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三

首頁
    引證。

    言遠達者。

    達謂至也。

    到也。

    行也。

    往也。

    即第七遠行地也。

    三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下。

    判斷。

    八地已上。

    是自在位。

    七地已前。

    未自在位。

    言分大小者。

    八地已上。

    寄為菩薩。

    是大乘故。

    七地已前。

    寄為小乘。

    是二乘故。

    四此約始教直進中說者。

    約教。

    以回心教無約此地寄對故爾。

    寄第十地。

    是回心教。

    前四依門。

    已陳述故。

    五此中既寄聲聞下。

    顯寄。

    此釋成意。

    即顯正答前所問義。

    七地粗淺故。

    寄分段。

    八地微細故。

    寄變易。

    故依仁王經所說意。

    正有七地分段。

    八地變易之義。

    唯識論等。

    即當此門。

    即以寄顯。

    還為實義。

     章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間下。

    第五五地羅漢。

    若約小乘。

    至第六地。

    六地緣生。

    寄獨覺故。

    其第七地。

    已過二乘故。

    寄菩薩。

    菩薩觀證生法二空故。

    第七地名無生法忍。

    于二空理。

    極忍印故。

    即當仁王經無生忍下位。

     章六世間二乘同前至六地下。

    第六五地羅漢。

    八地已上。

    寄同一乘。

    八地已上。

    一切菩薩。

    全同佛果。

    所行所證。

    任運自在。

    無方無礙。

    故得三種世間。

    自在示現解境行境十身。

    解境即融三世間十身。

    此十各各十身具足。

    即成百身。

    其成正覺身等十佛。

    即如來身所具十身。

    是名行境。

    自餘九身所具十身。

    皆是行境。

    第八地中。

    已說佛果所得融三世間十身故。

    後位中。

    不别說解境。

    而多陳說行境十佛。

    離世間品等所說。

     章七于初地八過之中下。

    第七地前羅漢。

    言八過者。

    十地經說初地勝德。

    超過地前。

    有八種勝。

    一段經文。

    論為八過。

    一入位過。

    經言過凡夫地。

    入菩薩位故。

    而過凡夫地一句。

    論判為總句。

    此過有八種。

    故始自住胎。

    至究竟成就。

    舉譬随應明次第生長相。

    初喻初住胎。

    二者家過。

    言入菩薩故。

    喻生貴家。

    三種姓過。

    言種姓尊貴。

    無可譏嫌故。

    作貴家子。

    得其姓故。

    四者通過。

    言一切世間道。

    入出世間道故。

    已在貴姓。

    餘不攝故。

    五法體過。

    言住菩薩法中故。

    以作他事。

    為己事故。

    以大悲為體故。

    六者住處過。

    言住在菩薩正處故。

    不舍世間。

    不染世間。

    善巧住故。

    喻世巧住故。

    七者業過。

    言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喻生命住在故。

    顯空聖智。

    冥真如故。

    八畢定過。

    經言如來種中。

    畢竟阿耨菩提故。

    佛種不斷。

    究竟涅槃。

    道法成就。

    與此相似故。

    是名初地菩薩八過。

    言比證分齊者。

    地前三賢。

    名為比位。

    相似比知。

    未得真無漏故。

    初地已上。

    名為證位。

    得如理智契會真如。

    理智冥同故。

     章八地前三賢位已過二乘地下。

    第八十信羅漢。

    初住已上。

    超過羅漢。

    是故二乘極果。

    即同十信位也。

    言如上起信論說者。

    上行位中。

    引起信論。

    三賢初位中。

    少分見法身。

    十方世界。

    八相成道等。

    初住已上。

    超過二乘。

    一一行相。

    說相寬廣。

    言如仁王經雲習種性中有十種心等者。

    十種心名。

    全是十信。

    非謂以舉信名。

    是十信位。

    取方便名。

    目十住故。

    初住已上。

    超二乘地。

    但所同者。

    十信而已。

    言此約終教退不退說者。

    以十信退位。

    寄同羅漢。

    以初住不退。

    獨為菩薩位。

    以不堕二乘。

    名菩薩不退故。

     章九信滿心後下。

    第九信中羅漢。

    大華嚴經賢首品中。

    具說信位滿心所得行果大用。

    自證設同究竟果海無方大用。

    說十三昧。

    圓明海印三昧為初。

    即是化他大用總相。

    同時顯現大善巧故。

    超過一切三乘法門。

    同教功能。

    亦非比及。

     章十初在凡地下。

    第十凡超羅漢。

    言沙彌發心者。

    演義抄十四下。

    亦指智論文。

    彼亦引涅槃經偈文。

    乃至初發已為天人師。

    勝出聲聞及緣覺等。

    此總約大乘教未發心已發心說也。

     章由有如是十門。

    寄對羅漢。

    明菩薩位。

    前所問難。

    即當第四功無功門顯二生死。

    上明始教所依身竟。

     章若依終教地前留惑下。

    文中為三。

    初立義。

    二問答。

    三又此教中地上變易下。

    三四種變易。

    今初。

    言地前留惑受分段身者。

    終教菩薩。

    十信萬劫修習萬行。

    十善增盛。

    生在善趣。

    相續修二利行大行。

    深伏煩惱。

    治道強勝。

    十信已滿。

    方入初住。

    此位應斷煩惱惑障。

    頓證人空無我妙理。

    然故留不斷。

    是故不取證。

    伏滅現行。

    不令生起。

    以所留種助願潤業。

    生六趣中。

    利益衆生。

    所助願者。

    利生大願。

    若唯願力。

    不能受生。

    地前淺位。

    誓願弱故。

    以惑助願。

    受生利物。

    所受分段。

    是不系業。

    所起漏心。

    是似有漏。

    于煩惱障。

    得自在故。

    以自在。

    所受不系業分段身。

    三賢始終一阿僧祇。

    修菩薩行。

    觀解唯識真如理性。

    第十回向最後身上。

    頓斷所留惑種。

    證人無我理。

    即入初地。

    此時所斷。

    于煩惱障。

    一時頓斷。

    故雲于初地中等。

    問為斷煩惱障。

    入初地耶。

    為先入初地。

    斷煩惱障耶。

    答第十回向最後念次。

    即歡喜地最初念位。

    此時頓斷所留惑障。

    是無間道。

    此無間道。

    即亦兼斷所知障粗。

    次刹那心。

    即解脫道。

    二障頓斷。

    二空所顯妙理頓證。

    斷障即初地。

    初地即斷障。

    言初地斷。

    無有過失。

    斷惑之時。

    不分見修。

    是故無有見修二道。

    既斷二障。

    受變易身。

    是故菩薩。

    入初地初。

    必受變易。

    此中智障。

    初地漸斷。

    細分智障。

    地地漸斷。

    智障正使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