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

首頁
    。

    逆超。

    順逆超。

    是名六反。

    或入八定。

    于非想地。

    漸次微心。

    次微微心。

    次入滅定。

    都滅心識。

    是滅定體。

    此時未滅六七二識。

    滅定為依。

    即滅及身滅智。

    無餘涅槃。

    問寶師所判。

    與香象所判。

    滅定無餘。

    有何差别。

    答寶師所判。

    後時教中。

    說為三昧。

    而有變易故。

    非滅定。

    滅定唯滅轉識。

    不滅依身。

    無餘具滅有身及心。

    故彼此異。

    賢首既言體唯滅定。

    大途同故。

    理實細尋。

    亦是不同。

    不同之義。

    還同寶師。

    言安住無漏界者。

    二乘入滅之處。

    是煩惱有漏滅無之處。

    清淨寂靜。

    無有妄染。

    名無漏界。

    無有别處。

    唯清虛故。

    此就小乘及以始教所談為言。

    若約終教。

    二乘入滅。

    無餘之處。

    别有淨土。

    如智論說。

    有妙淨土。

    出過三界。

    諸阿羅漢。

    當生其中。

    此是二乘入寂之處。

    大乘見之。

    居化淨土。

    諸漏已盡。

    諸有法不受後有。

    入滅之處。

    名無漏界。

    雖化淨土。

    而非三界。

    是故智論言出三界入寂二乘。

    皆居此土。

    言無有究竟趣者。

    二乘涅槃。

    方便施設。

    非實涅槃。

    但種離三界。

    名為解脫。

    非一切脫。

    是故言無有究竟趣。

    不能趣向無上菩提。

    故雲無究竟趣。

    言亦複不退還者。

    不趣佛果。

    亦不還三界。

    居二界中間。

    光宅法師等。

    名中間生死者。

    無究竟趣故。

    非真界外。

    斷煩惱正使故。

    為出三界。

    名不退還。

    有習氣故。

    名中間生死也。

    中間生死。

    即分段攝。

    言得諸三昧身者。

    無餘界中。

    所受微細變身故。

    于分段苦。

    得滅定故。

    三昧身者。

    微細變易身故。

    約心即名三昧樂故。

    梨耶變易。

    非是樂受。

    得分段苦上。

    名為樂。

    言乃至劫不覺者。

    此總兼攝多劫等量。

    一劫已前。

    少時分濟。

    亦乃至攝。

    言譬如昏醉人者。

    譬無漏界寂滅之人。

    入滅之間。

    微細梨耶。

    生滅遷流。

    無有六識。

    如酒醉故。

    言酒消然後覺者。

    無餘滅中。

    劫數滿足。

    方生心故。

    如醒悟人。

    言彼覺法界亦然者。

    此合法體。

    寂界劫滿。

    多生心識。

    爾時諸佛及菩薩等。

    于彼人所。

    說一乘法。

    教化勸誘。

    舍小乘心。

    令發無上大菩提心。

    其後即作漸悟菩薩。

    趣向菩提。

    三賢十聖。

    次第進修。

    證得佛果。

    故雲得佛無上身也。

    言解雲此文但總相說者。

    上言乃至劫。

    此言總包。

    此中貫攝多劫等故。

     章若差别說者下。

    二别說。

    亦二。

    初略說。

    二初略說。

    二廣說。

    今初。

    言到阿耨菩提心位者。

    指十信初心。

    名菩提心位。

    一切二乘。

    回小入大。

    發菩提心。

    必住十信位中初心。

    此約心者。

    若豎取者。

    第一信心。

    若橫取者。

    十位。

    名取初心之位。

    修習十信。

    十位同時随應習學。

    謂信進念定慧等也。

     章如涅槃經雲下。

    二廣說。

    亦二。

    初引經文。

    二釋經意。

    今初。

    涅槃經中。

    說八六萬等。

    五果回心行相。

    文廣非一。

    五果經劫。

    有五處文。

    謂第十一。

    第二十一。

    二十。

    二十三也。

    今章所引。

    彼經第二十。

    十二所說文也。

    彼所說意。

    高貴德王菩薩。

    問佛。

    四重。

    五逆。

    謗法。

    闡提。

    此等雲何得有佛性(已上佛說彼輩皆有佛性之義)若有佛性者。

    何故堕地獄。

    又雲何言無常樂我淨。

    若斷善者。

    雲何是時佛性不斷。

    又雲何言是常樂我淨。

    若佛性不斷者。

    何故名一闡提。

    彼一闡提等。

    佛性不斷者。

    此即斷善闡提等輩。

    應非決定即是不定。

    若此等輩。

    皆不定者。

    四果支佛。

    所得之果。

    應亦不定。

    皆悉成佛。

    若彼五果。

    是決定者。

    應不成佛。

    若爾。

    斷善謗法等輩。

    亦是決定。

    應無佛性。

    應不成佛。

    佛一一答此等所問。

    其答總意。

    乃至謗法斷善闡提。

    皆是不定。

    以不定故。

    皆必成佛。

    四果支佛。

    亦皆不定。

    以不定故。

    皆悉得到菩提心處。

    經說四果支佛不定義雲。

    善男子。

    須陀洹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八萬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六萬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四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羅漢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

    或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十千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此即定性二乘。

    宗性決微。

    此世不能回心向大。

    決定入寂。

    既彼本來具足佛性故。

    雖得果趣寂灰斷。

    而是不定。

    無有斷滅。

    本覺佛性。

    熏練動發。

    劫限滿時。

    小執醒。

    心想還生。

    回心向大。

    回心之時。

    即至十信初心。

    故言得阿耨菩提心。

    是故即成定性二乘。

    入寂之間。

    随應經劫。

    劫滿生心。

    至信位初。

    五重誠證。

    二乘無有畢竟定性。

    皆是不定。

    故皆成佛。

    問彼涅槃經。

    餘三處文。

    雲何說之。

    請養神解。

    答涅槃第二十三雲。

    複次善男子。

    随有小王之所住處。

    名曰小城。

    轉輪聖王。

    所住之處。

    乃名大城。

    聲聞緣覺。

    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

    名四涅槃。

    無上法主。

    聖王住處。

    乃得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