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異也。
故一往蓮月雖異亦互具二。
故如法花尊勝等瑜伽。
兩界合為一瑜伽耳。
持明又雲。
于一肉心觀第六七八識體相用薰等義。
如菩提心義引起信等耳。
(永承二年七九日說)
師曰。
胎藏以心觀蓮。
金界以心觀月者。
因時心如蓮。
果位心如淨月也。
故因果之界意也。
蓮者即八葉肉團即是也。
月者團肉即是也。
不異耳。
八葉者八識相表之。
台者即第九識體性是也。
或因中觀月。
或果中觀開蓮亦爾也。
隻是一往因果相對也。
又金界中有觀蓮花文。
如菩提心論雲。
凡夫心如蓮(雲雲未詳)。
又召智之處觀蓮花耳。
或台界可有月輪之文耳。
問。
或軌雲。
心上仰觀月輪(雲雲)若爾者此意。
月與心異者欤。
答。
不爾。
隻是月與心同也。
而于心位胸間觀故雲心上也。
而非肉團上。
肉團即月故也。
(永承三年三月下旬說)
又雲。
凡于心觀種子時。
若依台可觀心蓮。
若依金可觀心月。
或互通可觀之。
如雲常住妙法心蓮台乃至三十七尊等。
是金意也。
如雲普光淨月輪。
是胎心也。
或說普光淨月輪者隻是說圓光形也。
非月輪(雲雲)師曰。
此說甚無用也。
意狹(雲雲)。
(永承二年七月二十日說)
又金界意。
以月輪為本觀見菩提心體說月喻了。
今此月輪漸增有十六分。
今淨菩提心亦有一十六分。
謂自初薩至後拳也。
故依月喻故說十六位說十六尊耳。
即金頂意為顯自心十六大菩薩觀月輪也。
彼胎藏為開自心八葉佛身。
觀肉團八分為八葉耳。
其月輪十六分者。
白月十五日分之前更加一分。
謂前月晦夕明相一分觀也。
合十六分耳。
菩提心義一雲。
問。
若喻圓明者。
亦可喻鏡等。
何故必以月輪為譬。
答。
菩提心論雲。
凡月輪有一十六分。
喻自薩至拳。
凡月一分明相。
若當合宿之際。
但為日光奪其明性。
所以不現。
後月初日日漸加。
至十五日圓滿無礙。
故知晦夕日月相并之際。
為日光奪月光全隐。
若于日月一分過之後。
必有月光小現。
以此少分合後月十五日分為十六分(可見之甚廣)又雲。
問。
胎藏教中于凡夫肉心八分令觀八葉蓮花。
何故金剛頂中不明心所心。
亦不令觀八分為八葉耶。
答。
彼中為開自心八葉佛身。
觀肉心八分為八葉蓮花。
此中為開自心十六大菩薩。
隻以肉團令觀月輪。
非不明心所心也。
故論雲。
凡夫心如合蓮花。
佛心如滿月。
此則凡夫心藏如合蓮八分。
若發一念菩提心即名佛。
故觀此肉心形如月輪(雲雲)。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菩提心論雲。
凡夫心合蓮。
佛心如滿月(雲雲)師曰。
凡夫心中有肉團之蓮故也。
為觀佛心自潔清淨義故。
于佛心觀之也。
女人心蓮向下。
于心蓮觀佛等之時。
反觀心蓮向上(雲雲)。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師曰。
月輪如圓室如圓珠。
或雲。
仰安心(雲雲)二文意各别也。
謂全心住月輪時。
如圓珠圓室觀之。
于中令住全身。
若心上觀之時。
平觀之。
是系心故也。
現見月輪平如餅。
故為系心時心上仰觀之。
各據一義。
不可诤之。
金界雲。
背後入月輪者。
即全身住月中也。
隻背非如光立(雲雲)以畫像等不可為例者也(雲雲)。
(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說)
又雲。
我心上觀月輪。
皆仰觀之。
于曼荼羅觀月輪。
皆如圓珠如圓室觀之。
兩界諸尊月輪爾也。
又别尊法樓閣之内月輪皆爾也。
師曰。
心如月輪者。
心體非本自月輪。
月自性清淨為譬喻。
即觀心自性也。
若心形本自非如月者。
金界之心為阿梨耶(雲雲)即以自性清涼滿月淨藏識之薰習染污(雲雲)。
(永承元年十一月十日說)
又雲。
心月輪者即是第八識也。
此中諸染污諸種子本自有之。
故于月輪上所觀見●等諸字。
即是第八識中所出現也。
非自他所現耳。
字變成三昧耶形。
又是第八識中本具故即現也。
三形變成尊形。
亦是第八識中所具法門故即顯現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說)
又雲。
凡觀月輪觀種子等。
唯系念易成。
是尤佳矣。
故又雲。
不可偏執。
唯随時耳。
大底如上。
又于曼荼羅觀月觀尊。
唯如佛光。
于佛背觀之。
是佳矣何以故。
系念易成故。
先立觀如圓座月輪。
于月面觀種子。
觀三形而成尊形。
故月在背耳。
本是如圓珠可觀之。
而如佛光四邊赫[亦/火]于背造之。
今如圓珠于背後立觀之。
又或處建立形像如之。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
問。
何故雲内心妙白蓮耶。
答。
白是自性色故。
觀白色菩提心自性清淨故(參州雲。
世白蓮内外之色頗異也。
可思之)。
(永承三年壬正月)
男肉向上。
女肉向下。
向下故雲非是法器也。
非妙法之心蓮台。
非開敷可為佛位故也。
故将等正覺之時。
必蓮反向上故雲變成男子耳。
問。
何不觀日輪必觀月輪耶。
答。
諸佛心猶如月輪(雲雲)是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