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四

首頁
    障者号月黡尊。

    面有三目四牙出現。

    如夏水雨雲色。

    作大笑形。

    此是持金剛者攝護衆生三昧也。

    無量眷屬卑而充滿。

    作忿怒形。

    一身具百千手操持器械森然。

    若不盡畫要作一二使者乃至五六住蓮華上。

    蓮華心中法爾成。

    能不從餘來。

    建立金剛薩埵諸眷屬竟。

     私謂。

    以上第一重左方五尊位也。

     次往西方畫無量持金剛 種種金剛印形色各差别 普放圓滿光為諸衆生故 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 不動如來使持慧刀罥索 頂發垂右肩一目而谛觀 威怒身猛炎安住大盤石 面門水波相充滿童子形 次往西方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衆。

    種種形色性類密印标幟皆于圖中出之。

    于此下位依涅哩底力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

    作童子形。

    右持大慧刀印。

    左持罥索。

    頂有莎髺屈發垂在左肩。

    細閉左目。

    以下齒齧右邊上唇。

    其左邊下唇稍翻外出。

    額有皺文。

    猶如水波。

    坐于石上。

    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奮怒勢。

    極忿之形是其标幟。

    此尊大日華台久已成佛以本誓故示初心相為佛僮仆給使執務。

    持刀索者承如來命欲殺衆生。

    索是四攝系不降者。

    以刀斷其業壽之命。

    業除戲息故緘其口。

    以一目視。

    如來等目所觀衆生無可宥者。

    此尊所為唯為一事鎮其重障故住磐石。

     如是具慧者次應往風方 複畫忿怒尊所謂勝三世 威猛炎圍繞寶冠持金剛 不顧自身命專請而受教 已說初界域諸尊方位等 下西北隅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

