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首頁
    一語妙用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

     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提要】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了決定性的影響。

    給人一句有用的話,勝過千言萬語。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别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

    一句話,若能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呢? 【正文】 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因父母、師長、朋友、親人所講的一句話,而改變了一生。

     孔子的弟子顔琛,人雖聰明,但不立志,後來因為孔子的一句話:“他不願意苦學,我也從來沒有指望他成為大才。

    ”顔琛深受此刺激,閉門謝客,發心苦讀,終于在三千弟子中獲得成功。

     唐時,丹霞禅師本來是一名士子,在進京赴考途中,遇見一位出家人對他說:“選官不如選佛。

    ”他當下改變主意,到寺院出家參禅,而成為一代悟道的高僧。

     為了一句話,有的人積極向上,發憤圖強;有的人則消沉頹唐,自暴自棄。

    所以一句話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敗。

     有一戶人家,對來訪的客人介紹自己的兒女說:“這個孩子沒有出息,沒有大用。

    ”哪知道小兒女聽了之後,心想:“好,媽媽既然說我沒有出息,說我沒有大用,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就壞給你看。

    ” 又有一個學校的老師,指着一個學生說:“你這麼懶惰,一點都不像讀書人,倒像個小流氓。

    ”學生聽了以後,“好,老師你認為我是一個小流氓,我就做個流氓給你看”。

    從此就過着胡混時光的日子。

     最容易毀滅人生的就是煩惱;最容易成就偉人的就是逆境。

     有情有義,是世間第一貴人;有悲有智,是世間第一富人;有你有我,是世間第一通人;有道有德,是世間第一聖人。

     知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

     雖貧而知足,是則第一富。

     又富又知足,人生真正好。

     【提要】 古人說:“養心莫善于寡欲。

    ”又說:“知足常樂。

    ”因此,世間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擁有家财萬貫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知足看似保守,實際上是人生的安樂之道,隻要善于節制自己多求的欲望,就能擁有快樂、富有的人生。

     【正文】 有人說,這是一個欲望的世界,知足太過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長進,就無法發展了。

    其實不然,知足是要我們個人在物質享受上能有滿足感,但是對于關乎國家、社會、大衆福利的事業,應該要有無限的願心。

     其實,知足才是快樂的泉源。

    人生的欲望無限,能滿足欲望的物質有限。

    用有限的物質,既不能滿足無限的欲望,何不發展自己的知足感,用來厲行節約的物質生活。

    例如,你問客家人一句:“吃過飯了沒有?”他會回答:“足了!”我們普通都說“飽了”,吃飽了不一定會滿足,但客家人這句“足了”,不但吃飽,而且“滿足”,所以一般講,客家人的生活比較簡樸。

    人要想過快樂的生活,建立知足感,這是非常要緊的。

     夢窗國師說,世間上有四種快樂:“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人的貧窮富貴,不在金錢的多少,而在知足與否罷了。

    有的人,錢财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個貧窮之人;有的人錢不是很多,但心裡很滿足,那就是一個富者。

    所以,當今的社會,有錢的貧窮人很多,沒有錢的富貴人也不少。

     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

    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欲望的驅使,身心都做欲望的奴隸,尤其為了滿足欲望,不但種種辛苦,甚至铤而走險。

    我們看社會上,一些人貪污、搶劫、拐騙等,都是因為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發一筆意外之财,因此為非作歹。

    但是一旦事迹敗露,锒铛入獄,懊悔已遲。

    所以,知足的人不做虧心事,所謂“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安貧、知足的人,怎麼會不平安呢? 弘一大師出家修道後令人最大的感動,就是他對于生活的滿足。

    飲食方面,他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

    ”一條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頂帽子,十幾年都舍不得丢棄,他感到生活越簡單,心靈越充實、越快樂。

    東晉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知足生活,何等自在! 對于這些知足的人,我們無以贊美,就如《戰國策·齊策四》裡說:“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也。

    ”其實,知足的人,才是最懂得生活的人! 【思考】 1.為什麼知足是第一富? 2.你曾經為追求哪些欲望而失去快樂? 3.試述閱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