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為一種好的修行。
修持有很多好處,我歸納為下列六種:
彌蘭陀王曾為此事問那先比丘道:“佛陀沒有修持嗎?怎麼也有那麼大的嗔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好比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被樹根、樹枝絆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這種情形,并不能責怪大地,大地并沒有動搖,隻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并無好惡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連本身的問題,佛陀并沒有動搖他的喜怒。
譬如我們看到父母打罵子女,或者看到部隊長官訓斥屬下,有時候也很嚴厲,其實那是慈悲,并不是嗔怒。
”
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能的人最可貴。
從前我在叢林裡參學,當時所受的教育可以說是打罵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亂看,嘴巴不可以亂說,否則随時都要挨打挨罵。
例如在禅堂裡參禅,無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
在那種情形之下,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都與佛法無關,或許有人會認為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事實上,為了加速一個人的完成,為了求證佛法大意,有時候卻不得不如此,因此這個時候的打或罵也都變成了佛法。
所謂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
精神的提升需要苦修,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來提升自我呢?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為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也不能故意穿着垢膩破爛之衣而表示修行。
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将為世人所譏;若穿着太破爛,亦将為人所恥。
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時當念偈雲:“若着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若着下裙,當願衆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若整衣束,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飲食,乃為增益身心,不必揀挑。
佛陀曾教誡弟子于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之不易,因此吃飯時不能作賤飯粒,應想到農夫的辛苦,應帶着感恩的心情歡喜地受食。
至于住、行,當以方便為宜,不應盡貪求享受。
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糜爛,以禅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挂、自在的心境為行,不必萦萦于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欲所束縛。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必太重視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
有些人非山珍海味不能進食,非绫羅絲綢不能為衣,非高樓洋房不能為屋,非轎車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又如何修行辦道?有些人反其道而行,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佛說“人身難得”,又說“借假修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弟子要适當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自己迷失于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于修行辦道。
《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心地觀經》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恒加守護。
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久坐不飯;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淫佚;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
一個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系
人應該如何與别人相處?我以十六個字作為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
一般在人我之間發生争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
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執就無從生起;在物質上把多的、有的給他人,在工作和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争執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夠和樂相處。
或許有人會以為,把大的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這豈不成為天下最大的傻瓜嗎?其實,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有智能的。
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擁有崇高的權位,在位時叱咤風雲,得心應手,當大限來到時,依然如過眼煙雲。
辛苦争得來,又有什麼真正屬于自己?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
衆人要的功名富貴留給他們,衆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持有,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