    首戴寶冠持五股印瞻仰毗盧遮那。

    如請教敕之狀。

    作不顧命之容欲召衆生。

    亦是成辨諸事真言也。

    此五如來智之所摧滅者皆至果地。

    非唯證空故持五股。

    首戴寶冠在風輪中。

    即法華經開佛知見意也。

    安立第一曼荼羅上首諸尊竟。

     私謂。

    以上第一重下方二尊位也。

     無畏三藏儀軌八印前有十二真言王也。

    十二真言王前先結般若菩薩印也。

    法全和上儀軌不動尊勝三世之中間先置般若菩薩。

    上下經文皆無此尊。

    但受持地白壇之中阿阇梨位。

    畫諸尊後移置壇外。

    于其本位或置意樂尊。

    或置般若經。

    或置數珠鬘。

    或置杵铎等。

    今置般若菩薩用之八印之前。

    恐是阿阇梨位般若經意而已。

    此品外門廂衛中當建大護者。

    又轉字輪曼荼羅中此第一重四門有四大護。

    無畏法全兩本儀軌。

    亦第一重四門有四大護。

    門門加有二守護門。

    本義釋五出阿阇梨所持曼荼羅中。

    亦第一重四門有四大護。

    唯于西門有二守護。

    三門無之。

    此本亦是無畏所持之本。

    故知三藏自有兩說。

    但彼二守護門出悉地出現品文也。

    上來第一重中都十七尊。

    如來部五尊。

    上三下二。

    蓮華部七尊。

    金剛部五尊。

     持真言行人次往第二院 東方初門中畫釋迦牟尼 圍繞紫金色具三十二相 被服袈裟衣坐白蓮華台 為令教流布住彼而說法 次往第二院畫釋迦牟尼。

    阿阇梨言。

    此中是隐密語耳。

    若從中向外當以釋迦眷屬為第三院。

    今以毗盧遮那法門眷屬為第一。

    釋迦生身眷屬為第二。

    諸菩薩在悲智之門。

    上求下化故為第三。

    所以如此互文者。

    此是如來密藏。

    為防諸慢法人不從師受者變亂經文故須口傳相付也。

     轉字輪品本義釋中亦有二文。

    一絣線文雲。

    前曼荼羅中雲。

    第二院置釋迦。

    第三文殊師利。

    此文互也。

    由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雲第二。

    非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

    今此中自有誠文。

    文殊在第二重。

    釋迦在第三重也。

    二圖尊文中第一重畫四大護竟。

    次雲。

    出外向第三院畫牟尼王釋迦種姓。

    次第二院東方作施願金剛童子(即文殊别名也)此具緣品絣線文雲。

    先定外界次定中台。

    次第一重。

    次第二重。

    次第三重布色。

    文雲。

    先安布内色。

    非安布外色者凡圖畫法當先建内心蓮華藏。

    竟次造第一重三點諸内眷屬。

    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諸大眷屬。

    次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

    界道文雲。

    中央及第一重五色。

    第二重三色。

    第三重一色。

    而下義釋指此品經圖尊之文。

    非指疏文。

    今詳道理具緣品中佛說為定。

    從内至外。

    而具緣品及轉字品并義釋雲。

    次畫第二釋迦。

    雲次畫第三文殊。

    此是畫次為次。

    非謂說次為次。

    故此品疏爛脫讀之。

    若不爾者一文上下豈有相違。

    當決釋之。

     于東方初門中先置釋迦牟尼。

    身真金色并具光晖。

    三十二相。

    所被袈裟作乾陀色(私謂赤色)坐白蓮華作說法狀。

    左手執袈裟角如今阿育王像。

    右手豎指空水相持是其标幟也。

    此白蓮華即中胎藏令教流布。

    生身說法與本法身無二無别。

     次于世尊右顯示遍知眼 熙怡相微笑遍體圓淨光 喜見無比身是名能寂母 世尊北邊安置佛眼。

    亦是釋迦牟尼佛母。

    譯能寂母。

    世間樂見無比之身。

    通身圓光喜悅微笑。

    如來出生随類三昧。

    正以大悲普眼為體。

    觀察應度無所不遍故雲遍體圓光。

     複于彼尊右圖寫豪相明 住缽頭摩華圓照商佉色 執持如意寶滿足衆希願 佛母之北畫如來白毫相印。

    住蓮華中作商佉色。

    身有圓光手執蓮華。

    如半敷狀。

    内有如意寶珠。

    此是如來福業集成能滿一切衆生願也。

    如觀佛經說。

     晖光大精進救世釋師子 聖尊之左方如來之五頂 最初名白傘勝頂最勝頂 衆德火光聚及與舍除頂 是名五大頂大我之釋種 應當依是處精心造衆相 釋師子南置如來五頂。

    第一白傘佛頂。

    第二誓耶。

    譯勝頂。

    第三微誓耶。

    多聲呼也。

    譯最勝頂。

    第四帝殊羅施。

    譯火聚頂。

    經雲衆德。

    正譯大分是具大德義也。

    第五微吉羅拏。

    譯舍除頂。

    棄舍煩惱亦摧破義。

    此是釋迦五智之頂。

    于功德中猶如輪王狀。

    作輪王頂有肉髻上有發髻即重髻也。

    猊如菩薩。

    端嚴歡喜。

    密印如圖。

     次于其北方布列淨居衆 自在與普華光鬘與意生 名稱遠聞等各如其次第 東方最北邊布列五淨居衆。

    第一自在天子。

    第二普華天子。

    第三光鬘天子。

    第四意生天子。

    第五名稱遠聞天子。

    次第列之。

    印相如圖。

    阿阇梨言。

    此是五那含天。

    過此已上有菩薩受職處。

    亦名五淨居天。

    多是一生補處。

    是第二院所攝。

    非此中所明也。

     于毫相之右複畫三佛頂 初名廣大頂次名極廣大 及無邊音聲皆應善安立 五種如來頂白黃真金色 複次三佛頂白黃赤兼備 其光普深廣衆璎珞莊嚴 所發弘誓力一切願皆滿 此天次南豪相之右複畫三佛頂。

    第一名廣大佛頂。

    第二名極廣大佛頂。

    第三名無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