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五

首頁
    (一)伽伽娜三迷(二)阿缽羅(二合)底(丁以及)三迷(三)薩婆怛他(引)蘖多三麼多弩蘖帝(四)伽伽那三麼(五)嚩羅落吃曬(二合)奶(平。

    六)莎诃。

     善男子。

    以此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

    而說偈言。

     由是佛加持菩薩大名稱 于法無挂礙能滅除衆苦 本義釋雲。

    複說微妙方便。

    今此三昧若聞思行即得壽量常住法樂。

    從此定起說明妃者。

    三世無有能破壞者。

    此力亦爾。

    若心口出者名真言陀羅尼(男聲)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

    女聲呼之雲明妃也。

    如上囕字義已說竟。

    今佛欲令衆緣具足。

    從三昧起說此明妃。

     伽伽那三迷(等空也)阿缽啰底三迷(問之)薩縛怛他揭多(一切如來也)三曼多弩揭底(與諸如來同至所住也。

    更問)伽伽曩三迷(等空重空)縛啰落叉祢(嚩羅勝願也落叉相也)梵本雲。

     ● 無畏法全二本大都同梵本也。

    着字小異(雲雲) 私謂。

    此明妃力重成前囕字義。

    令前三昧相應空理。

    言衆緣者可有三密。

    如此明妃諸字亦然。

    一者心蓮台阿字印。

    即灌頂雲。

    心置無生句。

    發髻金色光。

    住白蓮華台。

    等同于仁者。

    本義釋雲。

    心中蓮開大日坐故同仁者。

    亦悉地雲。

    以心置于心。

    不分别。

    如鏡。

    第二正覺句。

    于鏡曼荼羅。

    大蓮華王座。

    深邃住三昧。

    總持發髺冠。

    圍繞無量光。

    今修行雲。

    摩诃薩意處。

    說名曼荼羅。

    華台阿字門。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

    私詳道理此中可用無所不至大日尊印。

    彼灌頂更用支分生。

    其成就文用金剛慧。

    而對受中心置無生句印用金輪佛頂印。

    一師二說。

    一雲。

    合掌地水内叉。

    風附火背空撚水叉。

    二雲。

    合掌地水外縛。

    風附火背空着火腹。

    用印安心。

    真言阿字加歸命句。

    有雲。

    同初名為佛印。

    二者首中百光王印。

    即灌頂文雲。

    發中應授與大空暗字門。

    亦成就文雲。

    行者如次第。

    先思念如來。

    阿字為大空點。

    端嚴遍金色。

    四角金剛标。

    于彼中思念一切處尊佛。

    今修行文雲。

    次于其首上。

    頂會交際中。

    而思惟暗字。

    準義釋意有五種阿。

    此中先從阿字發心次示暗字。

    令知彼果故。

    此暗字是成佛義故亦可用大日尊印。

    而對受中用普通印。

    合掌頂上前後三動。

    即法全本百光遍照真言。

    四重布字之印。

    三者暗字。

    圓輪光印。

    即悉地文雲。

    一切處尊佛。

    梵本雲。

    諸佛一切處光也。

    無畏儀軌用大護印。

    二空并入風輪而散舒。

    真言。

     曩莫三曼多沒馱南入嚩(二合)啰(一)麼?你怛他(引)蘖多?旨(二合)娑嚩(二合)賀。

     對受中無。

    四者頂上欠字印。

    前布暗字。

    義釋二說。

    一雲。

    置之頂上立。

    頭在後。

    二雲。

    點為首頭餘為身分。

    今供養法頂上欠字。

    頂内暗字。

    故會意雲。

    暗置頂上不用欠字。

    暗為頂内故上用欠。

    對受五字嚴身之中頂上欠字。

    大慧刀印。

    以印安頂。

    真言。

    欠字加歸命句。

    對受無之。

    五者安立無垢眼印。

    對受中用法界生印加左右眼。

    真言囕字加歸命句。

    有雲。

    火印安立二眼。

    真言啰字加歸命句。

    六者轉眼為囕字印。

    無畏本中凡囕真言用法界生。

    故對受中無垢眼字胸無染字用法界生。

    故會意言用法界生。

    對受無之。

    □□□加持是成大日如來。

    七者胸表無垢字印。

    對受中用法界生印。

    以印安心。

    有雲。

    當胸。

    真言囕字加歸命句。

    八者無礙力明妃印。

    對受中用金輪佛印相同前。

    真言同經。

    以上八法并是成身。

     二者佛轉字輪現曼荼羅者。

    時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

    加持自身及與持金剛者。

    告金剛手等言。

    谛聽轉字輪曼荼羅行品。

    真言門修行諸菩薩。

    能作佛事普現其身。

     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 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 時佛說此伽陀。

