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
●三形。
寶珠
●字性寂不可得義。
萬行萬善功德悉滿此字。
瑜祇經雲。
生一切福。
滅一切罪(文)●字塵垢不可得義。
經雲。
從一切支分。
出生十拟誡恒河沙俱胝佛(文)●災禍不可得義。
經雲。
能成并一切難解之事(文)●字體性寂故具萬德。
殊勝玉直物圓滿不動。
不足時動也。
故寂靜圓滿具足義也問。
佛眼者何佛菩薩所變乎答。
瑜祇經雲。
金剛薩埵。
一切如來前。
忽然現作一切佛母身(文)故金剛薩埵所變也。
大日經雲。
佛眼尊者。
大日所變也(文)示雲。
金輪本地金剛界大日。
佛眼本地胎界大日(雲雲)此尊胎藏界攝一切佛頂輪王習也。
金剛吉祥品雲。
一切佛母心。
出生一切法。
乃至速成諸佛部頂輪最勝無比特難勝。
超過十地攝一切諸佛菩薩(文)金剛頂經雲。
佛眼自毛孔生金輪。
自金輪毛孔生七曜(文)
三形事
寶珠者三轉具足體(雲雲)
曼荼羅事
三層者。
第一重金輪。
第二重八大菩薩。
第三重八大明王。
華院外四方四隅八供四攝也。
中台佛眼也。
此曼荼羅引入衆生意也問。
三層八葉者。
其意如何答。
非如須彌山層。
隻八葉外。
猶畫八葉。
三重也問。
經雲。
當頂輪王前。
畫金剛薩埵。
次右旋畫八大菩薩。
此薩埵者。
八大菩薩外欤答。
不然。
八大菩薩随一金剛薩埵頂輪前畫雲也問。
八大明王如攝一切頂輪王經說。
何經耶答。
五大院雲。
未度經步擲明王(摧一切魔菩薩)降三世(金剛薩埵)六足(文殊)大笑(虛空藏)大金剛輪(轉法輪菩薩)不動(金剛拳菩薩)八大菩薩自性輪身。
八大明王教令輪身也于此曼荼羅。
種種口決有之。
謂七曜于一切衆生。
作障難也。
召寄佛眼膝下為使者。
以方便降伏之。
不令作災難。
故佛眼法名息災法。
八大菩薩大悲故胎也。
是攝受方便也。
八大明王一向智印故金也。
是折伏方便也。
此兩部而二意也。
不二門佛眼能化。
七曜所化。
天衆着化樂。
不思出離之道。
故佛眼以佛力召七曜為伴。
置第一重。
七曜者。
日·月·木·火·土·金·水是。
一切衆生精也。
五行時。
日月攝火水。
火(●胎日理也)水(●金月智也)不二者。
本有自性薩埵也。
五行者。
衆生五大也。
此五大守護心王也。
故取七曜。
為眷屬也。
此七曜(色)佛眼(心)衆生色心。
即親護義亦雲。
日(陽火母理定胎)月(陰水父智惠金)示雲。
日受月精氣。
生五星此故星字日生雲也。
七星陰陽五行也。
衆生以此五行。
為自性本有體。
故此七曜置第一重。
以佛眼金輪理智。
守護之。
謂八大菩薩理。
八大明王智。
故天五行安穩。
人身心安樂也。
五行即五智五佛體。
衆生即五智五佛也示雲。
日月星三辰理智七曜者。
一切衆生本有自性體。
佛眼三形用如意珠。
此三辨之寶珠此三辰者。
有情非情也。
升天顯諸星。
有人雲三毒。
悟時三身三德也示雲。
八菩薩八明王。
理智之八葉也。
生住異滅四相随相也。
理八葉八菩薩也。
智八葉八明王也。
故此尊守護一切衆生也亦雲。
示雲。
行住坐卧四威儀。
即八大菩薩八大明王也。
本有自性果德。
普賢一實境界。
如實知自心之體也。
守護侍衛者。
心王心數自受法樂法門也。
例如瑜祇經阿阇梨位品。
親護薩埵佛眼灌頂法門也。
此曼荼羅有二意。
一從因至果。
謂第三重八大明王金界大日。
第二重八大菩薩胎界大日。
第一重不二也。
七曜本有自性體。
佛眼醍醐果德也。
如次佛蓮金三部也。
二從本垂迹。
謂佛眼是理界。
金輪智界。
七曜為不二。
八菩薩八明王佛眼金輪悲智之二德也。
是折伏攝受方便也
問。
以金輪為七曜上首事如何答。
一切諸星從金輪毛孔生。
能生為上首也。
此曼荼羅尼盡法界。
佛眼金輪攝一切佛部。
八菩薩攝一切菩薩。
蓮華部。
八明王攝一切金剛部。
七曜使者攝一切外部諸天。
又三層自證也。
八供四攝化他外用也問。
佛眼曼荼羅皆着師子冠事何答。
降伏意也。
息災也。
大悲也。
智慧也。
勇健菩提心也。
佛師子座。
以大悲為座。
今佛眼以大慈悲故。
以師子為冠問。
以師子冠為息災事何答。
涅槃經雲。
佛經行時。
達多放醉象欲害佛。
其時五百人弟子。
逃升虛空。
阿難一人随佛。
時佛入佛眼三摩地。
舉右手向象指端出五師子。
師子同聲迅吼。
時醉象伏地下骨。
須臾弊死時佛說因緣言。
昔我為雁母。
為網懸。
其時五百人弟子是也。
一雁随我。
汝阿難是也。
即表如來息災。
佛眼曼荼羅三十七尊。
皆着師子冠。
此義也。
降伏諸佛忿怒也。
從慈悲起。
放師子大慈悲意也。
又無畏義也問。
終象死欤答。
不然。
誦蘇生真言令生也。
其蘇生真言●字也。
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