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第三

首頁
    五大院抄 第三卷中第五。

    行願門餘。

    上卷此門為四之中四立行中亦二。

    一大日宗立行願。

    上卷已畢。

    今此卷中二金剛頂三門行相自三。

    一行願門行相。

    二勝義門行相中辨五姓成佛義。

    五障義。

    五種三摩耶義。

    五種犯三摩耶義。

    三三摩耶義。

    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義。

    百六十心義。

    三劫十地義。

    六無畏義。

    十緣生義。

    五種三昧道義。

    三三摩地門行相有二。

    一大日經三摩地行相亦二。

    一總釋大日三摩地行相。

    二别釋亦三。

    一略說三部。

    二處中十院。

    三廣說二十七部。

    标章雖三今文但釋略說三部三摩地行相中辨諸方諸尊因緣名義種子不同義。

    字印形三種佛身義。

     問。

    金剛頂菩提心論三門行相雲何。

    答。

    初心行者未具深智。

    必須教行二門修行。

    成立故一一門釋彼二門。

     問。

    且行願門教行雲何。

    答。

    真言門行者先從秘密一乘行阿阇梨及從大乘經卷當知一切衆生皆當成佛亦不成佛之義。

    即此論雲。

    華嚴經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真如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雲雲)當學此等悉有佛性大乘經論以為誠憑而起願行。

    今有真言宗人本學法相一分不成經論章疏舊執難改自違今教。

    一行和上元是天台一行三昧禅師能得天台圓滿宗趣。

    故凡所說文言義理動合天台。

    不空三藏門人含光歸天竺日。

    天竺僧問。

    傳聞彼國有天台教理緻圓滿。

    可須翻譯将來此方乎(雲雲)此三藏旨亦合天台。

    今或阿阇梨雲。

    欲學真言先共學天台。

    而門人皆瞋(雲雲)此教門也。

    論雲。

    所言利益者真言行人知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皆堪任安住無上菩提。

    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

    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

    是名利益無餘有情界也。

    此行門也。

    又法華雲。

    不輕菩薩凡見四衆禮拜而言。

    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又梵網雲。

    一切男子皆是我父。

    一切女人皆是我母。

    又鴦掘雲。

    一切男子皆是兄弟。

    一切女人皆是姊妹。

    佛性同故。

    是教門也。

    論雲。

    所言安樂者行人既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

    又于大悲門中。

    尤宜撫救。

    随衆生願而不吝惜。

    安存悅樂。

    既親近已信任師言因其相親亦可教導。

    衆生愚蒙不可強度。

    真言行人方便引進(文)此行門也。

     問。

    天台雲。

    藏通三乘别圓菩薩合為四乘。

    真言行者既知一切衆生有秘密乘之性故不可以前四乘法得度。

    唯真言門當令得度。

    何故論雲不以二乘之法得度(一)又今我國八宗分門不肯受學。

    若任所執不可終轉。

    真言行人當如何導(二)答。

    法華盛明會三歸一。

    而經多雲方便說三。

    攝論雲。

    成立法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三乘。

    三立一乘。

    華嚴判雲。

    小乘三乘為方便二(雲雲)此論勝義門雲。

    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可厭棄。

    義釋三昧耶戒中亦雲。

    說法有四。

    所謂三乘及秘密乘。

    故論雲菩薩入法雲地已。

    為利他故更入幹惠地等。

    知論雲不以二乘法者是棄小乘三乘之二乘法(一)又法華雲。

    若于此經不生信心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文句雲。

    當别教中而利導之。

    今大日經以普門身于十方界說五乘法。

    待其機熟引入此教。

    故須諸宗固執不可必奪。

    随其情樂以彼經論說五乘法以為真實。

    若有回心方說此法(二) 問。

    論引大日經供養次第法雲。

    若無勢力廣饒益住法但觀菩提心。

    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白淨淳淨法。

    若爾真言行者直修三密應滿萬行滿萬行時先至何位耶。

    答。

    大日經第三劫滿功德文雲。

    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慧方便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

