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感想。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多欲者,心常不滿,不滿,招災也;知足者,歡喜常随,歡喜,納祥也。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精進是無盡的能源,懈怠是隐形的危機。
樂莫大于無憂,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貧莫大于貪婪。
生活在世上要知足,不要人比人;人比人會氣死人。
也不要太計較;太過計較,于得失之間不得安甯。
本分
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
本分,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提要】
為人正直者安分守己,對于自己分内的事情盡心盡力完成,一份工作能有十年如一日的恒常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人秉持信念,就是做好自己應做的本分事,不逾矩、不強求,一步一腳印如實地達成任務,完成人生的使命,其精神令人感佩,雖不是青雲直上、飛黃騰達一般,令人欣羨,但也能無愧于己。
【正文】
佛門裡有一句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清楚自己的角色,盡自己的本分,安住身心,将事情做好。
其實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皆是如此,例如:辛勤耕種的農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耕耘,生産糧食,我們才有米飯可以吃;傳承智慧的老師,辛勤地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人才,我們未來才有希望;冒險犯難的商人,走遍國際,暢通貨物的流轉,促進國民的外交,福國利民,我們才能享有富足的生活;勞苦功高的工人,在烈日下勞苦勞力,整修機械,搬沙運石,以汗水成就一件件偉大的建築,我們才有舒适的房子可以住。
這一切一切的圓滿,都需要人人盡到本分,國家才有美好的未來。
在禅宗的諸多公案中,有一則“不愧為侍者”的公案。
石梯禅師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缽,往齋堂方向走去,就喚住道:“你到什麼地方去呀?”侍者回答道:“到齋堂去!”
石梯禅師不以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缽,我怎麼不知道你要到齋堂去。
”
侍者反問道:“禅師既然知道,那麼又為什麼要我回答呢?”石梯說:“我是問你的本分事。
”
侍者莊嚴地回答道:“禅師若問我的本分事,那麼我實在是要到齋堂去。
”石梯拍掌贊歎道:“你實在不愧為我的侍者!”
對于一位修禅的人而言,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務,都是本分事,都是修行生活的磨煉,都是顯現自性的禅者風光。
本分事即是認清自己的心性,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安住身心,圓滿自己應該做的事。
修禅的人能夠認清心性,顯現自家風光。
那我們呢?我們也可以學習禅者的風光,認識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将自己的本分事做好,完成自己一生的責任。
【思考】
1.試述本文之大意。
2.何謂“本分事”?
3.為什麼失去本分,就會失去未來?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懂得做事的人,要做本分事;懂得做人的人,要做本分人。
知苦惱,才會本分不妄求;知慚愧,始能進步不退化。
向尊長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虛是和善,向小輩謙虛是高尚,向生人謙虛是安全。
榮華富貴不一定能永久享有,販夫走卒也不是一輩子勞苦,一個人隻要心安理得,适如其分地做本分事,即是幸福。
祛病之法
不憂不懼、精進奮發,是祛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執着,是除惱第一秘訣。
【提要】
人吃五谷雜糧長大,哪有不生病的呢?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生病的經驗,疾病是人生免不了的過程。
佛教對于疾病,希望病患要能從“身不苦”,做到“心不苦”,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
所謂“精神能克服一切”,真正的良藥是心力,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藥。
如果自己能夠成為自己的良醫、良藥,當然一切疾病也就無所畏懼了。
【正文】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體驗。
生病時,身心受到折磨,心情變得不好,也提不起精神來。
據《五王經》所說:“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大不調,則舉身沉重;水大不調,則舉身臃腫;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風大不調,則舉身僵硬。
”生病時,種種加諸身心的磨難痛苦,這時才知道擁有健康是多麼可貴!
《摩诃止觀》提到,衆生之病皆因六緣而起,即四大不順、飲食不節、坐禅不調、鬼神得便、魔神相擾、惡業所起。
不同的因緣,導緻不同的疾病發生。
我們雖不喜歡病痛,但是在生命中卻是無法避免的。
古德雲:“比丘應帶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