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事舉行境解境二十身。
七。
因果二分說不說之義。
限别教欤。
通前四教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通者。
凡前四教因中即有。
至果即無雲事。
一宗所定也。
何可有不可說果海耶。
是以見下文起盡。
前四教中無開因果二分。
若雲爾者。
至相大師釋十地論教義。
二大雲通一乘三乘。
不通小乘(文)教義二大既因果二分也。
知通三乘雲事。
如何。
答。
問○普眼境界(雲雲)。
限普賢菩薩一人欤事(略文義)。
八。
問付四車建立。
且終頓二教菩薩。
攝門外之三車欤。
為當攝露地白牛欤。
兩方也。
若雲攝白牛者。
章下文釋中同三教雲。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文)。
知攝三車雲事。
若雲爾者。
清冷大師解釋中。
終教已上是一乘也(見)。
既是一乘也。
尤可攝大白牛車也。
如何。
答。
一義雲。
宗家心當章并探玄第一等。
皆終頓二教三乘教故。
攝門外三車(見)清冷大師終教已上一乘故。
攝大白牛車判(給)但清冷大師心。
于法花以前實教。
有會不會二義(光宅立教之科)。
若依實體不足皆屬法花之釋者。
可有攝三車之義欤。
又宗家心玄記一處解釋。
合終頓二教釋同教一乘。
爾者又以終頓二教。
可有攝大白牛車之義欤。
宗家心對華嚴法花等純一乘。
指餘教釋三乘。
清冷大師依一性五性門。
對始教三乘。
以終教以上釋一乘。
雖異表裡不可相違欤。
但會解記師資相違(雲雲)。
大疏一上雲。
二對權顯實。
則前二是三乘。
後三為一乘。
則不違法花四乘(文)。
探玄記一雲。
或開為二。
謂一乘三乘教。
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
然通三乘趣入。
故名三乘教。
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
故唯是一(文)。
又雲。
四或分為四○一于上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開兩教。
故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花等。
四别教一乘。
華嚴等(文)。
此釋起盡合終頓。
名同教一乘(見)。
此外章玄等無此義也。
大疏一上雲。
三引為即前權教菩薩○權教極果無實事故(文)。
抄四上雲。
疏權教極果○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即有至果。
皆無由修權因。
若入地故即入實故(文)。
依此釋者。
終頓二教又權教三車之所攝(見)。
如何。
答。
問。
門外三車攝愚法欤。
答。
爾也。
付之。
次下文雲。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義中(文)。
至下可料簡。
九。
問。
小乘教菩薩。
三車之中攝何車耶。
答。
門外牛車可有三身。
小乘教佛化身一分故可攝牛車也。
探玄第一雲。
成佛唯一。
但機有淺深。
教說三類。
匪謂成佛體實有三(文)。
抄二(下)雲。
盡無生智是二乘體。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文)。
問。
牛車大白牛車同體欤。
異體欤。
三車四之诤别可抄。
十。
問。
門外三車同所設之欤。
答。
可同所也。
付之。
二乘才離分段之系業。
以為究竟。
菩薩永超二種生死。
法既各别也。
喻車豈同處耶。
答。
始教以三乘同見為本。
故約化身出牛車。
化身斷惑證理二乘無異。
故置同處也。
故妙經中但雲門外三車。
不說别處。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之解釋此心欤。
問。
羊鹿二車喻何乘耶。
答。
妙經中羊車聲聞。
鹿車緣覺喻也。
付之。
指事上(本)雲。
瑜伽第四十品作四車喻○一鹿(喻聲聞。
是劣故。
此中取居山故。
與此不同獨覺喻也)。
二牛(喻獨覺。
勝聲聞故)。
三馬(喻地前。
所釋涅槃上二亦喻涅槃)。
四象(喻地上。
所釋涅槃以最勝故)。
○解雲。
所喻雖别。
而義無别故取為證(文)。
十一。
問。
四衢露地門外此三種同欤。
異欤答。
抄二(下)雲。
四衢即四谛○昔指三乘三界門外○言機索者。
三乘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文)。
指事雲。
門外等者○三乘之教行合名為門。
能出三界火宅故。
理出教外故名門外(以上基師釋也)。
智周師引吉藏師釋雲。
複有義。
此名三界限域為門。
故複文雲。
即此三車皆在門外。
複言燒門。
故知。
三界以之為門(文)。
又雲。
靈範師雲○今在門外者。
非想貪為門。
以涅槃是無漏法。
非貪所系名在門外(文)。
又雲。
四衢者○大乘基等雲。
四衢道者。
四谛理也。
三乘并觀四谛理故○(惠藏師。
吉藏師。
玄範皆與此同也)。
吉藏統略雲。
餘昔依舊釋四衢喻四谛。
此解可約昔教出三界證四谛。
便得涅槃。
此是見車得車。
不應更複索。
又明四衢及露地。
明無五濁。
亦同上過也。
望今教釋者。
四達曰四衢。
則四方皆空不見車不得。
靈範師雲。
四衢道中者○喻于我生已愚等四智究竟道中。
灌頂記(并)禦制雲。
四衢譬大乘四攝四等。
門外四衢露地等雖似異釋。
大意不可違。
出過三界處。
三乘自證涅槃之體也。
抄二(下)又雲。
向若有體即不合索。
諸子皆索明無體(文)。
十二。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事。
指事雲。
元曉雲。
此名方便。
略有四義。
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說教○二者即三乘巧順三機持業作名○三者為一乘教作前方便○四者于一乘理權說方便○此名為門。
有其二義。
一者出義。
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義。
又依此教入一乘故。
然門有二名。
若言佛門人門。
則門非佛人。
若言闆門竹門。
即門是闆竹。
今三乘教名方便門。
同闆竹門○開方便門有其二義。
若望出義說三乘時。
開而不閉。
望其入義說三之時。
閉而不開○今說一乘教。
言三是方便。
方開方便門令入一乘故(文)。
抄二(下)雲。
昔言有三。
是方便門。
則閉于一實。
今雲無三。
則一理自顯。
故雲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文)。
此文約理。
又雲。
若約行者○謂三行别。
則方便之門閉于一實。
今會為一。
則方便門開一實顯。
故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