    如是而作加持。

    以加持故執金剛者及諸菩薩能見勝願佛菩提座。

    即時世尊身諸支分皆悉出現是字。

    于一切世間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思惟勤修成就悉地。

    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

     南麼三曼多勃馱喃(一)阿。

     善男子。

    此阿字一切如來之所加持。

    真言門修菩薩行。

    諸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

    于阿字門一切法轉(抄)本義釋雲。

    輪謂阿字門。

    此一字中入一切字。

    一切字入一字旋轉無礙。

    本初即壽量義。

    雖雲自歎即說法意。

    佛雖自歎美即稱歎阿字。

    此菩提座即同佛身。

    阿字真言體即法身(抄)。

     私謂。

    前都會壇佛以本誓現曼荼羅。

    今此壇中佛諸身分現阿字輪。

    時佛心念本初不生。

    □□□□□□□。

    阿字之偈手持本初金剛五股之印。

    加持自身及金剛者。

    令大衆見佛菩提座。

    準出現品五股上有十字羯磨。

    上有蓮華。

    即是成器持前成身。

    次結一切支分生印。

    從諸支分皆現阿字。

    為一切種子。

    成一切尊身。

    欲令行者修此三昧相應本佛曼荼羅。

    雲何本佛。

    如出現品。

    爾時世尊複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三昧。

    即時世尊從三摩缽底中出無盡界無盡說表。

    依法界力無等力正等覺信解。

    以一音聲四處依出遍。

    普遍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

    真言曰。

     南麼薩婆怛他(引)蘖帝弊(毗瘦反一)微濕嚩(二合)目契弊(毗也反。

    二)薩婆他(三)阿阿(引)暗惡(四)。

     正等覺心從是普遍。

    即時一切法界諸聲聞。

    從正等覺标幟之音而互出聲。

    本義釋雲。

    所出聲處名為聲門。

    聲門即是阿等四字。

    此字出聲名為明也。

    此四處者謂四字。

    四德。

    四色。

    四與願也。

    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

    一切秘密皆從此生。

    即是毗盧遮那佛心也(抄)。

     三者令轉字輪圖曼荼羅者。

    爾時世尊複決定說大悲藏生曼荼羅王敷置聖天之位。

    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

    彼阿阇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門持修多羅。

    稽首一切諸佛東方申之。

    旋轉而南以及西方周于北方。

    次作金剛薩埵。

    以執金剛加持。

    或以彼印。

    或嚩字入内心。

    置曼荼羅。

    如是第二曼荼羅亦本寂加持自身故無二。

    瑜伽形如來形空性形。

    次舍所行道二分聖天處。

    遠離三分住如來位。

    東方申修多羅周匝旋轉。

    所餘二曼荼羅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

     彼阿阇梨一切智門阿字住取線。

    禮一切佛者如次上已說。

    心中作阿字。

    及眼作啰字等。

    前品已說。

    今欲作壇先須住此三昧令與理相應。

    以相應之智而運布規墨也。

    凡合繩當令得所。

    不得太慢。

    若不調者令師及弟子多病為障所娆。

    若用時斷絕亦令師緻損耗也。

    次當知方所者。

    所以先定者若弟子臨時錯誤。

    或謂東為西等。

    即為障者所得便也。

    次禮一切佛者即是禮于阿字真言之體。

    此處拼壇準經。

    疑疏說左。

    宜審問。

    高野本無此段文。

     師禮已在壇巽地北向。

    弟子艮方南向。

    引繩相對。

     次師引繩轉向乾維東向。

    弟子回身西向。

    次弟子右回至坤維北向。

    師回身南向。

    次師又右回還至巽地西向。

    弟子回身東向。

    即四方位定也。

     弟子次更至乾維向巽與師相對。

    即定幹巽隅竟(更問)凡定四方必須如前審谛。

    不得移易。

    若定四隅及中心十字界者。

    但令逐便右轉。

    不令妨礙即得也。

     私謂。

    前都會壇智慧□□南印如次作□□□□拼□東北西南如次作之。

    又前十字先定坤艮。

    次定巽幹。

    此中十字隻定巽幹。

    今經文雲。

    東南西北故削。

    疏者題着疑文。

