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張奇功騎兵一千
參将高澈騎兵一千
參将方時春中軍
遊擊趙文命騎兵一千
遊擊施朝卿騎兵一千
備禦韓宗官旗鼓官
戶部主事艾維薪糧草
左協大将副總兵楊元親兵兩千中協大将副總兵李如柏親兵一千五百
副總兵王有翼騎兵一千兩百副總兵任自強步兵一千
副總兵王維貞騎兵一千參将李芳春騎兵兩千
副總兵孫守廉騎兵一千遊擊錢世桢騎兵一千
副總兵查大受步兵一千遊擊周弘漠步兵一千
參将李如梧騎兵五百遊擊高升騎兵一千
參将李如梅騎兵一千遊擊高策騎兵兩千
參将楊紹先騎兵一千遊擊戚金步兵一千
參将李甯步兵一千遊擊方時輝騎兵一千
遊擊葛逢夏騎兵兩千遊擊王問騎兵一千
右協大将副總兵張世爵親兵一千五百其他将領
副總兵祖承訓騎兵一千樓崇政李郁
副總兵吳惟忠步兵一千五百鄭有如胡鸾
遊擊王必迪步兵一千周易李杜
參将趙之牧騎兵一千吳希漢傅廷立
參将駱尚志步兵一千毋承宣李有升
參将張應仲騎兵一千五百
參将陳邦哲步兵一千
遊擊谷燧騎兵一千
遊擊梁心騎兵一千
上表将領、兵力、編制等數據,系綜合統計各方記載而來,截止日期為十二月七日。
資料出處:《象村集》卷五十七:天朝诏使将臣先後去來姓名記;《神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一,萬曆二十年八月壬辰;卷二百五十二,萬曆二十年九月甲子;《兩朝平攘錄》卷四,日本上;《宣祖實錄》卷三十四,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丙寅;《宣廟寶鑒》卷八,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十二月;《再造藩邦志》卷二,壬辰十一月;《亂中雜錄》一;《朝野載》卷二十七;《國朝故事》二;《事撮要》上;《平壤續志》二,古事。
這是大明第一次東征的作戰序列,再加上後續部隊與義州守護部隊,明軍入朝的總兵力達到了四萬八千五百八十五名。
不過實際上這些部隊裡始終有部分作為預備隊的存在屯于遼東和朝鮮邊境附近的據點,譬如義州等,真正進入一線作戰序列的,大約是四萬。
如此龐大的兵力,帶給柳成龍的除了震撼與驚喜以外,更多的是頭疼。
他沒法不疼,上次祖承訓三千人入朝,已經把柳成龍折騰得上吐下瀉差點沒病死在床上,這次是四萬多人,簡直是要人命了。
這幾天裡,在柳成龍腦子裡嗡嗡作響的,隻有一個問題:這麼多人和馬匹,他們吃什麼?
姑且不算朝鮮軍自己,單是四萬明軍的補給消耗,便是一個極其可怕數字。
朝方在十月二十六日确知明軍來援的數量後,算了一筆細帳:一名明軍士兵一天要消耗一升五合的糧食,一匹戰馬要消耗豆料三升。
明軍總兵力四萬八千五百八十五人,戰馬兩萬六千七百匹,合計一天要消耗大概七百二十石糧食和八百零一石豆料。
如果要支撐兩個月作戰,便要糧食四萬三千兩百石,馬豆四萬八千多石(《宣祖實錄》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明軍騎兵共計兩萬五千三百人,但還有五千親兵沒有标明軍種,這批人也大多是騎兵,因此這個計算隻是按騎兵數算的單馬消耗,實際上遼東軍團相當部分騎兵是雙馬配置,相信馬豆真正的供給不會少于六萬石。
更要命的是,這個數字還是按照大明的度量衡來算的。
大明十鬥為一石,而朝鮮則是十五鬥為一石。
大明一升五合的白米,折算成朝鮮度量,是二升七合,接近一倍的差距——也就是說按照朝鮮的标準,明軍的消耗還要翻番。
而此時朝鮮的全部存糧是多少呢?他們把各地糧倉的底兒都掃了一圈,連來年種糧食的種子都湊出來了,一共攢了五萬石糧食,三萬石馬料。
這點存底打一場速度戰勉強夠用了,可一旦進入相持階段便會出現大麻煩——這還隻是針對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如果把其他軍團也考慮進來,形勢則更加嚴峻。
大明對于朝鮮的窘迫境況心知肚明。
很早之前,宋應昌便下令所有赴朝部隊都在遼東集結,當地就食,不要去消耗朝鮮為數不多的存量。
這本來是為朝鮮着想,可朝鮮人卻根本不領情,心急火燎地催促明軍盡快出兵,盡快出兵,宋應昌反問他們你們糧食準備怎麼樣了?朝鮮人立刻支支吾吾,不肯說準話——他們心裡打的好算盤,隻要明軍盡快奪回平壤、開城便好,至于會不會餓死,到時候再說!
朝鮮友人這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态,讓宋應昌十分厭惡,也讓他對朝鮮的存糧狀況有了警惕心,特意籌措了八萬石糧草擱在邊境,準備等到李如松入朝時,讓部隊随軍攜帶,以備兩個月之需。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招救命棋。
可宋應昌萬萬沒想到,他絞盡腦汁千算萬算,最終還是漏算了一點:朝鮮人的運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