    義釋雲。

    如餘教中菩薩行于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

    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

    今此教菩薩則不如是。

    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

    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

    如乘神通行者。

    初入淨菩提心雖未于無數阿僧祇劫具備普賢衆行滿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如來功德皆已成就。

    即是毗盧遮那具體法身故(文)天台圓初住别初地證道同位。

    即是真言佛慧初心淨菩提心門也(雲雲) 問。

    義釋說。

    超三重妄執名度三阿僧祇劫。

    過第三劫入佛慧初心名淨菩提心門。

    淨菩提心門以上十住地名信解行地。

    有三心第一地菩提心為因。

    從第二地以去大悲為根。

    八地以上名方便為究竟。

    佛地名上上方便。

    故淨菩提心以上無斷惑(文)何為初住初地證道同位。

    答。

    義釋以淨菩提心為修行地。

    例如聲聞見道以後入修道位。

    即引華嚴初地菩薩化歸百佛國為今百字明各見蓮華胎藏雲。

    此中開示佛之知見與法華義同。

    此百蓮華藏初地十芽莖華等十心滿時成千世界。

    是随分果。

    至十一地名果滿也(雲雲)故以淨菩提心為圓初住别初地。

    又雲。

    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解脫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

    諸業煩惱無非佛事。

    本無所縛今何所脫(雲雲)是圓法性同體無明不斷而斷義也。

    問。

    此淨菩提心以上亦修行願耶。

    答。

    義釋淨菩提心以上信解地上引華嚴經十無盡大願等乃至究竟佛地亦釋行願。

    即其義也。

    問。

    若爾從初心至究竟常修行願亦其勝義三摩地行亦爾耶。

    答。

    如論廣釋故爾(雲雲) 問。

    勝義菩提心行相雲何。

    答。

    亦有教觀二門。

    一教門者。

    楞伽經雲。

    人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

    諸佛如來乘。

    此乘非大乘。

    無乘及乘者。

    以心生滅故。

    又般若等經說。

    一切諸法本無自性。

    心地觀經說。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諸心法中起衆邪見。

    為除諸見說心為空。

    執空作病亦應除遣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心。

    此覺悟心即菩提心。

    無有二相(雲雲)是教門也。

    論雲。

    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

    雲何無自性。

    文中廣說。

    凡夫恣行三毒五欲。

    真言行人誠可厭棄(一)外道或住仙宮或複生天。

    行人應觀業力若盡沉淪苦海難可出離(二)二乘趣本涅槃已為究竟。

    行者當觀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灰身滅智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待劫限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回。

    從化城起。

    遂發大心。

    從初十信經三無數劫苦行成佛。

    既知狹劣。

    亦不可樂(三)又有衆生發大乘心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

    久遠而成所習法教緻有次第(四)行人觀已複發利益安樂無餘衆生心。

    以大悲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

    複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者。

    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五)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雲何無自性。

    前以相說今以旨陳。

    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

    展轉成無量煩惱輪回六趣。

    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

    故無自性(六)複次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衆生。

    應病與藥對治迷津。

    遇筏達于彼岸。

    法已應舍無自性故(七)如大毗盧遮那經雲。

    諸法無相為虛空相。

    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雲雲)是觀門也。

     問。

    此中有幾空觀。

    答。

    文有二番。

    一切法無自性。

    初是人空觀。

    後是法空觀。

    人空觀觀凡夫外道二乘六度菩薩十地菩薩。

    法空觀觀衆生妄想諸佛說法。

    此中凡夫是屬愛衆生。

    樂人天果(雲雲)外道是屬見衆生。

    九十五道(雲雲)二乘是拆體二乘(雲雲)六度菩薩是三藏六度菩薩(雲雲)十地菩薩是通别十地菩薩(雲雲)又六趣是流轉世間。

    覺悟是還滅出世(雲雲)諸佛說法五教不同(雲雲) 問。

    法相依深密瑜伽唯識大莊嚴論等雲有五種姓。

    定性二乘無性一闡提終不成佛。

    與此論雲定不定性久久成佛雲何會之。

    答。

    法相引楞伽五性文為證。

    而彼經意定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