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資熏有漏。
所造故業。
延分段身。
令極細妙。
若一劫過。
一劫勢力。
已盡後。
更資熏增長。
如是展轉經曆三大阿僧祇劫。
此即法相增壽變易。
今宗别盡别生變易。
始終二教所說皆爾。
問前三果人。
回心之後。
變易身行相雲何。
答初果回心。
修惑全有。
二果回心。
欲界修惑前六品斷。
後三品惑及上界惑。
全未斷滅。
此人三界修惑滅盡。
證阿羅漢。
最後報終。
舍分段身。
别受變易細妙色身。
二果三果回心之者。
随餘殘惑各斷盡已。
得羅漢果。
然後棄舍分段粗身。
别受變易。
此約現身盡惑證果。
受變易報細身為言。
或初二果回心之後。
随餘殘惑。
潤生受身。
修菩薩行。
後得羅漢。
棄分段身。
受變易報。
獨覺之中。
麟喻獨覺。
是定種姓。
必入涅槃。
部行之中。
不定性者。
先聲後緣。
在無佛世。
證勝果。
即是定姓。
入無餘滅。
如極七反。
有聖者等。
先緣後聲。
值佛出世。
聞教證果。
後回向大。
如迦葉等。
即是不定種姓人故。
章問若爾何故有聖教說下。
二寄顯變易。
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此段釋通轉難。
顯示寄顯義門。
此轉難意。
上既成立始教直進。
留惑種故。
受分段身。
至第十地。
是實報門。
問答已竟。
然經教中。
正說八地變易之義。
是故引此。
轉難前義。
此義正違經教文故。
問前于直進。
建立二類。
初是寄顯。
即明八地變易之義。
何故今更作此轉難。
答前唯立門出類而已。
然實報門。
正違彼經故。
施問答和會相違。
言有聖教者。
即下諸說十門之中。
第四教文。
是仁王經所說義門。
為顯此義。
廣立十門。
章答此等為欲寄對二乘下。
二答。
亦二。
初略示寄對。
二廣明寄對。
今初。
此中總意。
一切寄對二乘。
顯示同别勝劣。
是故教說。
皆有所以。
章然此寄對依諸聖教下。
二廣明寄對。
亦三。
初總标。
寄顯非一。
故立諸門。
二一說羅漢即同于佛下。
别明。
三由有如是下。
結成。
初中十門森烈。
次第解釋。
第一佛同羅漢。
亦三。
初标判二引證。
三約教。
今初。
愚法小乘教中所說。
如來果德。
與聲聞無學同。
名羅漢。
三乘俱斷三界見修諸随眠故。
三乘同證人空擇滅涅槃理故。
言更不分位者。
斷惑證理。
見修無學三道次第。
一切諸相。
同聲聞故。
問愚法二乘。
唯斷正使。
不斷習氣。
如來必斷不染無知。
不染無知。
即是見修煩惱餘殘習氣法故。
不染無知。
有斷不斷。
何同羅漢。
答今唯約就斷盡正使。
言同聲聞。
不言餘門。
若具言之。
非無差别。
如來是師。
羅漢是弟子。
如來斷智恩三德皆圓滿。
十八不共。
聲聞不及。
習氣斷不斷。
三明六通。
一切三昧功德法門。
如來最勝。
二乘不及。
如是等也。
章如律中說佛度五人已下。
二引證。
四分律。
出受戒犍度。
言五人者。
阿若憍陳如。
摩诃拘梨。
十力迦葉。
婆提婆敷。
阿鞞是也。
此五人中。
三人内族。
謂阿鞞比丘(亦雲阿涅槃)摩诃拘梨。
此雲二人。
并斛飯王子。
婆提婆敷(亦雲跋提)此是甘露飯王太子。
其二人者。
并佛外族。
謂憍陳如。
十力迦葉。
并是佛兩嫂阿舅也。
如來二月八日成道。
安居已前。
入定思惟。
夏日已後。
往鹿野園。
調五人根。
八月八日。
弗星出時。
阿若憍陳如。
初入見道。
證預流果。
其後四人。
漸次入見。
于後五人。
皆得羅漢。
即言世間有六羅漢。
佛及憍陳如等五人。
自餘諸律。
皆說此事。
事義極廣。
不能具陳。
言同座等者。
愚法教中。
三乘既同斷見修惑。
證人空理。
是故決定同坐同住。
迦葉尊者。
頭陀上行。
佛召迦葉。
令座等。
所座是人空理。
是智之所證。
所依處故。
能坐是無漏智。
即是生空無漏妙智。
章當知此約小教說者。
三約教。
愚法小教佛同聲聞。
名阿羅漢。
或時現老比丘像。
四月一度剃發。
即令阿難剃。
佛雖不入羯摩僧中。
而入應供僧中受供。
佛入僧中者。
入應供僧也佛入應供僧者。
大乘宗義亦爾。
章二亦于佛地下。
二分出如來。
或名分出羅漢。
佛果羅漢。
雖俱無學。
分降羅漢安置下階。
或分如來安置上階。
斷盡二障。
證得佛果。
煩惱功能。
于三界中。
發業潤生。
斷煩惱障。
不生三界。
絕後生有故。
聲聞無學。
保證念雲。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是名二乘所得四智。
殺賊不生應供三義。
名阿羅漢。
或唯言應。
此具殺賊等三義故。
此義即通三乘無學。
今佛果位。
名阿羅漢。
由斷盡此煩惱障故。
其所知障。
非二乘分。
唯是佛果不共所斷。
故斷智障。
立如來名。
此于同等無學果中。
如來安上。
羅漢安下。
如來是勝。
羅漢是劣。
為令小乘欣佛果故。
如言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此雲如來應正等覺。
或雲如來應供正遍知。
既言如來應供。
同對法論所說。
章三第十地名阿羅漢下。
第三十地羅漢。
此門羅漢。
一位分下。
大小階降。
涅槃經第六說有四依。
章四七地以還下。
第四七地羅漢。
亦五。
初标判。
二障之中。
煩惱障。
名界内惑。
由此煩惱。
發業潤生。
感三界内生報果故。
所知障名外惑。
由此智障緣。
感變易報故。
今此七地。
盡界内惑。
位分全同阿羅漢果故。
第七地。
寄同羅漢。
二如仁王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