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卷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義疏淺解

首頁
    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

    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 [科判]此有所證果。

    這果的名,就是離系果。

    離了障執的系縛而證得的。

    所以此果無别有因說為能證,假說離系是所證果。

    于中分二。

    一标義,二釋非。

    今标義。

     [釋文]如來是佛的稱号。

    這稱号所诠表的意義,就是诠表如來清淨法界,有真實的意義是無有颠倒的;有真如的意義是無有變異的。

    于一切時常無颠倒,常無變異,雖住世間見有去來而實無去來。

    故名如來。

    如來即是真實和真如的增語。

    因為真實真如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

    為令了解如來的實義而起言說:謂為真實,謂為真如。

    這真實真如的言說,就是增語。

    以是自心增益的想而說的語言,所以叫做增語。

    由此真實真如的增語,了知如來不為煩惱系縛而有生死,即是證得無生法性。

    所以亦是無生法性增語。

    不為業力牽引而趣生死,即是永斷趣生的道路。

    所以亦是永斷道路增語。

    煩惱業種永斷無餘,究竟涅槃,不受後有,即是證得畢竟不生。

    所以亦是畢竟不生增語。

    此無生的實義,即是最後的勝義。

     癸二釋非二 子一示現非真 【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

    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谛我起不實執。

    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 [科判]自下釋非分二。

    一示現非真,二受用非實。

    今示現非真。

    因為前說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是則應無如來出現世間。

    若不出現世間,應不更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是當知如來出現世間,是示現的,不是真實的。

     [釋文]如來應正等覺,是如來出現世間功德的名号。

    功德名号不是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因。

    若如是說,當知此言為不真實。

    因為不能了解真實無生的道理,所以說假為真,便執不實為實而是謗我。

    此是邪見,诽撥無生的實義,故說為謗。

    了知此義,即能了知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由是示現,故說非谛。

    然有所為,又說非妄。

    若如是知,不增不減,不說為謗。

    由是道理,此一切法如來說為皆是佛法。

    亦是依如來出現世間而假說的。

    言一切法一切法者者,這是标句。

    是遍計所執相。

    言如來說非一切法者,這是遮句。

    是圓成實相。

    言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者,這是釋句。

    是依他起相。

    此一切法,略有二種的差别。

    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

    少分一切,是說有為法。

    一切一切,是說無為法。

    所以文中重說一切法一切法。

     子二受用非實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

    】 [科判]此受用非實。

    因為如來雖有受用的色身;不是真實。

    但為受用法樂之所依止,而假說有的緣故。

     [釋文]釋如前說。

    此是付囑方便所說的相。

    粗顯易了,所以文略。

     辛二明菩薩二 壬一釋離執二 癸一應無我執 【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

    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

    】 [科判]自下解無我理中明菩薩。

    此說菩薩,即是所付囑的未成熟菩薩。

    前說如來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來證得二無我法。

    舉此證明菩薩應解二無我理。

    于中分二。

    一釋離執,二結信解。

    釋離執中複分為二。

    一應無我執,二應無法執。

    今應無我執。

    不應執有補特伽羅我性。

     [釋文]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便不應名發趣菩薩乘者。

    以彼執有能度所度二種有情的緣故。

    因為菩薩尚不應執少法,何況更執能度所度二種有情。

    所以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

    三相道理,如文應知。

    又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等,當知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癸二應無法執 【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

    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

    】 [科判]此應無法執。

    不應執有法我的性。

     [釋文]若作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是則不應說名菩薩。

    與前執有有情,成為同一的過失。

    所以經言亦如是說。

    佛土功德莊嚴,和三相的道理,前已詳釋應知。

    然此不說無住生心,亦是付囑方便和攝受有别。

     壬二結信解 【善現!若諸菩薩于無我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

    】 [科判]此結信解。

    由此結文應知所付囑的菩薩,是未成熟菩薩。

    因為未證法性,所以結言信解。

     [釋文]一切法中無補特伽羅我,亦無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