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四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

    第六斷惑章。

    修行時分。

    要詫二種生死依身。

    随應受此。

    修行佛因。

    以此依身。

    随應伏惑斷障證理。

    成滿佛果。

    是故此門次前而來。

    斷謂斷滅也。

    絕也。

    盡也。

    惑謂迷惑。

    心迷理事境界等法。

    昏闇謬亂。

    失壞正路。

    絕此昏迷。

    令無帶礙。

    故名斷惑。

    五教淺深。

    各有涯限。

    故名分齊。

    亦名斷障。

    障謂障礙塞滞為義。

    礙正境故。

    惑有通别。

    别謂煩惱障。

    名為惑障。

    對所知障。

    名為智障。

    通謂通煩惱所知二障。

    皆立惑名。

    如天台師三惑之例。

    見思塵沙及以無明。

    皆名為惑。

    心神迷惑。

    迷境不知。

    是故智障亦名惑也。

    今言斷惑。

    即通二障。

    文中斷惑。

    通二障故。

    障必是通。

    通二障故。

    如慈恩義林斷障義之例。

     章若依小乘如餘别說者。

    聲聞緣覺。

    斷惑行相。

    具如愚法小乘教宗。

    諸論中說。

    毗昙宗中。

    發智論。

    六足論。

    大毗婆沙。

    法勝毗昙。

    雜心毗昙。

    俱舍。

    正理。

    顯宗論等。

    此是薩婆多宗諸論。

    成實論宗。

    即經部攝。

    或昙無德部等所攝論也。

    今章大意。

    大乘教宗。

    所說森羅。

    義容混雜參涉。

    不定。

    明此差異。

    令無混亂。

    故大乘中。

    分别四教。

    立其分域。

    令義無濫。

    是故大乘教宗(四階)之中。

    委細演說。

    分明顯示。

    小乘異大。

    差别顯然。

    故直指陳。

    事不委細。

    或有略陳。

    随宜不定。

     章一約位滅惑等者。

    初是随何等位。

    于一一位。

    有斷惑相。

    明此義故言約位滅惑。

    後是随斷何惑。

    即顯其位。

    随滅惑分齊。

    顯示位别。

    故言寄惑顯位。

     章若依始教具足三乘下。

    文中為二。

    初标定能斷所斷。

    二陳演斷惑相狀。

    初中亦二。

    初标立能斷。

    二标立所斷。

    今初。

    能斷是智。

    亦雲斷惑。

    即是能所和合之相。

    言具足三乘等者。

    始教大乘。

    是三乘教之本。

    總通必被三乘根機。

    是故所說一切行相。

    亘通三乘。

    顯示義理。

    雖明三乘。

    本意唯為引小入大。

    其回心教。

    專引小乘。

    入大為本。

    一切影似小乘施設。

    直進教意。

    亦顯回心。

    遠引小乘。

    大乘粗淺。

    亦顯小乘。

    故始教宗。

    通明三乘發智斷障。

    證理行相。

    通被三乘。

    通明三乘。

    是故始教。

    名三乘教。

     章障有二種謂煩惱所知者。

    二标立所斷。

    本後二智所斷之法。

    不過二障。

    是故總通标立二障。

    唯識論第九雲。

    煩惱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

    薩迦耶見。

    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随煩惱。

    此皆擾惱有情身心。

    能障涅槃。

    名煩惱障(已上)此中謂執遍計等者。

    此出煩惱障體。

    此皆擾惱下。

    是釋名也。

    今是取釋此總名也。

    貪瞋等惑。

    适起現行。

    惱亂身心。

    令不安穩。

    能礙涅槃寂靜理故。

    論亦雲。

    所知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

    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

    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已上)此中初出障體。

    覆所知下。

    是釋總名。

    今是取此釋總名也。

    言所知境者。

    有為無為二種境故。

    其根本智。

    緣無為境。

    照真如故。

    後所得智。

    緣有為境。

    照事法故。

    後得無分别智。

    亦緣真如。

    緣非安立谛故。

    而變影像。

    非真證故。

    說是障智不令證境。

    是故名為障菩提也。

     章先辨二乘斷煩惱障下。

    二陳演斷惑相狀。

    亦二。

    初明二乘斷惑。

    二明菩薩斷惑。

    此即三乘斷惑行相。

    聲聞獨覺。

    束為一門故。

    三乘斷惑。

    總為二門。

    初明二乘斷惑中。

    有二門。

    初明斷煩惱障。

    後明斷所知障。

    初中亦二。

    初總标分列。

    言障名數者。

    是所斷惑。

    言斷得果者。

    是能斷智。

    亦是以智向惑治斷。

    然後證理。

    即名得果。

    證理之處。

    名為果故。

    斷謂能所對合成故。

    二初中煩惱有二下。

    次第解釋。

    亦二。

    初障名數。

    二斷得果。

    初中有五。

    一列障名數。

    二見修分别。

    三八識分别。

    四三界分别。

    五開惑頭數。

    煩惱行相。

    以此五門。

    顯示大途。

    簡要在茲。

    第一列障名數。

    言煩惱有二謂分别俱生者。

    唯識一雲。

    然諸我執。

    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我執。

    無始時來。

    虛妄熏習。

    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緣第八識。

    起自心相。

    執為實我。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緣識所變五取蘊相。

    或總或别。

    起自心相。

    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細故難斷。

    後修道中。

    數數修習勝生空觀。

    方能除滅。

    分别我執。

    亦由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及邪分别。

    後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

    起自心相。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

    起自心相。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粗故易斷。

    初見道時。

    觀一切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