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碧蹄館

首頁
    入反攻,這對士兵和将領的素質要求有多高。

     而且,這些明軍并未攜帶大量輕重火器,手裡隻有少量神機箭還有三眼铳,再就是标準的馬戰武器——佩刀、弓箭了,在這種情況下與日軍進行的是一場實打實的白刃戰。

    在這個日軍最引以為豪的科目裡,明軍絲毫沒落下風。

     号稱西國第一名将的立花宗茂,面對與自己兵力相當的明軍,除了靠奇襲暫時迫退了明軍以外,再沒占到半點便宜,反而賠上了十時連久和池邊永晟兩員大将的性命,最後連他自己都被迫退到了小丸山,靠長政的救援才緩過氣來。

     因此這一場碧蹄館的前哨戰,雙方最多隻能說是打了一個平手,客觀地說,明軍還略占優勢。

     戰鬥結束以後,明、日兩軍都停止了繼續前進。

    明軍發現日軍越打越多,開始對“漢城無兵”的情報産生了疑惑,不敢輕舉妄動。

     而日軍此時的戰場最高指揮官是黑田長政,他用兵極穩,從來不打無把握的仗。

    他看到前面的明軍居然把立花宗茂都嗆回來了,便打消了追擊的念頭,用麾下五千人擺出防禦的姿态,等待着小早川隆景的到來。

     雙方進入了第一次對峙。

     這個時候的李如松,已經在趕往碧蹄館的路上。

     查大受在擊退了十時連久的第一次進攻以後,便在反擊前給他送來一份情報,說敵人弱勢,宜快速前進。

    李如松在二十七日早間帶着十來個家丁匆匆離開,臨走前隻顧得上給其他人傳個話,叮囑他們随後跟進。

     要說這位将軍也實在不像話,你性子再急,也實在不該隻帶十幾個人就上路,好歹等部隊集結一下再說吧。

    六年以後在蒙古戰場上,李如松輕軍深入,再次因這樣的沖鋒在前,于撫順渾河附近中伏不幸陣亡,終年五十歲。

    這實在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好典範——死得有點诨。

     李如柏、張世爵接到李如松離開的消息,也都紛紛上馬追趕。

    他們倉促間也未集結部隊,隻帶着幾十個親兵前往,其他部隊沒了統一号令,隻得陸陸續續三五成群地前進,跑得一路都是。

    隻有楊元留在坡州鎮守,沒有随他們前往。

     大約在上午十點左右,李如松在半路又接到了朝鮮信使帶回的查大受第二封信。

    這封信與第一封信的内容完全相反,說日軍數量很多,與明軍正在激戰,要求後方盡快來支援。

     李如松雖然對遼東軍的野戰能力十分有信心,以至他壓根就沒想過退卻和暫緩前進,但身為一名戰術素養極好的指揮官,查大受的這份報告還是使他想到,前方情況有可能出現了變化,很可能是漢城的日軍數量有變。

     隻是但他受之前查大受兩份偵查報告的影響,并不認為日軍數量能大到需要他動用明軍主力。

    因此他沒有退卻,隻是讓那名朝鮮信使盡快趕到坡州,命令楊元率全軍壓向漢城,以應付萬一的情況。

    自己則繼續快馬加鞭,加快了趕路的步伐。

     李如松趕路趕得實在太投入了,以至在跨越惠陰嶺的時候,一不留神摔到了地上,把左臉給戗破了。

     這是李如松入朝以來的第三次因突進落馬了。

     按說這似乎算不祥之兆。

    好比去年忠州之戰時,申砬就是出征前把帽子碰到了地上,才導緻大敗。

    不過李大提督卻不管這套,前幾天的平壤戰役,他落了兩次馬,照樣大獲全勝。

    他從地上爬起來,摸了把臉,拍拍身上的土,上馬繼續趕路。

     大約在上午十一點,李如松終于趕到了碧蹄館現場。

     明、日兩軍這會正彼此謹慎地隔着一段大路對望。

    李甯、孫守廉、祖承訓、李如梅、查大受五員大将心情有些複雜。

    剛才的那場仗雖然打得一波三折,不過沒吃虧,也沒占到便宜。

    可現在日本人越來越多,卻叫他們暗暗心驚。

     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各主力軍團正陸續抵達,和黑田長政所部、立花殘部彙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岘一帶聚成黑壓壓地一片,聲勢驚人,光是戰場上的日軍總兵力已高達三萬之巨。

    遼東五将的兵力加一起也隻有三千出頭,再能打,眼前的局面也沒法應付。

     正在這時,李如松趕到了。

    這可真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主将就要陷進去了。

    于是大家連忙請示李如松:對面日軍最少有三萬多,咱一共就三千出頭的兵力,那現在咱們是撤退呢,還是撤退呢,還是撤退呢? 李如松聽了,看了他們一眼,從鼻子裡哼了一聲道:撤什麼撤,給我打! 遼東軍得了主帥的号令,雖然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但卻毫不畏懼,紛紛開始對日軍鼓噪起來。

    他們被人罵過貪婪,被人罵過殘暴,可從來沒被人罵過怯懦。

    跟鞑子們在遼闊原野上拼殺出來的血性與殺氣,不會因為區區數萬日軍而消退。

     隻是李如松說得威風,心裡其實在打鼓。

    他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