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中)

首頁
    (文)。

     章。

    中論初說者。

    中論第一雲。

    問曰。

    何故造此論。

    答曰○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

    畢竟空無所有。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文)。

    指事所引也。

     複古雲。

    中論初者。

    即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也(文)。

     問。

    章文堪入終教即便定者(文)。

    爾者此終教者。

    限深密第三時欤。

    通楞伽勝鬘等欤。

    答。

     問。

    文殊不二終頓事已上分教開宗段抄之。

     問。

    第七門回三入一與第八門會三歸一。

    雲何異欤。

    答。

    唐本章六無如會三歸一等之六字。

    如法花同教說(雲雲)。

    依之。

    複古釋雲八從三入别○堪入别教者○還是從三入一。

    但根利不見所舍方便耳○如法花同教說者。

    以此經宗于會三歸一。

    是故上之二門雖入同。

    入别利鈍不同。

    皆就機破會。

    不同花嚴初成頓說無權可會(文)。

    此記心第八門自法花同教入别教義也。

    其别教者。

    可通法花花嚴欤。

    又回三者。

    三權一實之義。

    會三者。

    三即一義也。

     抄二(下)雲。

    然開廢等言。

    有通有局。

    若約局者。

    約教則廢三立一。

    三教虛設故。

    約理則開三顯一○開無三理一極自彰故。

    約行即會三為一。

    三乘之行皆佛因故。

    約果則會三歸一○三乘之果非究竟故。

    若約通者。

    唯廢一種則約于教開會等言。

    并通四種。

    今疏從此(文)。

    依局配之義可料簡也。

    又會為會歸各别也。

    可見抄。

     十四。

    問。

    直往别教機見三乘等法欤。

    答。

    章本來不見說三乘等(雲雲)。

    付之。

    上兼于下。

    何不見欤。

    答。

     大疏一(上)雲。

    若約一乘。

    則始終唯為圓機說于圓極。

    如花嚴等。

    其中不通小乘。

    複攝九世該于前後。

    更無異說(文)。

    唯為圓機(雲雲)。

    更無異說(雲雲)。

    不見三乘等(見)。

    但雲。

    不通小乘(雲雲)。

    似不揀三乘。

    雖然且舉在座不聞之類。

    實可揀于三乘之法也。

     疏一(上)雲。

    九此上諸門盡通三際。

    十上之九門。

    随處随時重重無盡。

    皆無前後。

    後之二門。

    正是花嚴境界(文)。

    準此解釋。

    化儀前後之中。

    前八門小乘三乘等之法也。

    而指上之九門為花嚴境界。

    以知今章本來三乘等者。

    一代諸教皆佛智内證花嚴圓教見故雲不見也。

    故章雲。

    十惑有衆生○證入果海者。

    則見上諸教并是無盡性海(文)。

    既雲見上諸教。

    諸教皆果海也。

    定知。

    第九門一切佛法并于初時等(雲雲)。

    一切佛法者。

    諸教也。

    是即直往機證智之境界也。

    縱三乘各别之法。

    雖見聞非實義故雲本來不見也。

     複古雲。

    不見三小者。

    直體顯一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義故。

    不對二乘無所破故。

    無權可會不同法花(文)。

     十五。

    問。

    三乘根不定而進入别教(雲雲)。

    爾者二乘聖者直入别教欤。

    答。

     玄一雲。

    四轉為者。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

    故說此經唯為菩薩不攝二乘○設第八會有聲聞者。

    為寄對顯法。

    表如聾盲非是所被。

    其六千比丘非是羅漢故。

    不相違。

    是故當知。

    一切二乘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依究竟說無有二乘。

    而不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

    故說此經唯為菩薩不攝二乘○設第八會有聲聞者。

    為寄對顯法。

    表如聾盲非是所被。

    其六千比丘非是羅漢故。

    不相違。

    是故當知。

    一切二乘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依究竟說無有二乘。

    而不回入共教菩薩無彼菩薩。

    而不入此普賢之法(文)。

    付此文學者異義往往也。

    一義雲。

    愚法回心之二乘。

    何不可有直入别教之義。

    其故或雲。

    唯為菩薩不攝二乘。

    或雲。

    一切二乘總無頓入故。

    此文尤明鏡也。

    不可及異端。

    次共教者。

    亘三乘菩薩與同教一乘。

    其故無有二乘。

    而不回入共教菩薩(雲雲)。

    若共教言限三乘菩薩者。

    法花會上不可有聲聞衆故可通也。

    縱雖無劫國名号之授記。

    回入三乘菩薩。

    豈非舍二乘名得菩薩稱欤。

    又法花花嚴雖同車體。

    舍利弗(至相大師。

    宗家)等法花會至方一乘入。

    所入一乘即是花嚴别教(雲雲)。

    豈法花所入花嚴欤。

    但大疏一(上)或有從小直入一乘者。

    一乘者同教一乘也。

    清涼大師心終教已上一乘故。

    全非别教一乘也。

    一義雲。

    若約别教一乘者。

