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

首頁
    弱,估計都作好了棄城的準備。

    此時正是進兵的大好時機。

    錢世桢在《東征實紀》裡認為查大受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貪圖功勞,所以說了假話讓李如松盡快進兵,以緻由此大敗。

     這個評價有點事後諸葛亮,更何況錢世桢對遼東軍一直存有偏見,在他看來,貪婪的遼東将領作事都是為了貪功。

    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查大受隻是誤報了敵情,沒有存心貪功——他隻是根據那一場遭遇戰的戰果,得出了一個不太準确的結論。

     李如松得到查大受的确認之後,終于相信漢城守敵不堪一擊。

    李氏血液裡的冒險因子在這時候開始發作,内心掀起了巨大波瀾。

    再加上當時明軍以及平壤、開城各處的綜合狀況實在太差,已經發展到李如松覺得無法再拖延進軍漢城的地步,他最終作出了一個決定。

     一月二十六日清晨,錢世桢和其他明軍将領發現,李甯、孫守廉、祖承訓三名遼東将領帶着李如松及各将的三千嫡系精銳急匆匆出了開城,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也在軍中。

     這支部隊一路向西疾馳。

    沿途包括錢世桢守軍迎上去詢問,三員将領支支吾吾不肯回答,一抖缰繩離開了。

     錢世桢還沒回過神來,又看到李如松帶着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等兩千人也離開了開城。

    錢世桢問他去幹嘛,李如松回答說去偵查敵情,還叮囑其他人好生守住開城。

    錢世桢在心裡大罵:你騙鬼呀! 在這裡解釋一下。

    家丁是明代中、晚期出現的一種特殊軍事編制,是将領通過隐占、私役、招募等手段控制在手裡的武裝集團。

    這些家丁名義上屬于官軍編制,從朝廷開饷,卻隻聽命于将領本人。

    當将領轉任其他地區的時候,家丁也被允許跟随,實際上等同于将領的私人部隊。

    家丁的多寡,被視為該将領的實力體現——李如松之所以在平壤網開一面,不想與小西行長硬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家實力受到損傷。

     這兩波人馬共計五千人,将領全部都是遼東将領,士兵也都是諸将的家丁,搶功的意圖昭然若揭。

     此時已有早春迹象,溫度回升,道路上的冰雪融化,雨水又多,泥濘一片十分難走。

    李如松所部涉水趟過臨津江,晚上到了汶山,第二天早上抵達坡州。

    算上之前在此駐紮的六千人,明軍在臨津江以西一共聚集了一萬一千人。

     日軍巡邏隊的敗戰,刺激到了這位提督的功利心。

    既然敵人如此不堪一擊,那還等什麼呢!他如此急匆匆地上路,為的就是早日把收複三都的功勞拿到手。

     日軍巡邏隊的敗戰,在漢城内同樣掀起了軒然大波。

     被明軍斥候輕而易舉地摸到了漢城城下,這對于日軍諸将的刺激非常之大。

    石田三成等人認為應該立刻加強城防,但小早川隆景找到秀家,拽着大谷吉繼說咱們可是約好了的。

    現在敵人已經逼近,我得出去迎敵。

     秀家被小早川隆景逼得沒辦法了,隻得答應。

    在讨論誰當先鋒時,諸将都争先踴躍,小早川隆景眼睛一掃,淡淡道:“我雖老,頗有所思,今日之事請許我。

    ”他的資格在這裡一擺,沒人敢争,于是先鋒就這麼定了下來。

     漢城日軍在出擊之前,把四萬部隊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早川隆景的第六軍團,除立花宗茂外,麾下還有小早川秀包,共一萬五千七百人;第二部分是宇喜多秀家率領的主力,其中包括黑田長政和加藤光泰等人,共計一萬五千人(黑田軍團總兵力為一萬一千人,但黑田長政此次隻帶了五千人);第三部分為守城部隊,由小西行長、大友義統這兩條喪家之犬負責。

    日軍此次出戰兵力高達三萬餘人,可謂傾巢而出。

     之所以動員了這麼大規模的陣容,是因為秀家認為明軍主力即将前來,必須要全力一戰,才能取得勝利。

    所有的日軍将領都沒想到,此時渡過臨津江的明軍部隊,隻有區區一萬人而已,而且還沒攜帶大型火炮。

     立花宗茂本來負責外圍巡邏,結果被明軍鑽了空子殺到城下,他十分羞愧,主動要求打頭陣。

    有人質疑說他孤軍深入,是否不夠穩妥,小早川隆景拍拍立花肩膀,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立花家的三千人,能頂其他家一萬人用。

    ” 有了老大作背書,再沒人質疑。

    于是立花宗茂帶着三千人兩百人擔任先鋒位置,先行出發;小早川隆景帶領第六軍團的一萬兩千多人尾随列陣,主将宇喜多秀家為最後一陣。

     于是,明、日雙方不約而同地在一月二十七日采取了主動攻勢,雙方從坡州與漢城同時向對方進發。

    坡州距離漢城一共八十裡路,碧蹄館恰好位于在這條路的中點。

     在這個時候,無論是日軍還是明軍,都不知道對方出動的兵力,和自己意料的大不一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