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四

首頁
    。

    附在異生所依五蘊。

    有聲聞姓殊勝無漏種子體相。

    不在山河外。

    六塵中故。

    六處所攝。

    難陀等。

    不許本有種子義。

    釋此文雲。

    如産女有能生子用。

    說有人種。

    然其女身中。

    未曾有胎。

    此亦如之。

    堪能得證故。

    說有種。

    此堪任得義。

    非修所得故。

    法爾(已上)勝軍論師。

    唯本有義。

    上略纂釋彼所立義。

    難陀論師。

    唯新熏義故。

    今此中釋彼師意。

    此性種姓。

    非唯無漏。

    亦有法爾有漏種子。

    生方便行。

    助發無漏。

    璟興師雲。

    性種姓有二。

    一是有漏。

    以此為因。

    能生見道前七方便行。

    二是無漏。

    能生見道已去無漏(已上)此性種姓。

    一切聲聞種姓之人。

    各于一身。

    無始已來。

    法爾所得。

    是為其體。

    不定姓人。

    聲聞種邊。

    法爾轉來。

    其相亦爾。

    所言聲聞習種姓者。

    遇諸勝緣。

    發心趣向。

    修習學行等事是也。

    璟師亦雲。

    習種姓體。

    亦有二種。

    一是性種中。

    有漏種子。

    遇緣引發增長已去。

    即名習種。

    從此習種。

    生起見道已前七方便行。

    還即熏種。

    亦名習種。

    二是無漏。

    是性種遇緣引發增長已去。

    即名習種。

    此從習種。

    生起見道已去無漏。

    還即熏種。

    并名習種(已上)瑜伽聲聞地初立種姓地。

    明性種姓。

    次立趣入地。

    明習種姓。

    文義并廣。

    不能具引。

    此二如是。

    具名本性住種姓。

    習所成種姓。

    其性種性。

    要在未性未發心位。

    無始已來。

    法爾成就。

    具堪能性。

    乃至習前。

    并皆此性所攝持故。

    其習種姓。

    乃在發心已去。

    趣入修行。

    正是體故。

    獨覺種姓。

    亦有二種。

    一本性住種姓。

    二習所成種姓。

    本性住者。

    有情身中。

    無始已來。

    依附本識。

    有種子法。

    是可證得獨覺極果之堪能性。

    展轉傳來。

    法爾成就。

    法爾種子。

    通漏無漏。

    今取無漏。

    為性種姓。

    斷惑證理。

    妙智種故。

    此本性住。

    内六處中。

    意處殊勝。

    諸法所依心識法故。

    即意處中所攝。

    賴耶自體分處依附而住。

    賴耶有漏。

    性種無漏。

    體性雖不和。

    而附在寄住。

    其習種性。

    熏習所成。

    此有情願。

    值說獨覺乘法善友聞信受持。

    發獨覺心。

    即住自調自度之心。

    厭患世間。

    欣求涅槃。

    熏成種子。

    為道因緣。

    熏習熾盛。

    增長已去。

    随漏無漏。

    如應即是習所成種。

    有漏善種。

    初心已後。

    熏發增長。

    由此無漏。

    性種肥增。

    世第一法次刹那心。

    見道初念。

    自法爾種。

    無漏智心。

    現前生起。

    二念已去。

    新舊合和。

    無漏新熏。

    念念成種。

    瑜伽獨覺地。

    五相之中。

    有種姓相。

    其種姓者。

    即有三類。

    一薄塵種姓。

    煩惱輕薄。

    不着世法。

    住無染故。

    二薄悲種姓。

    于諸利樂有情事業。

    不欣樂故。

    三慢行種姓。

    離朋友等。

    無師獨悟無所敵故。

    性種姓中。

    有此三種。

    麟喻。

    部行。

    皆具此三。

    由此種姓。

    發心趣向。

    或成麟喻獨覺。

    或作部行獨覺。

    故法爾具三種種姓。

    由此更成習所成姓。

    新舊合和。

    生彼彼現。

    定姓獨覺。

    不定性中獨覺姓邊。

    皆具二姓。

    和合作因。

    問此獨覺乘。

    本性住中。

    三種種姓。

    新熏之中。

    亦有之耶。

    若有之者。

    其三種相。

    新相雲何。

    答以薄塵故。

    遠離愦[巿/人]。

    閑居寂靜。

    無有貪着。

    由此姓故。

    根勝聲聞。

    以薄悲故。

    自調自度。

    不能度人。

    亦不說法。

    以慢行故。

    起獨一計。

    麟喻獨覺。

    特由慢行。

    部行之中。

    先聲後緣。

    不出佛世。

    獨悟成故。

    中熏習有三。

    見無慢行。

    本性住中。

    有此三姓。

    故習成中。

    熏習有三。

    見道已前。

    唯有漏位。

    有漏新舊。

    和合成立。

    見道已後。

    無漏新舊。

    和合成立。

    生彼現行。

    随三種姓。

    皆有現行。

    上明二乘各各姓竟。

    菩薩二姓。

    前已前明竟。

    其不定中。

    菩薩姓邊。

    性習二性。

    亦同前義。

    問定性二乘。

    所具種姓。

    與不定中二乘種姓。

    有差别耶。

    答定姓二乘。

    不定中二所具種姓。

    無有差别。

    俱是二乘種姓法故。

    由此種姓。

    感二乘果。

    定不定姓。

    其義同故。

    然定性者。

    得果之後。

    永不棄舍。

    即入無餘般涅槃界。

    如大虛空。

    盡未來際。

    滅盡斷無。

    不定姓中。

    二乘種姓。

    得果之後。

    必定棄舍。

    回心向大。

    無有入寂。

    不定性身。

    有菩薩姓。

    是故回心趣向大道。

    問不定二乘。

    回心向大。

    已前所修。

    所得因果。

    為轉成大。

    為不爾耶。

    答回心之時。

    彼菩提心。

    即從大乘種姓生起。

    二乘因果。

    必是棄舍。

    非小因果轉成大乘。

    然彼小法。

    有資助此大行功能。

    非是虛棄。

    若終教宗。

    回心向大。

    轉成大行。

    始教不爾。

    諸乘别故。

    守其各各種子姓故。

    上明定性不定性者。

    無漏性種。

    及習種竟。

    因姓俱是具無漏種。

    然定不定二乘種姓。

    并是生空無漏之法。

    非以此種。

    成大覺果。

    菩薩種姓。

    及不定中。

    菩薩種姓。

    具足二空無漏種姓。

    由此姓故。

    必感佛果。

    法空智種。

    成佛因故。

    其無姓有情。

    既無無漏種故。

    非應論性習二姓。

    唯有有漏性習而已。

     延慶四年(辛亥)四月十五日于東大寺戒壇院述之花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作之與實圓比丘矣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四(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