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第三

首頁
    二乘随變易死皆得佛身。

    大悲闡提唯不入滅。

    斷善闡提發菩提心。

    玄奘西遊楞伽梵本亦同此文。

    西方諸德用莊嚴論畢竟無性足五種性。

    門人昉雲。

    瑜伽定性即是法華不定性也。

    彼宗所立如是有失。

    然依天台藏通二教各說五性有成不成。

    别圓二教亦說五性一切皆成。

    今此論雲定不定性久久成佛。

    金剛仙論亦說不定性人法華回心定性二乘界外回心。

    大圓覺雲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是圓教意。

    楞伽經中亦說五性終皆成佛是别教意。

    瑜伽莊嚴亦說五性有成不成是通教意。

    薩婆多人引何含經種種界各性文雲有成不成是三藏意。

     問。

    罥索經雲。

    咒土為金咒屍為珠。

    諸真言教多有其文。

    若爾加持定性闡提變成佛道。

    加持木石變成如來耶否。

    答。

    大寶積經佛授魔記。

    舍利弗疑。

    時文殊變魔王。

    身子成佛說法。

    變本身已告雲。

    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皆說法。

    弘決雲。

    聖人變化所造亦依理具方在自用。

    涅槃疏雲。

    聖轉無情以為有情。

    此則永轉。

    此等諸文如前已引。

    若爾真言加持何所不為。

    問。

    若爾一切諸尊應皆加持定性無性一切有情非情一時成佛。

    何故不爾。

    答。

    菩薩璎珞經雲。

    過去平等如來等誓令十方法界一切衆生一日成佛一日涅槃。

    然而三世各有初心生心衆生心成佛故猶有法界衆生不盡。

    故知如降天魔死中作佛。

    加持定性無性成佛。

    何意不為。

    亦雖加持一切有情成佛亦有三世九心。

    故不可盡。

    問。

    若如所言三世衆生新新出生。

    此則化地部義。

    瑜伽第百卷盛破此義。

    何今立之。

    答。

    瑜伽是通教論。

    不許新成衆生。

    今依勝鬘。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涅槃。

    起信論雲。

    真如受薰變成八識。

    璎珞經雲。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雲雲)故佛性論中皆成佛家盛立真如變作衆生之義是圓别意。

