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無明妙覺智不顯故。
如霧中見月。
朦胧有處雲也。
真實離霧不可有月。
霧即月可見也。
顯教如中道花離二邊水。
出纏池月處法性空雲。
是如嫌别教中道。
光遍虛空方。
即是月外無霧。
離霧無月義也。
此事彼經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說文一緻得意事也。
慈鎮和尚付此文一個文作。
極秘藏抄也。
或記雲。
月輪者。
是本有●阿字轉成月輪。
非世間月輪。
●字是本不生義也。
如此觀如理觀察トハ雲也”
次無染心。
亦名修菩提心。
菩提心令觀念修習故名修菩提心。
前心徹見是心修習也。
譬如顯教見道修道。
藏識本非染。
清淨無瑕穢。
由具福智故。
自心如滿月。
此一行觀心明成月輪。
藏識雲也。
此有三義。
能藏所藏取藏義也。
此中相性有之。
相者界趣等也。
性者真如也。
不雲餘七識舉八識事。
藏識即諸識本也。
仍舉本攝末也。
複作是思惟。
彼心為大心。
此二行初明尋求菩提心體事。
次以淨因明為所依事。
煩惱者晝夜所作觀行煩惱也。
習者習氣也。
種子者惑業タネ也。
善惡二業種子。
第八識中在生長也。
煩惱業起生死流轉。
修一分善根萌真如智也。
故善惡皆由心雲也。
阿羅耶者梵語。
此翻藏也。
六度福薰習故。
轉有漏得無漏也。
依之證廣大菩提故大心雲也。
藏識本非染。
清淨無瑕穢。
長時積福智。
喻如淨滿月。
此一行正觀心為月輪事明。
真如體性雖清淨也。
不修無顯事。
仍前明藏識清淨。
今明藏識清淨顯得事也。
八識者大圓鏡智也。
雖非其體非月。
世間五十由旬月輪。
喻圓滿無礙也。
故喻如滿月光遍虛空雲也。
清涼潔白離諸雲翳。
又如蓮花不染泥水。
仍非染雲也。
圓滿珠内外明徹如無瑕玷。
故無瑕穢雲也。
無體亦無事。
即說亦非月。
由具福智故。
自心如滿月。
此一行破執情事明也。
其故寄喻所明月輪體執故。
亦彼執破也。
心無形質。
然暫以之顯也。
無體無事雲即此意也。
體事即體用也。
月輪有三種義。
一自性清淨義。
離貪欲垢染故也。
二清涼義。
離嗔恚熱惱故。
三光明義。
離愚癡迷闇故。
仍一月輪具三種義離三毒也。
着法得其罪也。
況一切法不可有着執。
金剛般若經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說。
菩提心論遇筏達彼岸。
法既可舍雲。
如此文處處多之。
踴躍心歡喜。
能執所執等。
此一行二句明行者啟白。
踴躍歡喜義也。
煩惱垢者。
根本煩惱始末煩惱亘也。
能執者妄心也。
所執者妄境也。
諸佛告言。
密誦而觀察。
此二行佛示行者事明。
證真如理故。
佛即可詞汝心本如是述也。
客塵者煩惱業也。
次觀金剛蓮花。
亦名菩提心堅固。
亦名金剛心。
亦成金剛心雲也。
金剛堅固眼目異也。
能令心月輪。
觀金剛蓮華。
随部種子三形可定之。
佛部●鑁字卒都婆。
蓮花部●字蓮花。
金剛部●吽字五古。
寶部●字寶珠。
羯磨部●字羯磨也。
或何隻如私記行一義也。
其故五部具故也。
或以五古為大日三昧耶形事有之。
大日五智具足給故。
五古即五智形也。
此處種子三形計觀之。
先心内種子字卧觀之。
字首或前或後。
何無失。
此種子變成三摩耶形。
其時自身量等觀之。
如法界遍不可觀。
次舒蓮花時。
法界遍故也。
月輪遍法界時如圓珠圓寶觀之。
此月輪遍法界等身量。
其時自身居月輪也。
真言縛曰羅ハンダマ句。
是金剛部蓮花部兩部梵語也。
其故随五部可改此句。
佛部卒都婆。
蓮華部ハンダマ。
金剛部バサラ。
寶部アラタンナ。
羯磨部ゲルマ。
今バサラハンダマト雲舉蓮金二部義有之。
然金剛為莖蓮花也。
仍金剛蓮花觀雲此意也。
故真言縛曰羅ハンタマ雲也。
或又金剛界蓮花雲意也。
此義ハサラソトハハサラアラタシナ等可雲也。
舉蓮金二部義。
金剛界儀軌蓮金二部合說故也
次金剛蓮花界。
亦名證金剛身也。
汝于淨月輪。
金剛蓮花界。
此一行二句佛重行者敕也。
是則究竟位也。
淨月輪者。
所說真如也。
八葉蓮花者。
能說智慧也。
理智冥合名究竟也。
舒證斂三印如次用之。
證金剛時印面少上向也。
左手面磨回事初許也。
後二度不磨回隻舉也
舒金剛時此金剛遍法界。
一切諸佛金剛中現給可思。
斂金剛時諸佛一體合成可觀也。
五部分别時。
此印形。
或ソトハ。
或蓮花等可思也仍印通用也。
次觀身為本尊。
亦名佛身圓滿。
亦名成本尊。
此處正無上菩提證故。
成本尊雲也。
自身為蓮花。
清淨無染着。
此二句前蓮花界事說也。
複白諸佛言。
複授此真言。
此一行二句。
行者啟白。
并佛敕後佛真言授事明。
成本尊者。
随五部可成其身。
或自身本來佛也。
故依此印明。
自身所具本身顯以五相成身正意也。
歸命本覺心法身文意是也。
若又地藏觀音行時。
先彼身成可思。
依之自身所具佛性顯也。
能令三業同于本尊。
從此一門得入法界。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