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肆 精神篇

首頁
    入不二法門 一多不二, 空有不二, 是非不二, 善惡一心。

     須彌山與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禅師:“佛經上所講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智常禅師聞言而笑,問他:“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比如業感。

    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輪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業、受報的結果。

    人之所以有榮華富貴與貧賤困頓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業牽制的結果。

    并非什麼神明所能賜與及主宰,真正能掌握命運的完全是我們自己。

    業的價值便是自己的行為決定一切。

    業的意義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誰也改變不了。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所徹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覺悟了生命的輪回,體證了“生命随業在流轉”、“維系生命的力量是業力”。

     比如因緣。

    佛陀悟道,悟了什麼道呢?是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緣、緣起當中。

    宇宙中的萬法都仗緣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獨自存在,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關系。

    我們生存世間,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謝因緣。

    譬如每餐所吃的飯來自于商人販賣的米,商人販賣的米又來自于農夫的耕種,農夫所播下禾苗種則需依賴陽光、空氣、雨水、肥料……如此等等因緣的集合,才能成長!從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麼多人的血汗辛勞、那麼多種的因緣條件,可知來之不易,難道我們不應為此而感謝嗎?我們要搭車,要有司機的駕駛;要看電視,要有演藝人員的表演……宇宙之間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緣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值得我們銘謝再三!但是,因緣觀不是知識論辯的範圍之内,因緣必須要從修證中才能真正地體驗,才能真正地了悟。

     比如空性。

    一提到“空”,人們就會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還是“有”,有什麼呢?有“空”的觀念! 其次,我想應該找到大我的人生。

    光是為了自己,光是為了個人的物質生活庸庸碌碌地穿衣吃飯,如同衣架飯桶一樣的人生就太沒有意義了!所以要找到大我的人生,把我們的生命和一切衆生相應成為一個共同的生命;把我們的生命擴大到世間之上,到處都有我們的生命,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到處都是我們的人生。

    我們若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籬拆除,則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現在眼前——男女老少無所差别,你與我與他與所有的人都是一樣。

    我們生命的本體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來臨也隻死了肉體,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當衣服破了,可換套新的衣服;身體壞了,同樣可換個新的色身。

    這道理雖然相同,但當“我”搬家時,由于業力的不同,因而有住體面的高樓大廈與微賤的茅舍矮屋之差。

    唯生命的價值是不二不異。

     懂了以上的道理,就能感到人生前途的無限光明,就能對未來的生命生起無窮的希望。

    這便是學佛給我們的真正受益。

    我們若能進一步追尋到佛法的真理,則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綠色楊柳無非如來法身,潺潺流水、鳥啼莺叫皆是如來說法。

    此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是也。

    從前的禅師們有些聞打鐵而開悟,有些見花落花開而見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本來面目! 佛光菜根譚 關閉六根之賊,禁足妄想之心; 正觀三毒魔軍,清淨身口意業; 了悟五蘊非有,不受煩惱纏縛; 如是實踐之人,方為有道聖者。

     精神修持的好處 時自在——命自在;處自在——心自在; 物自在——舍自在;周遍自在——業自在; 大小自在——生自在;有無自在——心自在; 動靜自在——信自在;深淺自在——願自在; 無礙自在——法自在;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佛教不隻講知識講理論、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最主要是重視實踐,也就是修持。

    《金剛經》有一句經文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說:“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

    ”我覺得這兩句話十分耐人尋味,可以說有很深的涵義。

    将此二句經文演繹開來,即為: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相反,不是佛法的,有時候卻是佛法。

    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誦經、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

    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時心裡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貪嗔癡,當你在行布施時一直抱着沽名釣譽的心,這時,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精神修養,我以為用佛教的方法來修煉精神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