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中)

首頁
    相宗○四如來藏緣起宗○釋此四宗略舉四義。

    一約乘。

    初唯小乘。

    次二具三乘。

    謂此二宗同許定性二乘不成佛。

    後唯一乘○二約淺者。

    初二唯說六識。

    後二具說八識。

    于中初說六識有。

    說六識空○三約法者。

    初唯說有。

    二唯說空。

    三說亦空亦有○四說非空非有○四約人者(文)。

    起信疏上四宗全同。

    但無四義重見唯有約人一義可見。

    大疏一下雲。

    抄四下雲。

    第五體淺深中○言淺深者。

    十體之中前前淺。

    後後深故。

    下釋雲。

    從淺至深。

    雖有淺深融通并為無盡教體○衆十中前五下三料簡總有四重○一體性料揀○二又前四下大小乘料揀○三前七下三乘一乘料揀○四前八約同教下同教别教料簡(文)。

     玄記第一雲。

    第五能诠教體者○從淺至深略有十門。

    一言诠辯體門○三遍該諸法門。

    四緣起唯心門。

    五會緣入實門。

    六理事無礙門。

    七事融相攝。

    八帝網重重。

    九海印炳現門。

    十主伴圓備門(文)。

    疏玄共遍該諸法緣起唯心等門。

    唯含始終頓圓之義。

    疏玄共十門總标雲。

    從淺至深知淺深之次第也。

    而探玄中不配當教。

    準疏抄第五會緣入實頓教之義也。

    第六理事無礙決定終教也。

    第七已下皆圓教義也。

    是疏玄共非大乘法師之七八二宗相反為自宗義。

    始頓終圓淺深相連(見)。

     抄三上雲。

    未開合遍收理無不盡○若欲判者。

    當漸開之。

    且分為二。

    一方便教。

    二真實教○若就大乘分宗。

    亦可有四。

    一法相差别宗。

    多說相故。

    二相想俱絕宗。

    多約性故。

    三性相無礙宗。

    事理相即故。

    四圓融具德宗。

    以理融事故。

    故如來聖教意趣。

    無邊不可局執。

    今且依古勢故如疏明耳(文)。

    上來開合者。

    指五教之釋段。

    若欲判者。

    下抄至自義(見)。

    且依古勢者。

    五教淺深之次第。

    且依藏和尚之義為言。

    知教體十門淺深并此四宗。

    清涼大師自義。

    始頓終圓淺深之次第也(見)。

     三。

    問。

    圓經所說圓滿修多羅者。

    圓教可雲欤。

    答。

    證圓教也。

    付之。

    正見經文。

    說圓滿修多羅之時。

    三乘得益。

    何可雲圓教欤。

    答。

    六經五十五。

    八經七十三。

    貞元經二十五。

    三經共說圓滿修多羅時。

    有三乘得益。

    雖然玄疏抄并貞元疏等。

    無一乘三乘揀别之釋。

    但三乘得益當機之益。

    太子得益一乘法門。

    善财所得之法門也。

    故知。

    圓教必具無量眷屬經故。

    三乘得益眷屬經益。

    太子所得主經益也。

    晉經第五十五雲。

    過去勝光王太子名曰善伏。

    聖法輪音聲虛空燈王如來所。

    五體投地(取意)。

    爾時如來知諸衆生應受化者。

    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時。

    彼大衆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皆起離垢清淨法眼得無學地。

    一萬衆生得大乘道。

    滿足普賢菩薩行願○時複太子得随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法門(文)。

    八十經四十經雖文言異。

    大意無别。

    善伏太子者。

    大願精進力夜神往事也。

    餘二經名勝姓太子。

     探玄二十雲。

    十四佛救太子。

    于中有八。

    一國人已集○三見威光。

    四敬禮申請。

    五說法益衆。

    六太子得法。

    七結會古今(文)。

    貞元疏第八雲。

    普照圓滿因者○普照者能證知也。

    圓滿者所證理果也。

    因者能證行也。

    圓滿行因成菩提智證深法界。

    舉一全收。

    即花嚴之類也。

    四時彼會中下當機獲得益。

    于中二。

    先通益衆會。

    後能勝性下别益太子。

    此中所得即向自陳所得法門(文)。

    大疏二十下多分同也。

     貞元經第四雲。

    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林已○說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

