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四

首頁
    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名三科法。

    諸法數中。

    是根本故。

    六根六境名十二處。

    眼等六根。

    名内六處。

    色等六境。

    名外六處。

    内六處中。

    眼等五處。

    即五色根。

    無見有對。

    第六處中。

    總攝八識。

    第六意處。

    以為殊勝。

    超勝前五有對色故。

    此意處中。

    既攝八識。

    其中第八阿賴耶識自體分處。

    即有法爾無漏種子。

    即是佛果四智心品。

    四智所有。

    一切功德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三十二相等。

    一百四十不共法。

    三明。

    六通。

    八解脫。

    八勝處等。

    一切諸德。

    無漏門去。

    如是諸法。

    皆于種子。

    具足成就。

    無有阙減。

    法爾無漏本性住種。

    與有漏門阿賴耶識。

    雖性不同。

    而第八識中。

    已寄托成就。

    具足圓滿。

    此即意處殊勝行相。

    言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者。

    此指法爾無漏種子。

    為本覺解性。

    阿賴耶識自體分處。

    有此無漏四智心品功德種子。

    法爾本然。

    既是四智本後心品。

    本來具足故。

    名本覺智之種子。

    故雲解性。

    性是因性種子義故。

    或可。

    證本覺理。

    能證之智。

    名之為解。

    此解之種。

    名為解性。

    本所附在。

    四智種子。

    名之即為本覺解性。

    雖是一論所說文據。

    今約宗義。

    為此始教性種性證。

    有何相違。

    若依終教。

    即以本覺理。

    為性種姓。

    真谛三藏。

    所得意趣。

    以本覺如。

    為性種姓。

    依彼義門。

    終教大乘。

    直取彼文。

    為性種證。

    今以别門。

    為始教證。

    有何相違。

    不可乖背或可言攝本覺解性。

    攝者隐藏。

    隐理從事。

    為性種姓。

    即是法爾無漏智種。

    如上心識章言攝理從事門如始教說。

    如來藏性是理。

    異熟賴耶是事。

    異熟為第八者。

    即是隐理從事為體。

    愚法小乘。

    攝義從名。

    以隐為攝。

    此等義例。

     章梁攝論雲聞熏習下。

    二引證。

    前所成立。

    本覺解性。

    即依此意。

    明性種姓。

    故引彼論。

    為義證。

    據論唯言解性。

    得論意故。

    立本覺稱。

    以彼解性即本覺故。

    此本覺性。

    在梨耶中。

    故言識中。

    所言聞熏習者。

    是習種姓。

    随善知識。

    聞大乘法。

    随順信解。

    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

    如是受習所熏種子。

    與本有種。

    和合共成。

    作一味性。

    見道已前。

    發心已後。

    所熏習法。

    非是無漏。

    而與有漏性種姓體。

    和合共成。

    此即有漏新舊合成。

    由此力故。

    無漏本性。

    勢力增長。

    肥壯強盛。

    乃至見道。

    初無漏生二念已去。

    無漏新熏。

    與本合和。

    念念熏習。

    生起現行。

    今有漏位。

    多聞熏習。

    與本性住無漏。

    合和令本性住增長強勝。

    以此為相。

    一切聖人。

    成其因種。

    此即佛果妙因種性。

    言一切聖人者。

    一切菩薩。

    大乘聖故。

    今就菩薩。

    明種姓相。

    是故一切皆因菩薩。

    或可。

    若約三乘。

    泛爾言之。

    三乘聖人。

    各随自乘。

    多聞熏習。

    與性種合。

    以此為因。

    生無漏現。

    故指三乘。

    名一切聖。

    三乘各多。

    名為一切。

    有何遮妨。

    法華玄贊攝釋一雲。

    六處殊勝者。

    此出無漏種姓之體。

    言無始者。

    顯法爾義。

    六處殊勝。

    相傳三釋。

    一雲。

    佛果根境。

    不過六故。

    但雲六故。

    以實而言。

    佛十二處。

    今因中姓。

    與果殊勝。

    六處為因。

    從果稱雲六殊勝。

    二雲。

    此是有情内六根處。

    于六處中。

    有得佛果。

    最勝功德。

    故名殊勝。

    三雲。

    是第六意處。

    無始以來。

    殊勝種姓。

    在其第六阿賴耶識意處之中。

    此第六處。

    名殊勝。

    六處評其是非。

    如唯識鈔(已上)今三釋中。

    此章主義。

    當第三釋。

    第六意處。

    攝後三識。

    後三識中。

    第八最勝。

    第八識中。

    有本性住無漏種子。

    總指此法。

    名為殊勝。

    今章所明。

    是菩薩乘性習二姓體性相狀。

    總而言之。

    三乘定姓。

    及不定姓各有本性及習種姓。

    且聲聞乘性種姓者。

    即定性聲聞。

    及不定姓中。

    聲聞乘義過。

    皆是一類本性住姓。

    瑜伽論第二十一曰。

    雲何種姓。

    謂住種姓。

    補特伽羅。

    有種子法。

    由現有故。

    安住種姓。

    補特伽羅。

    若過勝緣。

    便有堪任。

    便有勢力。

    于其涅槃。

    能得能證(已上)慈恩大師。

    略纂雲。

    種子法。

    即涅槃證之種子。

    由現有故。

    簡當有義。

    現簡于當。

    有簡于無。

    若爾勝軍常有。

    此如何通。

    解曰。

    由現煩惱等障可斷故。

    亦名現有(已上)璟興師雲。

    由無如來。

    于所依中。

    念念現成聲聞種姓。

    無漏種子。

    過解即生見道無漏。

    漸入涅槃(已上)瑜伽亦雲。

    問此種姓名。

    何差别。

    答或名種子。

    或名為界。

    或名為姓。

    是名差别(已上)此明種子異名。

    纂雲。

    能生現行故。

    名種子。

    梵本雲馱都。

    此雲界。

    是因義也。

    梵本雲濕縛婆縛。

    此雲性。

    是體性也(已上)論亦雲。

    問今此種姓。

    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

    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于此立有差别之名。

    所謂種姓。

    種子。

    界性。

    是名種姓(已上)此明本性住種姓相。

    璟雲若依執性。

    聲聞教中。

    雖未辨賴耶。

    今依大乘道理。

    說彼聲聞種姓。

    無漏種子。

    必須附在第八識中。

    以第八識。

    即是第六處攝。

    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已上)此六處義。

    大同今章。

    遁倫師記雲。

    泰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