密心。
五無切用等心。
六起住無礙心。
七種姓深廣心。
八知法究盡心。
九合功留惑心。
十性通平等心。
此是十門性起之中。
第四性起意業相貌。
性起妙心。
回轉自在。
業用繁興。
善成立故。
問異熟賴耶。
亦是唯心。
若有随此心識。
回轉善成義耶。
答今回轉者。
真知随緣。
全成事法。
事随理故。
事事即入。
有此義故。
事事無礙。
異熟賴耶。
唯是心識。
事法為限。
無有镕融。
非是今此無礙所因。
問若爾。
真妄和合第八。
亦有回轉成立無礙即入義耶。
答真妄和合。
成第八識。
第八之處。
實有本覺。
而與生滅。
和合轉變。
無有回轉無礙之義。
今此回轉。
是性起心。
是故不同真妄和合。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章此上諸義随托别事以顯别法等者。
世間所有一切事物。
藥草卉木。
種子萌芽。
根莖枝條。
葉華果實。
山河土石。
丘陵坑坎。
雲雨風光。
煙霞塵霧。
此等事法。
世間所有。
浮沉縱橫。
無量繁廣。
依托此事。
即體皆顯出。
無漏清淨。
有為無為。
種種法門。
此事即法。
此事即入。
舉一事物。
義通一切。
無不周盡。
此一事物。
通上教義體用師弟法智等。
皆彰其形。
俱現彼相。
非托此物表示别法。
物體即是玄法門故。
問若爾。
何故一乘教中。
舉一事物。
表一切法。
諸法随應有表示言。
答一乘教中。
雖一切物皆是法門。
而亦有言表示顯現。
此約即體。
作表示言。
并是不違托事顯法。
不同三乘教宗等中。
以别異事。
或作奇瑞。
或作嘉示。
事物非是即體法門。
寶王雲等。
種種名言。
皆是貴重自在潤益。
或是無生法忍。
或是智惠神通。
若是解脫。
若是功德。
十十無礙。
重重帝網。
皆是事物所作而已。
章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者。
此總結顯釋成十玄緣起行相。
體義狀貌。
十門解釋。
即同時等。
十玄門是。
言本文十義者。
立義十門。
即教義等。
所依體事。
言皆悉同時者。
所依體上。
必有十玄。
十依十玄。
暫不相離。
若無十依十玄以何镕融即入。
若無十玄。
十依如何得相即入。
體事玄門。
具足相和。
顯現圓教義理行相。
十依體事各具十玄。
即成百千緣起法門。
十玄各具十依體事。
亦即成立百依體事。
百依之中一依。
亦有十玄法門。
即成千玄。
千玄一一。
亦具十依。
千依體事。
各具十玄。
如是重重具足相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并是唯一緣起法門。
同時具周。
窮盡法界。
言普眼境界等者。
此中文句。
古有異解。
指事雲。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等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時。
但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已上)即引終南問答為證。
又雲。
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賢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何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征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已上)如是古德作此異解。
二義皆有其所由藉。
且依指事解釋文相。
義苑疏雲。
言十門與本文十義。
皆悉同時者謂每一門。
既帶同時等十門。
具此十門。
皆各具教義等十義。
一門既爾。
門門皆然。
重重取之。
乃至無盡。
故成緣起普眼境界。
言谛觀察等者。
約智修入。
則無心體。
極無間常行。
一生不克。
三生必圓。
斯之謂矣(已上)此釋生起。
以谛觀等。
屬義句初。
此釋義途。
未必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