    但化地部立此義者是盜大乘之義。

    例如分别部盜大乘義立一切皆成佛義也(雲雲) 問。

    厭棄衆生是菩薩大罪。

    而今何雲凡夫外道三乘皆可厭棄。

    答。

    今言厭棄者行人棄彼妄執不用狹劣之法。

    非是舍人而不引導。

    問。

    仁王經初地菩薩六種方便中雲。

    回向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

    若爾真言淨菩提心行人亦應五乘道法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唯觀彼等自性皆空。

    而今何言棄之不行。

    答。

    今以行人自心大悲決定已超彼等境界。

    然而為利他故方便修行。

    故大日經五種悉地百心成佛中有五通二乘菩薩心行。

    問。

    若爾論文可言當觀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無自性。

    而為利彼故可同行其法。

    而今何言誠可厭棄。

     答。

    論雲。

    雲何無自性。

    謂凡夫外道二乘菩薩誠可厭棄。

    意雲。

    彼等皆是因緣和合有衆生。

    故體無自性。

    彼執為實我厭其執。

    維摩經雲。

    但除其執不除其法(雲雲) 問。

    諸經論中五陰而實法空寂名為法空。

    而今何雲衆生妄想諸佛說法皆無自性為法空耶答。

    衆生妄想即五陰中想陰。

    想陰已空四陰亦空。

    諸佛說法亦五陰攝。

    于色陰中六塵教法。

    具如常釋(雲雲)問。

    金剛般若二周說法。

    初周唯空一切不空菩薩。

    後周亦空一切亦空菩薩。

    此中雲何。

    答。

    此論亦雲心體二自如不見身心。

    故知亦空菩薩自身。

     問。

    已教觀此空性。

    何更萬德具足。

    答。

    依空滿願如金光明。

    具六般若如金剛經(雲雲)今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雲。

    諸心法中起衆邪見。

    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

    如是諸見無依止故。

    譬如叢林家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

    毒苦害人迥絕行迹。

    時有智者以火燒林。

    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複遺餘。

    心空見滅亦複如是。

    以何因緣立空義耶。

    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

    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

    執空作病亦應除遣。

    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

    無因無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

    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

    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

    既愈藥随病除。

    無病服藥藥還成病。

    本設空藥為除有病。

    執有成病執空亦然。

    誰有智者服藥取病。

    若起有見勝起空見。

    空治有病。

    無藥治空。

    以是因緣服于空藥除邪見已。

    自覺悟心能發菩提心。

    是覺悟心即菩提心。

    無有二相(文) 問。

    經雲。

    自覺悟心有其四種。

    雲何為四。

    答。

    經雲。

    謂諸凡夫有二種心。

    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

    二者離于五識心心所法和合作境名自悟心。

    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心。

    諸佛菩薩有二種心。

    一者觀真實理智。

    二者觀一切境智。

    如是四心名自悟心(文)私雲。

    凡夫二心即九識心。

    諸佛二心即五智也。

     問。

    此四種心自悟空有雲何。

    答。

    五識對境是現量得。

    故得虛空亦得諸法。

    六七八九心及所緣名心心所。

    是比量得。

    故得性空亦得妙有。

    由比量力轉現量法。

    二乘想觀方空空觀空。

    菩薩實觀即有見空。

    已見二空即菩提心(雲雲)諸佛五智是淨九識。

    識即智名佛地九識。

    非現比得。

    佛地五境心心所法皆名萬德。

    然體性智照一法界名觀真實理智。

    四智遍照一切境界名觀一切境智。

    此等四心在因在果皆自覺悟故名自覺悟心。

     問。

    前修行願已用三密得成萬行。

    不必事修。

    今修勝義亦用三密得成空觀。

    不必事觀耶否。

    答。

    義釋雲。

    觀心為因三密為緣見加持身。

    又金剛頂雲。

    一切所見皆作空觀即成清淨。

    亦以所用印真言觀念能成召請供養等事(雲雲)故知必用空觀乃成三密。

    問。

    前行願中已有萬行。

    一一三密今勝義中用何三密。

    答。

    陀羅尼集經欲造曼陀羅先用心空三昧色空三昧。

    又大日經無相三昧品說。

    身心無自性。

    性空名無相三昧。

    及諸瑜伽中三空三昧印真言觀念是也。

    胎藏金剛二界法中用此觀處是秘法。

    故此中不出。

     問。

    修此勝義先入何位。

    答。

    大日經及義釋無相淨菩提心即是中勝義菩提心。

    後文中雲。

    經雲。

    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中明道。

    菩薩住此不久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者。

    此宗直以淨菩提心。

    為門。

    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菩薩住此道時妄想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除滅。

    譬如暗中利寶害人之喻。

    因淨菩提心照明諸法。

    故少用功力便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實相成八萬四千寶聚門。

    經雲。

    若得此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者。

    當知行人則位同大覺也。

    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

    猶如淨月雖體無增減然亦明漸漸增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動大海湖也。

    又行者由與如來共同等住乃至成就衆生莊嚴佛刹行如來事。

    真言門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牟尼也。

    經雲。

    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者。

    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明道故即生除蓋障三昧。

    得故即能與諸佛菩薩同住。

    龍樹以為。

    冶人以種種方便消融礦石後成金體。

    若乘神通者能使木土之類即成金體。

    故雲不久勤修便得滿足(雲雲)是菩薩初發心即時名佛。

    故真實功德不可度量(雲雲) 問。

    此中除蓋障者。

    障有幾多。

    答。

    義釋雲。

    此中障有五種。

    一者煩惱障。

    謂根本煩惱障蓋淨心妨礙道機不入佛法。

    二者業障。

    謂過現重罪乃至謗方等經。

    以先業障。

    未除故種種留難不入佛法。

    三者生障。

    謂若得無難生處必當悟道。

    然乘先業受無暇身趣生為障不入佛法。

    四者法障。

    謂已生無障處又有悟道機。

    以先世障法等緣故不逢善友不聽正法。

    五者所知障。

    謂已遇知識得聽正法。

    然種種因緣兩不和合妨修般若。

    如大品魔事中廣明。

    亦是先世差他道機故生此障(雲雲) 問。

    若真言門行人以覺自心故即生得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