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我看到了

首頁
    就在袁黃等人為了鋪平前往平壤之路沒日沒夜地忙碌時,李如松也開始動身了。

     他在義州盤桓了三日,二十八日離開,在行軍路上過了個春節,于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抵達安州,與等候在此的明軍先頭部隊彙合,完成了後續四萬三千大軍的最後集結。

    與此同時,朝鮮軍也集結了包括大批義軍在内的一萬多人,在順安等待着大明軍的到來。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八日) 于是,中朝聯軍共計五萬餘人,擺開架勢,開始了正式的反攻。

    在反攻前,針對朝鮮那些投降日本的皇協軍和日占區的百姓,李如松還特意作了一面大旗,上書:“朝鮮軍民自投此旗下者免死。

    ”(《宣祖實錄》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示自己無比的自信。

     當時柳成龍恰好也在安州,聽說李如松來了,連夜前往位于城南的明軍軍營拜年。

    李如松對這位朝鮮的中流砥柱還算客氣,給他搬過來一把椅子,讓柳成龍受寵若驚。

     柳如松此行來的目的,是為了讓李如松了解平壤城防的情況,别像上次祖承訓來時一樣被人伏擊。

    他從袖子裡掏一份平壤地圖,給李如松介紹起整個平壤周圍的構成和地形分布,李如松聽得很仔細,還不時拿朱筆在地圖上勾畫一番。

     柳成龍最擔心的是日軍的鐵炮,當他提醒李如松注意鐵炮威力時,李大提督一臉不屑地指了指軍營裡的火器倉庫:“日本鬼子不過是用些破槍,咱可是帶着大炮來的。

    一炮能轟出五、六裡路,你覺得日本人能夠得着?” 臨走之前,李如松取來一把扇子說:“你忙活這麼久也不容易,送你一首詩吧。

    ”大筆一揮,扇面上墨汁淋漓,竟是一首七律: 提兵星夜渡江幹,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議跨征鞍。

     平心而論,作為一名武将,李如松這首詩寫得相當不錯。

    柳成龍拿着這把扇子回到安州城,反複玩味,面色凝重,不知是被詩裡的雄心所感動,還是在擔心又碰到一位志大才疏之輩。

    (《懲毖錄》) 且說柳成龍正在那琢磨着李如松的詩才,忽然外頭傳來急報,說李提督突然離開了安州。

    柳成龍頓時心頭一驚——他本來跟李如松約好了,等到初四的時候一起上路前往肅甯,與都元帥金命元會面。

    怎麼才一會兒功夫,他就變卦了?莫非有緊急軍情? 他探頭出去一看,明軍主力還在啊。

    再一打聽,原來不是明軍開拔,而是李如松自己帶了弟弟李如柏以及十八名家丁,急匆匆地離開安州,朝着肅甯方向而去,至于幹嘛去了,誰也不清楚。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八日) 李如松離開的原因很簡單,魚咬鈎了。

     早在遼東時,李如松用李應試的計謀寄下了沈惟敬一條狗命,打算用在朝鮮戰場上對付小西行長。

    現在大軍抵近平壤,是時候亮出勝負手了。

     早在自己抵達安州之前,李如松就派了先鋒副總兵查大受前往順安,與日本人接觸。

    查大受到了順安以後,讓手下一位叫金子貴的小校打扮成信使模樣,直奔平壤城下。

    日本守軍問金子貴來幹什麼的,金子貴神氣十足地回答:“天朝已經答應了你們的和談條件,沈遊擊和李提督馬上就帶着冊封文書抵達,我是打前站的。

    ” 上次沈惟敬離開平壤的時候,對小西行長說的是一月七日李如松會來冊封,現在時間剛好。

    小西行長一點都沒懷疑,樂得嘴都合不攏。

    他的助手玄蘇和尚也高興得滿地轉圈,文思泉湧,非要寫一首漢詩獻給敬愛的沈遊擊,詩雲: 扶桑息戰服中華,四海九州同一家。

     喜氣忽消寰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

     這詩寫得不如李如松,但比朝鮮人寫得好。

    詩人通過四句近乎大白話的贊美,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與對戰争的厭惡,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實在是一首好打油。

     整個平壤城歡天喜地,仿佛剛剛過去的春節又回來了。

    在歡慶期間,金子貴趁人不注意,偷偷拿出一把好匕首,跟附近的日本人說想換點油鹽醬醋啥的,結果沒有人願意跟他換。

    金子貴由此得知,平壤城的糧草供應已經窘迫到了一定程度。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八日) 慶祝完以後,小西行長想起正事,忙問金子貴:“沈遊擊何時可到?”金子貴回答:“沈遊擊年紀大了,騎馬不慎摔傷了腿,是坐着轎子過來的,所以走的有些慢。

     小西行長一聽,着急了,這可太委屈沈大人了!不行,這哪是待客之道,咱們得去接接。

    他當即點出一個小頭目,帶上二十三名士兵,還有上次接待沈惟敬的翻譯張大膳,組織了一支迎賓隊,外出迎接。

    (《再造藩邦志》;《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八日) 這支迎賓隊來到順安,查大受和另外一名遼東将領李甯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