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中(上)

首頁
    三性義。

     一。

    終教依他所似體。

     二。

    終教已上所執體。

     三。

    瑜伽等随緣真如有無。

     四。

    攝論遍計所執體。

     因六義。

     一。

    謂一切因者通種現欤。

     二。

    謂一切因者通内外種子欤。

     三。

    滅法待緣欤。

     四。

    果俱有義義待緣。

     五。

    六義列次。

     六。

    恒随轉自類相生。

     七。

    六義增滅。

     八。

    增上緣六義。

     九。

    始教現行六義有無。

     十。

    終教現行六義。

     十一。

    六義八不遮表。

     十二。

    因門即門空有同異。

     十三。

    六相三乘一乘。

     問。

    三性同異等之四門。

    限别教之義欤。

    通終教等欤。

    答。

    疏一(上)今顯别教一乘。

    略顯引四門。

    一明所依體事。

    二攝歸真實。

    三彰其無礙。

    四周遍含容(文)。

    是四門共别教一乘之義也。

    而二三事理無礙也。

    故知。

    今章四科共别教義理也。

    但不妨初二通同教之義。

     指第五雲。

    初門即同教分齊。

    第二門義通同教分齊○即此以顯緣起相由。

    即别教義也。

    二門即别教分齊(文)。

    此記心三性義唯同教。

    因六義通同别。

    後二唯别教見。

     問。

    六相義可通同教等欤。

    答。

    折後二唯别教(雲雲)付之。

    六相義本出十地論。

    相宗中依釋之(雲雲)。

    尤可通同教等。

    如何。

    答。

    問。

    三性同異者。

    如次總别三科雲同異欤。

    為當總别之中各有同異欤。

    答。

    折雲。

    本即末義。

    是三性同義也(文)。

    準此釋。

    别明中本末不一三性異義。

    本末不異三性同義也。

    總說之段例有同異三性本末異義。

    一際圓融同義也。

     三性列次不同。

     須彌頂上偈贊品列遍計依圓(經疏可見)。

     攝論雲。

    沙執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依他。

    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圓成實智觀無義。

    唯有了别三。

    彼無故此無。

    是則入三性(文)。

    唯識論第八列遍計依圓。

    今章何列圓依計欤。

    答。

    約地前相似觀遍計依圓列(文)。

    約地上證智圓依遍計列也。

    故唯識引厚嚴經雲。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皆如幻。

    出等依雖有計而非真(文)。

    第五地以前先起正體智證真如。

    後起後得依俗谛故。

    如是次第委細相宗所談也。

    但今章約本末之次第。

    列圓依計也。

    又下總說科引阿毗達磨經。

    遍計圓成依他列。

    波羅門問經說。

    依他遍計圓成列欤。

    染淨總别等之次第欤。

    不可一準。

     一。

    問。

    終教之心依他似有者。

    所似之外體如何定之欤。

    答(雲雲)。

    一義雲。

    依他假法似遍計實有也。

    付之。

    指依他之當體。

    或名幻有。

    或名假有等。

    全無能似所似之義。

    直顯如幻虛假之即體。

    以知似有者。

    但可名即體幻假之義。

    何可有能似所似之義欤。

    答(雲雲)。

     起信義記上雲。

    良以真心不守自性。

    随熏和合似一似常故。

    諸愚者以似為實。

    取為内我我見所攝。

    故名為藏(文)。

    釋第八識之所藏之義文也。

    随熏和合者。

    第八識體也。

    似一似常者。

    似遍計所執之常一主宰也。

    爾者依他法體似遍計之實有事。

    此釋分明也。

    但幻有者。

    幻者所喻也。

    依他之八喻之中随一也。

    假有者。

    指即體名也。

    強不可一準欤。

     唯識述記第九本雲。

    有雲。

    諸心心所雖各體是一自證分而似依他二分而生。

    謂相見分。

    諸經論中說。

    二取者。

    是此二也。

    如是二分雖似體有理實無也。

    此之二相中辨等說為計所執(文)。

    安惠論師義也。

    是體性都無之遍計所執之相見二分。

    似依他如幻之自體分。

    護法正義。

    依他相見二分。

    似遍計之相見二分也。

    付安慧義。

    能似所似等料。

    簡繁故略之。

    今之義者。

    相順護法正義也。

     二。

    問。

    終教之意遍計所執者。

    通三細無明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通者。

    準起信論意。

    業相之位相見末分。

    何可有遍計所執之義欤。

    是以當處文以彼所執似為實(雲雲)。

    若以根本業相雲遍計所執者。

    所執之體一向可真。

    如何可雲執似為實欤。

    以知。

    以業相自體分為依他之似有。

    轉相已去心境差别之位名遍計所執(見)。

    例如安惠論師二分唯遍計之義。

    加之。

    既遍計所執何可開能執之情欤。

    答。

    終教以上心以三細六粗無明倒執之心境名遍計所執。

    以所依真如名圓成。

    指和合如幻之體名依他之似有事。

    列祖處處解釋也○業相位随相見末分既是法執也。

    尤可遍計之體性。

    但執似為實等者。

    真妄和合最微之位名業相。

    即依他如幻之體也。

    而彼業相三無明不知自體之如幻。

    故迷執自之業相依他之似有也。

    如是轉相已後皆分分迷執依他似有。

    故釋執似為實也。

    次于所執之名言相違雲難者。

    當情現相情有理無之義。

    顯故名遍計所執欤。

    或又遍計之言攝能執欤。

    故舊譯名分别性(見)。

     抄三上雲。

     疏四(上夜摩偈贊品)雲。

    第二勝林○十頌分二○後七中令于依他修三無性觀。

    以餘之二性不離依他故。

    由于二性成他依故。

    謂圓成是依他體性遍計。

    但橫執依他。

    又迷真似現故。

    即依三性說三無性。

    三性尚一。

    豈有三無。

    三無但是即有之無。

    三性但是即無之有。

    有無不二。

    為一實性。

    有無形奪性亦非性故。

    于一依他中具修諸觀(文)。

     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