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敗北

首頁
    祖承訓是個徹頭徹尾的遼東軍人。

     他的十世祖先祖世榮本是安徽人,當年跟随朱元璋在滁陽起兵,擔任他的貼身侍衛,是從龍之臣。

    後來徐達北伐,祖世榮随軍北上,遂定居在遼東蒲蘭。

    祖世榮之後,祖家曆代一直在遼東軍中,俨然已成為軍人世家。

    到了祖承訓這一代,他作為遼東名将李成梁的家丁,跟随李成梁與蒙古作戰,表現出衆,于是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副總兵的位子。

     祖承訓不算是最成功的,不過他有個兒子,以後的名氣遠遠大過他——這個兒子的名字叫祖大壽。

     那個時代的遼東軍人,打起仗來嗷嗷叫,搶起東西來也是嗷嗷叫。

    遼東複雜、殘酷的形勢賦予了他們複雜的性格,讓他們變成了明軍之中少有的悍勇之師,卻又有殘暴、貪婪的一面。

    這些軍人既有深入敵疆浴血殺敵的功勳,也幹得出殺百姓冒領軍功讨賞的惡行。

     遼東軍的殘暴名聲,讓朝鮮人心存忌憚。

    早在讨論向大明求援時,就有大臣不無擔心地提出來,說朝鮮就剩下這麼一片幹淨地方,如果讓遼東軍來了,以他們的軍紀,隻怕朝鮮除了地也剩不下什麼了。

     對随時可能戰死沙場的遼東軍來說,聲望、道德什麼之類的,遠不如實在的金銀财寶來得重要。

    正是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之下,祖承訓日夜兼程,要第一個拿下平壤城,成就不世偉業。

     平心而論。

    祖承訓瘋狂趕路的舉動,固然有摻雜着自私的功利心,但從兵法的角度來說,并不為錯。

    既然知道日軍主力不在,那麼兵貴神速,盡快奪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更何況,祖承訓在順安冒雨強行軍的行為,明軍其他将領想不到,日本人更不會想到。

    戰争最基本的一個理論,是不去作敵人認為你會作的事情。

    當年鄧艾偷渡陰平、李愬雪夜襲蔡州,都是在絕對想象不到的地點和時機出擊,收獲全功。

     有這些先輩的光輝戰例作為背書,祖承訓今日想重現一次經典。

     躊躇滿志的祖承訓策馬來到平壤城前,手搭涼篷遠遠望去,看到遠處的平壤城頭旌旗飄搖,卻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心中突生疑窦。

     在這裡,有必須作一點簡單的考證。

     對于祖承訓軍究竟抵達平壤的哪個城門,史料記載不太一樣。

    《朝野佥載卷》、《懲毖錄》、《再造藩邦志》等史料記錄的是明軍從七星門入城。

    而《寄齋史草》裡卻說明軍是自普通門而入。

    不過所有的材料在這裡都衆口一詞地強調:城頭沒人。

    但另外一本《亂中雜錄》,卻簡略地提及了明軍進攻平壤城門時經曆了一番戰鬥,才破城而入。

    《宣祖實錄》二十八卷壬辰年七月二十二日裡提到過,祖承訓曾在西門結陣。

     先說平壤城。

    這城分為四城:内城、中城、外城和北城。

     外城以牡丹峰為北部頂端,循普通、大同二江的走勢把平壤城裹起來,形成兩邊環水,一側枕山的态勢。

    外城嚴格來說,隻是城郭,沒有城牆。

    真正的城牆要從中城開始。

    中城之内,還有一圈内城城牆。

    在北部,還有一道北城城郭,環繞牡丹峰一周。

     普通門位于中城西側,因流經此地的大同江支流普通江而得名。

    七星門位于内城東北側。

    這兩個門,并不是同一圈城牆的通道,而是一内一外,一西一北。

     綜合這些說法,可以推測出一個結論:祖承訓的部隊從順安抵達平壤以後,先從平壤西側的普通門進入中城,然後再繞行至北方,抵達七星門外。

     這條路線意味着,當明軍大搖大擺通過平壤外城與中城的時候,沒有遭到任何阻撓。

     外城看不見守軍,這個可以理解。

    平壤的外城周長有三十二裡,如果守城部隊兵力太少,往往會幹脆放棄外圍陣地。

    但日軍居然連中城都無人把守,這便可堪玩味了。

     要麼是日本人故意設下的圈套;要麼是日本人麻痹大意,根本沒設防。

     相信任何人面對這種狀況,都要心中生疑。

    祖承訓久經陣仗,這點警惕心自然是有的。

    他率軍連過兩道城牆,不見任何守軍,不免狐疑。

    可他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抱着姑且一試的心理,祖承訓命令繼續前進,但同時往平壤城附近撒出許多斥候,嚴密監視城中動靜。

     主力陸陸續續都集結到了七星門外,這次他們終于看到了日軍守軍。

    祖承訓一聲令下,五千人馬一齊呐喊,聲威震天。

    朝鮮軍與明軍圍住七星門,箭矢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