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
●三形。
初割蓮華
●字谛不可得義。
是法自在義。
法●字法曼荼羅故也。
觀自在者。
依此字功能也。
自初發心時。
至成佛位。
依此字功德也。
故●●中。
●字門成佛雲。
此菩薩智慧門初發菩提心本也。
菩提心堅固故。
名金剛法也。
是西方部主也
三形事
初割蓮華者。
表初發菩提心義。
于此蓮華含理智。
未敷理胎凡色也。
初割智金聖心也。
此理智和合蓮也。
蓮(色)果(心)此觀音總體六道中度畜生。
是法自在故也。
左手持蓮華事者。
此蓮華衆生八分心蓮也。
故菩提心論凡夫心色合蓮華雲是也。
大日經疏雲。
凡人幹栗馱心。
形猶如蓮華合。
此心蓮自性清淨如蓮華。
不染生死泥。
不燒煩惱。
故菩提心論言。
于心質中。
有一分淨性。
衆行皆備。
其體極微。
皎然明白。
乃六趣輪回。
亦不變易(文)一切衆生本有薩埵也。
一切草木等初開。
皆表正覺之義也。
蓮華開合同之。
此蓮華不開時。
言九識妄染。
為常沒凡夫。
此蓮華遇教初開時。
九識轉為五智。
九識即八葉九尊也。
右開敷勢。
右掌開空風合向左蓮事。
大空法界智也。
風萬行萬善因也。
因果相應時。
一切衆生發心得道。
非情草木華開果結也。
風指●字。
風輪體也。
觀音大悲風。
一吹衆生葉葉。
無不開萬華故。
一切非觀音慈悲。
無由發心得道。
大悲闡提菩薩也。
故若衆生一人不成佛者。
此菩薩不成佛誓願。
法爾本有薩埵故不成佛。
左蓮寶珠也。
如開寶藏。
右風指智劍也。
左手能得智。
左蓮所得理也。
能持體觀音也。
密号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文)能得智自性清淨所得理也。
理智合蓮華三昧之義也。
右掌舒向左蓮。
左掌日輪。
一切草木當日光生長。
開左掌向左蓮。
開敷勢也。
左右掌日月習之。
随義不同也。
菩提心論智月也。
金剛界。
理日也。
胎藏界也。
赤蓮華依日輪光開。
青蓮華依月輪光開。
為開赤蓮華。
左習日輪。
為開青蓮華。
右月輪習之。
于開蓮華相有二義。
一者以右小指左小指一一開五指為五葉。
金五智。
以右風空。
開左蓮一葉。
是胎藏發心即到表也。
一切衆生自性清淨本覺蓮華也。
觀音本有如日體也。
一切衆生即體也。
自性清淨蓮華習之也。
蓮華生泥中不染泥。
是言本情清淨依之理趣經雲。
設住諸欲。
猶如蓮華。
不為客塵諸垢所染(文)此意也。
遊泥即蓮華也。
泥外無蓮華。
經雲。
如蓮體本染。
不為垢所染(文)此法爾實義也。
觀音左所持未敷蓮華。
與愛染王右所持未敷蓮華。
觀音蓮華菩提心論。
凡夫如合蓮華(文)是本有蓮華也。
愛染王蓮者。
以法性覺悟蓮。
打顯。
持彼本有萬德。
修生蓮華也。
大日經密印品釋雲。
此未開之蓮華。
即如來寶箧。
開已而即合故(文)此文開敷即合蓮也。
愛染蓮此意也
一。
觀音頂戴佛像不空罥索頂戴比丘像。
勢至頂戴寶瓶。
何意有哉。
口決雲。
觀音頂阿彌陀成等正覺時像也。
不空罥索比丘像。
阿彌陀法藏比丘。
世自在王佛所。
發四十八願時比丘像也。
勢至菩薩頂寶瓶。
納彼法藏比丘發願時遺骨也。
大日經疏雲。
約如來行故名菩薩。
頂現無量壽者。
明此行極果。
是如來普門方便智(文)此表因果不二義也
根本印事
二手内縛。
未敷蓮華體(胎藏)立禅度(金界也)自性蓮華先一葉開之亦印。
外縛立合二頭指蓮葉。
二大并立。
外縛表十界(胎藏)立合三風(金界)二大内證菩提涅槃也
曼荼羅事
中台觀音。
八葉八佛曼荼羅無量壽儀軌說也。
弘法大師禦傳曼荼羅。
中台觀音。
八葉八佛阿彌陀也。
彼八佛共螺發形也。
皆住定印向中台。
觀音諸佛大悲也。
八葉八佛歸中台觀音大悲本誓故也。
理趣釋雲。
想己身●字門。
成八葉蓮華。
中想金剛法。
于八葉上想八佛(文)口決雲。
此曼荼羅者。
從果向因曼荼羅也。
觀音大悲因。
彌陀妙觀察智果相向也。
此實為因。
華為果也。
能生為因。
所生為果也。
又中台彌陀。
八葉八菩薩曼荼羅在之。
從因向果曼荼羅也。
是華為因。
實為果。
華落蓮成意也。
此一往迷悟因果而二門意也。
實色身兩部意。
觀蓮知自淨。
見果覺心德(文)蓮色胎。
果心也。
金界也。
蓮者八葉胎。
葉者中台。
法界體性智金也。
一實薩埵也。
故越八葉絕方所。
非有心境(文)是則觀自在菩薩内證究竟大曼荼羅也。
妙樂大師釋雲。
一體權實。
前後同時。
蓮華前後。
比說可知(文)同釋雲。
華落蓮成。
蓮成亦落。
可喻非權非實(文)
十一面法事
種子。
●三形。
軍持
●字作業不可得義也。
觀音大悲故。
拔出衆生苦患。
作業義也問。
來迎觀音可十一面答。
來迎觀音聖觀音也。
此聖觀音所持蓮華。
未敷蓮華也。
是衆生即體也。
開之令見行者。
此蓮華九品淨刹也。
來迎作業。
非十一面也。
一切佛菩薩衆生化度方便。
皆作業也。
大日如來四德四智也。
以作業為北方成所作智也。
四隅菩薩中。
觀音八葉中西北菩薩也。
作業義勝
三形事
軍持寶瓶也。
此瓶法界為體。
納萬行萬善也。
此瓶最初一轉寶玉也。
中台法界之智德。
如愛染王持彼手。
納行者所求物也
十一面表示事
當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