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碧蹄館

首頁
    日軍吓了一大跳,一時間陷入混亂。

    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和正面的小野鎮幸趁機大聲鼓噪,揮軍猛攻,把明軍的陣型沖亂了。

     上午十時許,明軍在日軍兩面強力壓迫下被迫北移,三千人退到大路東側的望客岘北,重整隊形。

    日軍雖然依靠立花宗茂的奇兵突襲迫退了敵人,可敵我雙方兵力相當,立花憑着手裡這點兵力,無論如何也吃不下這塊肥肉。

     奇襲的效果很快就消失了。

    明軍迅速整理好了隊形,恢複鎮定,與日軍又形成了對峙局面。

     雙方的牌都打完了,剩下的便是實打實的正面肉搏戰。

    明軍和日軍都打出了脾氣,戰鬥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立花家大将池邊永晟戰死,連主将立花宗茂的铠甲上都插滿了箭支,看起來象是一隻刺猬。

    這位聞名西國的武者,隻能暫時從前線退下來,在小丸山上喘息。

     戰鬥持續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排在第二陣的黑田長政所部的五千人匆匆趕到,替下差不多精疲力盡的立花宗茂,展開了優勢兵力。

    這才迫使明軍開始後退。

     至此,碧蹄館之役第一階段的前哨戰結束,戰鬥暫時告一段落。

     有日本學者聲稱這一戰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劃的一場誘敵戰,具體的戰略是:十時連久孤軍示弱,以五百人先擊潰了三千敵軍,又把六、七千名敵人主力吸引過來,然後本隊在側翼發動奇襲,最後殺死明軍兩千多人,敵人倉皇而逃,是場大勝利。

     這個推論的基礎首先就不存在的。

    明軍在這場遭遇戰裡的參戰人數,最多隻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軍兵力比明軍還多一點。

    日軍所謂的“六七千明軍”,隻存在于他們的幻想。

     且從戰鬥過程具體分析。

    在開戰之前,立花宗茂确知的情報,隻有“查大受五百騎襲來”的消息。

    對付這點明軍,他不可能也沒必要實施示弱戰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移動本隊支援前鋒,構成局部兵力優勢——立花宗茂也确實是這樣做的。

     等到十時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後,總兵力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陣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這時兵力大約是一千出頭,開始反擊查大受。

    這個階段日軍占有優勢,宗茂也不可能采取示弱戰略。

     等到明軍後續的兩千多騎兵趕來支援的時候,十時連久立刻在前線陷入苦戰。

    在這種情況之下,宗茂已沒時間策劃也不需要策劃所謂“示弱誘敵”,因為十時連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經“弱勢”得一塌糊塗,根本不用演。

     換句話說,從立花宗茂出兵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來實行“示弱戰略”。

    所以結論是,這個“示弱”的說法,是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戰的形象附會而來的。

    他确實作出了迂回奇襲的決定,是一招好棋,但這隻是一名優秀将領對戰場情況的一種活用,是臨時起意,而非處心積慮的策劃。

     從戰鬥的結果來說,日方的記錄也頗值得商榷。

    《征伐記》、《黑田家記》、《毛利家記》、《安西軍策》、《立花朝鮮記》等第一手史料衆口一詞,認為立花宗茂在這一階段取得了大勝利,殺敵數從兩千到六百不等。

     這裡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曆史研究現象。

    當我們閱讀史料時,經常能發現記錄者出于某種目的,極力渲染戰争中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們又經常顧頭不顧腚,一不留神就在别處記錄裡留下些許矛盾的細節,最後洩了自己的老底。

     對于這場遭遇戰,我們無須去深究在戰鬥中立花諸臣到底有多麼骁勇善戰,上述史料在吹噓完以後,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細節,如《征伐記》說“長政疾馳來援,遂以統茂歸”;而《黑田家記》則說“宗茂铠上矢如猬毛,登小丘而休,長政代奮戰,明軍退”。

     日方的記錄光顧着吹噓立花宗茂的武勇,卻忘記把結局改一改。

     從《黑田家記》裡“長政代奮戰,明軍退”的描寫,可以反推回去證明,明軍在與立花宗茂的戰鬥中,根本就沒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緊逼,所謂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軍壓迫到了小丸山山上。

    直到黑田長政趕來支援,接過立花部投入戰鬥,明軍才退去,黑田才有機會“遂以統茂歸”,把他救出來。

    一個“代”字和一個“歸”字,讓之前的吹噓瀉了底,這麼窘迫的遭遇,實在不是勝利者所為。

     事實上,在這場戰鬥裡,明軍的兵将從頭到尾都表現出了極強悍的近戰能力和極高軍事素養——當然,這是因為這些部隊是李如松等人的家丁,戰鬥力比普通明軍要強——與日軍先後數次交鋒,并未呈現出弱勢。

    甚至在遭遇側後襲擊的時候,明軍也無一部潰敗,而是回撤一段距離後迅速重整隊形,硬生生地挽回了局面。

    衆所周知,在白刃戰中接戰不利,整隊回撤而不引發潰敗,反而立刻重整好陣型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