    私詳道理。

    此是密意。

    前後不違。

    凡絣線者必須再絣。

    故知此文定四方中。

    初絣艮巽次絣幹艮。

    是初絣終。

    後絣坤幹次絣巽坤。

    是後絣終。

    又十字中品絣幹巽。

    是出後絣。

    經及義釋并說右回。

    故作此釋有何不可。

     如是作已。

    阿(引)阇(引)梨後于瑜伽中轉心中阿字而作嚩字。

    如前布置啰字等方便不異于前。

    但改心中阿字即成金剛薩埵身也。

    亦觀己身即同彼身。

    執持如來智印。

    雖改阿為嚩然亦不相離。

    由本不生體一門異也。

    如上引繩猶未至地拼之。

    即作此觀即與弟子更入中胎之中。

    如上引繩準前次第。

    于中胎定方所也。

    如上無二相應形如來形性空形歎嚩字德。

    以阿字義入中。

    故嚩即阿字無二相應即如來形亦性空形轉相釋也。

    如上所說。

    引線當心。

    師及弟子相對引定四方及四角十字道。

    但以繩印持而未下也(先巳作标相在四角。

    置了方作也)當如是此定時須如上想阿字而遍其身(皆如上說)然大日如來入大悲胎藏生三昧。

    此大悲胎藏三昧豈與前品大悲胎藏曼荼羅有異耶。

    正為前壇諸方未滿色像未具故更說也。

    定線欲入中胎時。

    師以●字作己身即同毗盧遮那之佛。

    不應自有所作務。

    故轉作執金剛菩薩之身。

    以●阿字本不生與●嚩字不相離故得轉用也。

    如是第二曼荼羅亦本寂。

    我加持力故無二相應形。

    佛空性形者複歎縛字之德。

    以阿字義入中故又本寂也。

    高野本此又雲。

    以下文在布五色竟。

    此二尊是遍一切用身印也。

    之下次有次二分天住等文。

    注雲。

    以上當在五色前。

     私謂。

    前都會壇在空絣線。

    今此壇中自有二途。

    以上是明四重在空絣線之文。

    次定方竟師想嚩字遍于身分。

    同執金剛入于中胎。

    如前引線定方所遍即絣之(更問。

    先定方了下絣耶。

    直爾下絣)假令中胎方六尺者。

    量半為三尺。

    即是胎外第一院廣狹量也。

    分此三尺以為四重(即有三線道也)第一為行道。

    第二為置供物處。

    第三重是諸尊座處。

    第四是外緣(其三重皆等。

    外緣狹也)計此三尺内均調令得所也。

    當供養時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

    然無圖住座者皆于此外緣中供養也。

    次折第二院三尺取半為一尺五寸。

    第三重院量亦于中均布四道如上也。

    次更折一尺取半當七寸五分為外院量也。

    亦于此七寸半内均置田道。

    令得所也。

    第一台門外門口即與行道處相連。

    當取少許用。

    立門位餘通行處。

    口(此門住)其第三重外門。

    若有寬地任意大作。

    多侵地無妨也。

    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雲第二。

    非是第三重也。

    今此中自有誠文。

    文殊在第二重。

    釋迦在第三重。

    想●阿字定外院。

    次想●嚩字而作中胎。

    次第作之。

    第二院想文殊。

    或想●字(亦如前遍身分等)次第三院當想釋迦。

    或想作●字(童聲婆字也)次二分天位舍外。

    曼荼羅三分。

    遠界道棄舍。

    東向線申等者。

    謂每一院皆有三重。

    舍第一第二重。

    于第三院安初神位也。

    次舍第二院于第三院下色也。

    義猶未了更問。

    經中從定線位訖竟至定色以來解未明了。

    未記更問之(今雲。

    此次二分等文。

    在上本寂也之次。

    為取義類私分折耳) 私謂。

    以上内三重中下線絣地之文。

    前都會壇中台無門。

    此中有之。

    前示十九分。

    一分作門。

    此中任意。

    此中釋迦第三誠文經中未明之。

    又後種子亦未誠文。

    無畏法全二本儀軌有此誠文(雲雲) 經雲。

    第二曼荼羅住如來住東方申修多羅。

    所餘二曼荼羅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者。

    三重界道作大日身絣之而已。

    然于拼線可有三密。

    準經若拼四重界道皆用大日。

    即前品說三昧是也。

    若拼諸分改用薩埵。

    經文雖雲或印或字準義釋意可具三密。

    而其密印經中金剛大慧印。

    即外縛五股。

    真言嚩字(入)。

     複以天日加持自身。

    念廣法界而布衆色。

    真言行者應以潔白為先。

    說伽陀曰。

     以此淨法界淨除諸衆生 自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