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傳授次第(一)。
義釋(二)。
諸經典真言(三)。
軌儀由緒(四)。
●經(五)。
别行經(六)。
蘇婆呼經(七)。
陀羅尼集經(八)。
牟梨(九)。
理趣(十)。
大日五字(十一)。
金五(十二)。
三部别法(十三)。
青龍(十四)。
義決(十五)。
義釋加疏(十六)。
抄記(十七)。
阿字觀(十八)。
義記(十九)台一卷軌(二十)。
甘露佛頂經(二十一)具支〃〃(二十二)。
嘉會壇(二十三)秘藏記(二十四)。
無畏決(二十五)梵網經(二十六)。
七星如意輪(二十七)卻溫經(二十八)。
秘錄之内(二十九)。
(三十三)
疏傳授次第(一)
始自寬德三年四月十四日。
于谷底禦房重奉受大日經疏。
師先鳴磬表白。
次弟子各起禮拜(三反)次師發五大願。
次讀疏。
聽衆
圓融坊僧都。
無動寺僧都。
定心院阿阇梨。
理智房内供。
安慶少僧。
長宴。
疏相承次第禅念律師授仁眷君。
仁眷君授長慶君。
長慶君授千通院。
千通院授禅覺持經。
禅覺持經授皇慶阿阇梨。
皇慶阇梨授長宴(雲雲)。
義釋(二)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說)
師曰。
超舞寺入唐三君(又雲池邊公)法号遍明(雲雲)秘錄雲。
大毗盧遮那經義釋十四卷。
有溫古序入唐遍明和上送來。
異慈覺大師禦本(雲雲)。
師曰。
件義釋是彼三宮送來也(雲雲)。
又檢點年代記雲。
貞觀五年宗睿遍明入唐(雲雲。
相傳雲。
入唐三君禦供宗睿僧正同以入唐)或人私被抄年代記雲。
貞觀五年真如親王入唐(雲雲)恐是計其法号欤。
師曰。
真如親王者。
圓成寺三君也。
或說真如者入唐三宮也(雲雲)德之入唐宮。
是遍照也。
圓城寺宮是真如也(雲雲)。
諸經無畏真言決(三)
(長久四年九月中旬說)
花嚴法華等顯教諸經譯者。
略印真言。
隻譯所說之理。
故雲印明阙不出也。
如彼金光明經新古二譯。
古全不出真言等事。
新猶真言經也。
作軌儀之由緒(四)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說)
師曰。
大日金剛頂經意。
或有行法不相順事等。
而出軌者能舍取經文綴聚經意。
以作行法次第耳。
●●經決(五)
初品率睹婆印者。
外五古印是也。
四接行品雲其印雲。
四種鈎印(雲雲)謂如金界四接印。
惹吽鑁解印是也。
随諸四字結四印是也。
又壞二乘真言(如文)即文殊印明也。
其印一院文殊劍印。
外縛二火屈上節(是山門所傳也)東寺傳雲。
左手作拳當胸前。
想右手持一莖蓮花。
右手作刀印。
謂左火風并申。
以空押地水甲也。
以此刀印右腕其上覆之右引遣。
即想蓮莖打截(雲雲)初品雲。
本有金剛性(乃至)三業持常等心行寂謂橫讀之。
或豎讀之疏也。
或橫或豎(雲雲)真如實大三昧品雲。
内豎十度縛。
忍願屈如頂。
謂忍願拄屈圓形。
猶如佛頂形(雲雲)又金剛輪密語(如文)印輪壇印是也(如文)自餘諸品決如先雲所記(已上寬德三年四月上旬說)。
(永承元年十月說)
瑜祇經大勝品雲。
十二臂持智拳印。
複持五峰金剛(乃至)法輪十二大印(取意雲雲)問。
案文意隻有十一印。
謂二手結一智拳印故也。
爾者何雲十二大印耶。
師說淺略說十一手。
故雲十二大印也。
秘說(雲雲)智拳印者。
右智法身印也。
左理法身印也。
即是表理智冥合。
故二拳(智上。
理下)相重形也。
故開一印有差别。
故雲十二大印也。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
瑜經初品雲。
本有金剛性(薩)乃至無為與作業(業)
金剛鈎召起雲(王)乃至被金剛甲铠(護)。
染欲諸有情(愛)乃至盡際諸蓋障(牙)。
稱贊令歡喜(喜)乃至三乘持常寂(拳)。
師曰。
此十六句橫讀之。
又豎讀之無妨。
釋疏耳。
護摩品雲。
悉皆雲是我雲。
師曰。
我者佛也(雲雲)。
(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說)
又瑜祇率睹婆印。
名金剛部是普賢金剛薩埵故欤(又可見疏文。
雲雲)睿成供秦。
瑜祇經撰文雲。
瑜祇經無人相傳。
我安然大阿阇梨獨傳授之(件經甚古破本也)。
(永承四年正月中旬說)
冒地品薩埵真言句義。
金剛藏菩薩心(雲雲)。
行位真言句義(如先雲雲)。
(永承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三種悉地經上雲。
首尾讀誦受持。
師曰。
蘇悉經上雲。
用此根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