    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為眷屬。

    說此經時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龍王并其眷屬。

    聞此法已○鹹舍龍身生天人中。

    一萬諸龍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複有無量無數衆生。

    于三乘中各得成就(文)。

     同疏第三雲。

    明所益衆略有二類。

    先明諸龍得主教益○複有無量不攝三乘機。

    得眷屬教随器益故(文)。

     四。

    問。

    章文釋中間三教。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文)。

    爾者終頓二教之中。

    可該二乘行位欤。

    答。

    諸記之一義雲。

    三人所得者。

    門外三車一類三乘機所得法門也。

    但終頓二教雖三乘聞菩薩乘。

    三乘教菩薩故攝門外三車。

    合存三泯。

    二雲二人所得也。

     複古雲。

    以下釋所以。

    何以三教總為三乘。

    以此三教皆為三人所得。

    故所得者修因獲得之果也。

    良由此等大乘經典。

    雖有權實。

    皆是通說三法。

    通益三機也。

    如上所别者。

    良三乘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

    通說三乘法。

    具獲三乘益。

    獲益即所得也。

    若雲終頓。

    三人共得一果。

    皆得成佛。

    或引近異遠同者。

    皆是億說。

    且始教說三果。

    終頓得一果。

    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文)。

    一義雲。

    如上所引者。

    上一乘義等門外三車一類三乘之義引釋スルヲ指也。

     楞伽經漸頓事。

    複古雲。

    即四頓之一也。

    庵羅果四漸之一也(文)。

     十卷楞伽雲。

    大惠譬如明鏡。

    無分别心一時俱現一切色像。

    如來世尊亦複如是。

    無有分别淨。

    諸衆生自心現流。

    一時清淨非漸次淨。

    冷住寂靜無分别處(文)。

    四漸四頓者。

    楞伽雲。

    一庵果漸熟。

    二陶器漸成。

    三草木漸長。

    四伎藝漸成。

    四譬俱合淨一現流。

    四頓者。

    一鏡像頓現合現流頓淨。

    二日月頓照合勝境頓現。

    三梨耶頓緣合淨處頓成。

    四三佛頓照合行光頓照。

    四譬即合現流頓淨。

    而其法體義理少别一向取義。

    今章各舉初也。

    折薪第二雲。

    庵勒果此方無故不翻。

    或雲庵沒羅。

    又雲阿摩勒葉如小棗。

    花白而小。

    實如胡桃。

    味甘可入藥。

    漸熟之由未詳(文)。

     五。

    問。

    頓教心立言說欤。

    答。

    兩方也。

    若雲立之者。

    當章文不待言說。

    不待觀智(雲雲)。

    若雲不立者。

    當章下卷段雲。

    玄疏等之中指楞伽思益等衆經。

    出頓教之言說。

    如何。

    答。

    大疏雲。

    頓诠此理故名頓教(雲雲)。

     抄三上雲。

    但諸經中一向辯真性處。

    即屬頓教(文)。

    大疏一上雲。

    頓诠此理故名頓教(文)。

    抄三上雲。

    夫能诠教皆從所诠門立○若诠事無礙即是圓教。

    豈以所诠是理不許能诠為教欤(文)。

    委細可見。

    一義雲。

    不待言說等者。

    頓教之言說直往法性言說故。

    言說即非言說也。

    言無言。

    頓诠真理名頓教也。

     六。

    問。

    淨名所說文殊不二終頓二教中何欤。

    答。

    當處雲。

    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文)。

    決擇前後意科雲。

    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說不二。

    并在言中後維摩所顯絕言之教以為究竟(文)。

    此釋無争文殊不二終教(見)。

     指事上末雲。

    三十二菩薩等者入不二法門品雲。

    爾時維摩诘語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會中有菩薩。

    名法自在(生業二不生業。

    一不二此為第一)。

    乃至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第三十二)。

    如是諸菩薩。

    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

    舍一切法無言說。

    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舍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言。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為真入不二法門(文)。

    難雲。

    準此經文。

    文殊不二既雲無言無說(雲雲)。

    尤可頓教。

    例如楞伽。

    初地即八地等。

    思益不從一地至一地等即頓教。

    若文殊不二終教者。

    楞伽思益等經文。

    又可終教欤。

    進退不審也。

    次抄三上四重尺。

    文殊後印可語。

    第四重淨名默上。

    尤可頓教。

    抄三上雲。

    若辯優劣。

    或三重四重。

    言三重者。

    一諸菩薩以無二遺二。

    則是以言顯法。

    似有不二可說。

    便是對二顯不二非絕待也。

    二文殊以言遣言。

    明無不二可說。

    令亡言會旨。

    三維摩诘以無言顯理。

    謂本自無言不須更遣。

    故為三也。

    而言四者。

    文殊師利以言印彼。

    又明言即無言。

    非要離耳。

    若欲合者。

    然後三段反覆相成。

    但為一義。

    初文殊以言顯無言。

    次淨名以無言印無言。

    後文殊以言印無言。

    三段二人共顯言絕之理○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若更合者○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

    言與無言雙亡。

    皆真不二矣○今取最後故。

    雲如淨名默也(文)。

    理欤。

    準此釋者。

    淨名印可之文殊語。

    決定可頓教。

    但清涼大師之心。

    雖有始頓終圓之次第。

    今依宗家釋。

    始終頓之次第釋科也。

    既印第三重之無言。

    知頓教也。

    次文殊初不二雖應頓教。

    維摩經心對後淨名之默。

    文殊不二故。

    今章等攝終教。

    楞伽思益等不對默。

    故直取頓教也。

    但今抄釋文殊初不二可通終頓二教欤。

    一義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