    指六千比丘回心雲從小直入欤。

     施設異相。

     十六。

    問。

    佛地經所說十八圓滿土者。

    通同教欤。

    答。

    章雲。

    三乘終教及同教說(文)。

    付之。

    既界外土也。

    尤可限終教。

    何通同教乎。

    答。

     折薪第二雲。

    佛地經等者○終教。

    可知及一乘同教者如下。

    以佛地經化身具實報功德。

    為即權歸實故屬同教。

    彼約身。

    此約土。

    既身是釋迦合居化土。

    而經顯十八圓滿即化土。

    以顯報土即化顯故屬同教攝也(文)。

    如下者。

    指下卷攝化章也。

    可見。

     集二雲。

    十八種圓滿者。

    一顯色圓滿。

    二形色圓滿。

    三份量○十八依持○鎮國雲。

    然依佛地十八圓滿唯約他受用土(文)。

     十七。

    問。

    花嚴經會座可有聲聞衆欤。

    答。

    唯别菩薩(雲雲)。

    付之。

    十地品雲。

    其餘樂小法者。

    聞此深甚難思議事。

    或生疑怪(雲雲)。

     玄第十雲。

    二其餘樂小下舉損以違○又指彼餘處。

    後時抄疏為餘。

    非是會中有此抄疏。

    又是地前不定種性。

    不能一向修菩薩道。

    故雲樂少也。

     疏六上雲。

    劣解之人通凡小等。

    皆是迷法之器故(文)。

     抄十四上雲。

    疏劣解之人通凡小等者。

    經言劣解。

    論經雲樂小法者。

    故疏合舉凡即地前。

    小謂小乘等取權教菩薩。

    此中無小。

    何以揀之。

    謂此會中亦有小心之衆生。

    故亦可不欲廣被。

    即名為小。

    此雖揀之激令起心。

    即為所被(文)。

    小心衆生者。

    不定性地前有小乘心故。

    亦可不欲廣被者。

    雖非小乘心。

    凡夫狹劣之機欤。

    疏所舉凡小二機也。

     同本異譯聲聞對告衆アリ(雲雲)。

    本住經四卷。

    漸備一切智德經四卷。

    十地品異譯。

    羅摩伽經三卷。

    法界品異譯。

    此等可撿。

     十八。

    問。

    章文。

    如海憧比丘等(雲雲)。

    釋何事欤。

    答。

    唐本無如海憧比丘之句。

     義苑所牒本雲。

    答。

    彼中别聲聞意者有二種。

    一寄對顯法故。

    為示如聾盲。

    顯法深勝也。

    二文殊出會外所攝。

    六千比丘非是前所别衆。

    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

    令回向一乘故作此說也(文) 指事雲。

    言答彼中初别聲聞者。

    或本雲。

    彼列聲聞意有二種。

    一寄對顯法故。

    為示如聾如盲顯法勝也。

    二文殊出會外所攝。

    六千比丘等非是前列衆。

    此等皆是已在三乘。

    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說也(有雲。

    此說後說難見)。

    解雲。

    此後說亦勝上。

    雲或衆生。

    此世三乘根不定故。

    堪進同教一乘者。

    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

    皆依一乘無盡教起。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

    是故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

    花嚴經同教中說。

    是故知。

    是在三乘位長養根機入一乘同教也(文)。

     折二雲。

    六千非前列衆等者。

    以唯舍利弗一人前列衆中有。

    六千既是身子弟子。

    又從别房出辭佛來詣。

    故知非前所列也。

    言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者。

    孔目雲。

    其位在頓終。

    義通始教等。

    既六千當頓終始三教。

    故今雲已在三乘中也。

    問。

    清涼權為雲或在法會而聾盲。

    彰其絕分。

    或示在通而啟悟知可回心則此二衆皆權聲聞。

    如今義者應非是權也。

    答。

    若據探玄本。

    雲轉為故雲。

    彼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方入此普賢法(文)。

    設第八會有聲聞者○其六千比丘非是羅漢故。

    不相違○釋雲。

    展轉而來故。

    故雲已在三乘中等。

    此則實是聲聞轉入也○若據清涼。

    正改此轉為雲權為也。

    又六千但名回小入大故與今小異。

    若爾今文與孔目同。

    探玄于此義中皆約實說。

    以是所被之機故(文)。

    準唐本并指事所出異本。

    六千非此聲聞者。

    全非持聲聞。

    三乘機故非小乘聲聞雲事也。

    故複古雲。

    其諸比丘位在三乘中回心人也。

    非是小乘聲聞位人(雲雲)。

    而今本如海憧比丘等者。

    旨趣未審。

    一義雲。

    準清涼大師權為釋。

    六千雖外相聲聞形。

    内實菩薩事例海憧欤。

    一義雲。

     問。

    三乘教中可說十佛欤。

    答。

    彼三佛此十佛(雲雲)。

    付之。

    勝天王經說十佛。

    如何。

    抄二(上)引之可見。

    答。

    準孔目第三卷。

    璎珞經十谛同教義。

    花嚴十谛别教義(雲雲。

    取意)。

    知三乘教中縱雖有十佛十谛之名義。

    非無盡圓融圓教之義。

    故揀之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